作者:凤凰网财经 顾北
随着佩洛西“窜访台湾”的闹剧上演,台海局势也骤然紧张起来。
8月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相继发布文件,决定暂停天然砂对台湾地区出口,暂停台湾地区柑橘类水果和冰鲜白带鱼、冻竹荚鱼输入大陆。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型,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并涌现出台积电、HTC、富士康、宏碁、华硕等一大批电子、通讯领域明星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从1981年到2021年,两岸贸易额翻了713倍。近些年来,大陆更是持续稳居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可以说,台湾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离不开大陆对其的“关照”。然而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却不顾两岸民众的呼声,大搞所谓的“新南向政策”,试图拉拢东南亚和澳洲诸国,摆脱所谓的“对大陆的依赖”。
但蔡英文显然打错了算盘,几年折腾下来,所谓的“新南向政策”政策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程度反而越来越深。2020年台湾对大陆出口的贸易依存度创下史上新高,达43.8%。
由于民进党当局无力改善台湾境内的产业环境,近几年来台湾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此外,由于民进党当局大量“军购”,导致台湾财政入不敷出。2020年台湾民众人均负债27万新台币(约6.1万人民币)。
曾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的中国台湾,在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的“折腾”下,是否还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呢?
2021年台湾GDP接近5万亿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台湾的GDP为216493.88亿新台币,按平均汇率换算为7727.45亿美元——约为49853.68亿元人民币(近5万亿)。
5万亿人民币的GDP是什么概念?在中国的所有省份的GDP中,台湾可以排到第八名。
GDP超过台湾的有7个省份,分别是广东(124369.67亿元)、江苏(116364.2亿元)、山东(83095.9亿元)、浙江(73516亿元)、河南(58887.41亿元)、四川(53850.79亿元)、湖北(50012.94亿元)。台湾排在全国第八,超过了福建。
图片来源:数字财经智库
从人均GDP来看,2021年度台湾省人均GDP为21.3277万人民币,约3.3万美元。大陆地区人均GDP为1.255万美元,台湾省是大陆的2.6倍。
大陆最高的是北京市,人均GDP为18.3963万人民币,约2.85万美元,还是低于台湾省。不过,如果从全国来看,还是澳门地区最高,随后是香港地区,第三才是台湾地区。
实际上,在经济发展发面,台湾地区一度是大陆各省学习的对象。很长一段时间内,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领先于大陆各省。
聚汇数据显示,1951年台湾地区的GDP仅为12.28亿美元,人均GDP只有158美元。此后,台湾经济经历了“进口替代时期(1953-1959)”和“出口导向时期(1959-1972)”以及“十大建设时期”。
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刚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时,台湾GDP已经超过500亿美元,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而到了2021年,和50年代初相比,台湾GDP已经翻了640倍,人均GDP翻了208倍。
数据来源:聚汇数据
不过,在台湾地区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大陆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经济更是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4年,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开的信息,台湾地区GDP约为2564.4亿美元,大陆GDP为5664.7亿美元,由此计算,这一年台湾GDP占到大陆的45%。而到了2021年,台湾GDP占大陆的比重已经降为为4.4%。
产业升级造就台积电等名企
台湾地区GDP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第二次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发展制造业,向出口型经济转型。第三次是80年代后期,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打造“制造强省”。
早期,农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工商业增长的支柱。1951年农业占台湾GDP的35.8%。到了2013年,农业占比已降为GDP的1.69%,总产值为新台币4759亿元。
自1960年代起,台湾产业结构开始由农业向工业转型。60年代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为了吸引投资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到了70年代,为摆脱石油危机,台湾当局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台湾意识到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在高雄建设大炼钢厂、大造船厂、大炼油厂等大型重工业基地。
1980年代,台湾又开始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民间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
1986年时,台湾省的工业产值占GDP的一半以上,到了2002年已逐渐下降到31%。台湾工业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占工业部门的35% 。
