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ID:guanchacn)

► 文 观察者网 王恺雯  

大范围的高温干旱正笼罩长江流域。

处于主汛期的长江,多处水位创有记录以来最低;洞庭湖、鄱阳湖提前“入枯”时间破纪录;重庆66条河流断流;下游的上海长江口现罕见夏季咸潮……

当前,全国整体维持南旱北涝态势。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供水受影响。水电大省四川出现电力电量“双缺”的严峻局面,达州对居民发布限电预告,成都部分写字楼中央空调暂停开放。

占全年粮食产量75%的秋粮,距离收获仅有一个多月。抗旱、保电、保水,是多地面临的“硬仗”,关乎下半年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大盘。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16日对观察者网指出,局部干旱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但今年出现了较大范围且更为严重的干旱,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持续高温,加上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明显减少,导致出现“汛期反枯”现象。

许小峰表示,“旱灾造成的损失会有一定的持续性,不是说下一场暴雨就好了。”他还提醒,持续高温干旱后,要警惕旱涝急转的情况。

许小峰指出,全球极端天气频发,预警和应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现在应对灾害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但在技术、组织管理、科普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在和灾害的斗争中逐步掌握主动权。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2022年8月17日,位于重庆段的长江、嘉陵江水位持续下降,出现“汛期反枯”的现象  图源:视觉中国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预计高温干旱将持续,秋季后缓解更难

来自湖北宜昌的博主“大超在农村”8月13日在社交平台发视频讲述,持续干旱,河里的水越来越少,他的父亲既想多抽一点水,又怕烧坏电动机,只能抽20分钟、停20分钟,已经连续两晚站在电动机旁,“种了40年地的他,似乎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但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作为儿子,我从来没看到父亲这样焦虑过,作为农民,我们只能希望人工降雨来得早一些。”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大超在农村”社交平台视频截图

8月18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这是中央气象台连续29天发布高温预警。

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此次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图源: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

伴随着高温少雨天气,长江多处水位创下有纪录以来新低。

截至15日18时,长江汉口站水位为17.22米,长江武汉段水位为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在江苏,受长江上游来水和持续高温少雨影响,长江南京站的水位从7月初至今下降了3米左右,这种情况在主汛期很少出现。在安徽,全省河湖库蓄水自8月1日以来平均每日减少约1亿立方米,降水较常年同期少9成。

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5—6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2022年8月8日,江西九江,鄱阳湖湖滩露出  图源:视觉中国

长江口也罕见出现夏季咸潮,8月10日至12日,浦东长江口沿线三甲港等水闸外河每日测得的氯化物浓度持续“超标”,分别达到319毫克/升、379毫克/升、1083毫克/升。

许小峰对观察者网表示,局部干旱的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但今年出现了更大范围且异常严重的干旱,这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持续高温,加上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导致长江流域出现“汛期反枯”现象。

许小峰说,长江流域是我国旱涝情况的一个参照,“根据过去的经验,长江流域雨多,基本上当年全国的雨量就不会少,长江流域雨少,全国的雨量就不会多。且由于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活动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大范围旱情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影响是比较大的。”

据水利部17日消息,目前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重庆高温抗旱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17日表示,重庆已有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88.1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达到26.9万人。

作为水电大省的四川,7月以来也因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天然来水电量由同期约9亿千瓦时下降至目前约4.5亿千瓦时,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续下降,电力负荷屡创新高,全省电力供应形势“极为紧张”。

17日,四川达州继续发布居民用电限电预告;成都部分企业开始执行居家办公,包括成都高新区软件园、锦江区国金中心、环球都汇广场在内的多栋写字楼、商场停止了中央空调运行。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2022年8月17日,成都多地电力供应紧张,春熙路网红裸眼3D屏关闭  图源:视觉中国

不少四川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当地的限电情况。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成都地铁部分灯光暂时关闭  图源:微博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图源:微博

据成都日报报道,8月18日开始,来自江苏、江西、山西、辽宁、山东,安徽,北京、湖南、河南、浙江、甘肃、青海等12个省份的发电车将陆续到达成都保障成都电力可靠供应。

许小峰预计,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不会在短期内结束,“秋季到来之后,对于缓解旱情就比较困难了,除非出现台风这样的强降雨系统,影响会大一些,否则很难再产生大范围的降雨,秋雨的强度也不够。”

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17日表示,据气象预测,长江流域未来一周仍将维持高温少雨,8月份降雨、来水也总体偏少,旱情可能持续发展。

另据应急管理部网站17日消息,当前,全国整体维持南旱北涝的态势。据气象预测,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一带高温干旱还将持续发展。而西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将迎来一次较强降水过程,且与上一轮降雨过程落区高度重叠,容易引发山洪等灾害,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据@中国天气消息,预计8月24日开始,随着冷空气渗透南下,南方酷暑热浪将明显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高气温有望回落至30℃左右。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补水53亿立方米,水利部门如何迎战?
目前,湖北、江苏、四川等地已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
与此同时,8月以来,水利部门已调度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向中下游地区补水53亿立方米。自8月16日12