如今,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涌现HTC、富士康、宏碁、华硕、台积电等一大批明星企业。2020年仅台积电一家公司就占有全球50%的市场份额,台湾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领导者。
而随着芯片在全球市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台积电的营收和市值也屡创新高。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注:每年的3月31日),台积电的总市值分别为2350亿美元、5340亿美元和5410亿美元,两年时间市值翻了2.3倍。
不久前,普华永道(PwC)根据全球上市公司2022年3月31日的股票市值排出“2022全球市值100强上市公司”排行榜,其中台积电从2021年的第十一位升至第十位,而腾讯和阿里巴巴则退出十强。
台股共有上市企业966家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台湾地区还建立了自己的证券交易系统——台湾证券交易所。
1962年2月9日,台湾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成立初期租用台北市中正区怀宁街“工矿大楼”作为办公与交易场所,仅提供加权指数等简单信息。
2016年12月起,台湾证券交易所与英国金融时报指数合作编制“台湾指数系列”,计有台湾50指数、台湾中型100指数、台湾信息科技指数、台湾发达指数、台湾高股息指数等可供参考。
2021年,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股市普遍上涨的行情下,台湾股市也迎来一波牛市浪潮。台股加权指数连破15000、16000和17000点三个关口,到11月底达17427点,成为近30年来新高,涨幅达18.3%,领涨亚洲股市。
不过,今年以来,台湾股市加权指数开始回落。截止8月2日,台湾加权指数为14747.23,和去年高点相比已经下降了约18%。
图片来源:台湾证券交易所
根据 Stock-ai 数据,截至2022年6月,台股共有上市企业966家,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了13%。其中,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台积电、鸿海、联发科、中华电、台塑化、台达电、富邦金、国泰金、台塑和南亚。
图片来源:台湾证券交易所(单位:新台币)
除了在台股上市外,不少具有台资背景的企业亦选择在A股上市。
2001年底,大陆开始允许台资企业在大陆发行A股并上市。凤凰网《风暴眼》了解到,A股第一家台资企业是200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国祥制冷。
“国祥制冷”董事长陈天麟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祥获准上市对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是莫大鼓励。”
此后,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的步伐时快时慢。2010年与2020年均有六家台资企业在A股上市,但有些年份则没有一家台资企业获准上市。不过,近年来随着注册制改革以及一系列支持台商台企政策的出台,台资企业在A股上市的环境更为友善。
有分析人士曾指出,实行注册制后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更容易了。“过去台企的大陆子公司若要在A股上市,往往会遭遇与母公司竞业竞争的问题。但现在只要充分披露相关资料,就都有机会在A股申请上市。”
“十四五规划”中亦曾提到:“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上市环境的改善也使得更多台资企业萌生在A上市的意愿。2021年,长春英利、南侨食品、华利集团、东亚机械等6家台企在大陆A股上市。
据凤凰网《风暴眼》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陆A股上市的具有台资背景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家(数据来源于wind、通达信以及相关的公开报道)。
凤凰网《风暴眼》了解到,目前在A股上市的台企基本以中小板为主,主要集中在制造类领域,尤其是以电子设备制造、民生用品制造为主。与同期上市的大陆企业相比,台资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
两岸贸易额40年翻了713倍
19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台湾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是台企在A股的上市,都离不开两岸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和两岸贸易的快速发展。
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在福州落户,福建开放4个口岸为台船停泊点和台胞接待站,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两岸贸易和人员往来之先河。之后,尽管有所波折,但两岸经贸关系整体上呈现向前发展的趋势。
2006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7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07.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3%,大陆从台湾进口8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6%。
2021年,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的影响,两岸贸易还是实现了大幅增长,台商对大陆投资稳定增长。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两岸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2021年增至3283.4亿美元,10年间翻了一番。据台方统计,两岸贸易额占台湾外贸比重2011年为28.6%,2021年增至33%。大陆稳居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共批准台商投资大陆项目2639个,2021年为6595个。截至2021年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共计123781个,实际投资额713.4亿美元。
但与台商投资项目在大陆的快速发展不同,由于民进党当局的限制,陆资赴台投资却遭遇重重阻挠。
今年1月,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相较之下,由于民进党当局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不断设置新障碍,截至2021年底,陆资赴台投资额小幅增长,总额仅37.1亿美元。”
据凤凰网《风暴眼》计算,如果从1981年算起,截止2021年,两岸贸易额已经由4.6亿美元增长至3283.4亿美元。40年间,两岸贸易额翻了713倍。
历年两岸贸易数据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而在多年的贸易往来中,两岸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方面,大陆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占据了台湾整体出口的接近三成,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农产品的出口当中,鱼类等水产品是其出口第一大类,占据整体的三成。
其中台湾水产生鲜以及相关水果的出口对大陆的依赖度非常高。台湾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生鲜外销当中,柑橘类水果外销至大陆的比率高达86%,生鲜或冷藏的白带鱼为9146吨,全数外销至大陆。而冷冻竹筴鱼的销量则有将近50%都销至大陆。
但另一方面,大陆其实对台湾的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和设备也有一定程度的进口依赖。据台当局财政事务主管部门统计,2020年台湾出口大陆及香港货值排名前五的货品分别是:集成电路(49.55%)、电子零组件(不含集成电路)(5.86%)、液晶装置(3.77%)、储存媒体(3.01%)、计算机之零附件(2.82%)。
当然,大陆进口这么多芯片也并不是全部自己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组装之后又出口了,比如出口国外的华为、小米手机等之类电子产品。
如今,大陆在经贸方面已经拥有台湾关联的四重身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顺差来源地、最大对外投资地。
事实上,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贸易,更像是“妈妈”与“孩子”之间做生意,宁肯自己吃点亏,也要让孩子赚钱。例如,为帮助台湾解决水果滞销问题,2005年大陆宣布给予台湾15种水果零关税地位,大大缓解了台湾水果滞销压力。
2011年马英九时期,台湾水果再次滞销,当时的海协会副会长郑立中亲赴台湾,洽谈采购水果数量和金额,首批采购200到300公吨,解了台湾果农们的燃眉之急。
所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大陆在与台湾的贸易往来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据凤凰网《风暴眼》计算,1981年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额为3亿美元,到2021年,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额已经增至1047.4亿美元。
台湾经济真能离得开大陆吗
然而两岸经贸发展的向好趋势,却常常被一些妄图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台独”政客们所打乱。
尤其是自2016年蔡英文当选台湾当局领导人以来,更是频频喊出要“摆脱对大陆的经济依赖”。甚至大力推动的所谓“新南向政策”,旨在拉拢东南亚和澳洲诸国,摆脱台湾经贸过于依赖中国大陆单一市场局面。
但蔡英文显然打错了算盘,她一心想要摆脱的大陆市场,却是东南亚国家眼里的“香饽饽”。“新南向政策”不仅没能让台湾进入东南亚市场,反而被东南亚国家抢占了在大陆的一部分市场。
以泰国为例,2020年5月底,中泰两国合作开通了跨境“水果专列”,通过广西凭祥、东兴两个口岸,用火车运送泰国水果至中国。泰国副总理兼商务部长朱林,甚至亲自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向中国观众推销榴莲、山竹等泰国水果。
目前,中国是泰国榴莲等水果的最大出口市场。泰国商业部的数据显示,销往中国的榴莲占了泰国榴莲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此外,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台湾“新南向政策”的对象国,也都位列对华出口水果供应国的前8位。
反观台湾,由于失去了大陆这个最重要的市场,水果再次出现滞销的情况。2018年夏季,台湾的香蕉、菠萝、荔枝等水果全面盛产,但果农们却一脸愁云。因为水果虽然盛产却卖不出去,价格暴跌持续低迷,不少果农血本无归。
面对果农的困境,当时的台湾当局行政部门负责人赖清德却提出“香蕉带皮煮后蘸酱油吃”的争议性言论,更加让民众不满。面对“跌跌不休”的水果价格,有果农悬挂出“民进党不倒,农民不会好”布条。
几年折腾下来,蔡英文所谓的“新南向政策”政策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程度反而越来越深。
据台湾当局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马英九执政末年,台湾对大陆出口的贸易依存度为39%。2016年蔡英文上任后,台对陆贸易量不减反增,2020年台湾对大陆出口的贸易依存度创下史上新高,达43.8%。
据中评社报道,金门大学海洋与边境管理学系副教授刘灯钟表示,虽然台湾试着摆脱对大陆的依赖,渴望增加台湾产业布局及发展的活性。可是从民进党上任以来,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不减反增的状况来看,该宣示基本上是办不到。
刘灯钟指出,自从民进党执政后,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减反增,甚至创下新高纪录,根本原因在于,民进党当局无力改善台湾境内的产业环境,导致台商只能赴陆投资做产业布局,造成两岸产业连动更紧密,民进党反而成为最大推手。
大陆“禁令”或使台湾经济受重创
此外,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也在也在影响着两岸的经贸往来。
8月3日,在佩洛西和台当局罔顾劝阻,联手上演“窜访台湾”闹剧后,大陆方面的“回应”措施也随之而来。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针对“有企业关心,对台湾地区出口天然砂政策是否有调整?”一问,商务部回应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决定暂停天然砂对台湾地区出口。相关措施自2022年8月3日起实施。”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大陆第一次暂停天然砂对台湾地区出口,2007年时也曾有过类似政策。根据商务部2007年的文件显示,当时台湾地区天然砂进口量的90%以上来自大陆。
2005年8月,中国大陆提出了抑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宏观调控政策。天然砂属于资源性产品范畴,出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006年12月,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第87号公告,宣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恢复禁止天然砂出口措施。
此后,考虑到台湾地区天然砂95%以上进口量来自大陆的实际情况,为有利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需要,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并和台湾砂石业者进行了多次讨论,充分沟通和听取意见,最终于2008年3月7日发布了《对台湾地区天然砂出口许可证申领程序及相关事项》,宣布自3月10日起正式恢复天然砂对台出口。
据海峡导报2008年3月报道,福建目前是砂石出口的最大货源地之一,在中国砂石出口总量中拥有超过半数的比重。据海关部门统计,2006年福建省累计出口天然砂2030.6万吨,价值5447.6万美元,而受出口禁令影响,2007年前10个月福建省出口天然砂总量锐减至501.3万吨。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等地对天然砂需求较大,福建省99%的天然砂出口到上述地区,其中对台湾地区的出口占到全省天然砂出口的六成以上。
2017年12月,台媒的报道透露,当时台湾北部建筑市场进口砂石占约四成,几乎九成依赖大陆,一旦大陆停供,北部“砂石风暴”隐然成形,引起高度重视。这也就意味着,此次暂停天然砂对台湾地区出口,可能将会对台湾北部九成建材市场造成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暂停天然砂对台湾地区出口外,8月3日,海关总署动植物检疫司、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还发布了“关于暂停台湾地区柑橘类水果和冰鲜白带鱼、冻竹荚鱼输入大陆的通知”。
据台媒报道,依照目前情势看来,此举措会影响台湾地区农渔业,若大陆扩大封锁,岛内渔产品外销不顺畅,会影响到整体产业。
另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湾地区去年生鲜的“其他柑橘类”共外销2886吨,其中有2483吨运往大陆,占比高达86%,“白带鱼,生鲜或冷藏”去年外销9146吨,全数都运往大陆,占比百分百,至于“冷冻竹筴鱼”去年外销4226吨,其中2161吨送往大陆,占比约50%。
此外,海关总署8月1日晚公布部分台湾厂商违反相关规定,紧急停止输入。这是依海关总署24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限制未完成更新注册的台湾厂商产品输往大陆。台媒称,这些公司中不乏知名业者,包括维格饼家、郭元益食品、维力食品、味全食品及泰山企业等,另外像台湾水产品、茶叶、蜂蜜也被禁。
GDP增长背后台湾经济藏隐忧
事实上,在看似“亮眼”的GDP和股市数据背后,台湾的经济如今也面临着许多风险。
2021年,台湾省税收收入2.5兆84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10亿元,增长18.6%,税收收入连续8年突破2兆元。虽然税收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历年来台湾的财政资金多呈入不敷出的状态,债务余额不断扩大。
台湾的财政资金为何多年来入不敷出,这与民进党当局罔顾民意,大量“军购”有很大关系。据《中国时报》报道,根据2022年度台防务部门所属单位预算案,有17项超百亿元新台币的大型军购案,总经费8428亿馀元新台币,若再加上其他机密预算的军购案,军事投资案已超过1.33万亿元新台币。台湾不少民众痛批台当局有钱买武器,却没钱发退休金。
另外,民进党当局执政后,为谋取经济施政政绩,肆意以财政金融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一味推行前瞻基础建设计划。2016-2020年举债规模就高达1.3兆元,导致债务负担持续加重。2021年,民进党当局又提出了“纾困4.0”方案,2次编列纾困特别预算4194.9亿元,进一步加大了台湾各级“政府”的财政风险。
据台当局财政事务主管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底,台当局1年以上债务未偿总额5.7兆元,若加计地方债务,债务规模达6.4兆元,合计占前3年度平均GDP比重的33.7%;人均债务负担已达27.4万元。
图:台湾民众举行集会,抗议台当局向美国购买武器,影响民生建设。(来源:大公报)
此外,尽管台湾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了半导体、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半导体、电子领域的强势发展却又造成了新的产业不平衡。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指出,台湾目前的经济高增长主要拜资讯电子业所赐。若把资讯与视听产品、电子零组件这两类排除重估,台湾大多数行业出口则面临衰退。换言之,传统产业仍在景气严冬。
“失衡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成果分配严重不均。资讯电子业赚得‘盆满钵满’,而观光业备受打击,传统制造业产值降低。大多数行业员工感受不到经济增长好处,缺乏获得感,痛感强烈。” 唐永红指出。
参考资料:
1、《台湾经济到底怎么样?》,远川研究所
2、《“新南向政策”溃败 台湾经济出路何在》,华夏经纬网
3、《价格暴跌让果农喊出“民进党不倒农民不会好”》,台海网
4、《新华社评蔡英文:孤独政客的“权利黄昏”感言》,新华网
5、《台湾要摆脱对大陆的经贸依赖?学者:蔡英文空口白话 》,中评网
6、《国台办:过去十年两岸贸易大增,台商投资大陆稳增》,新华社
7、《两岸贸易额十年翻一番 增至3283.4亿美元》,人民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2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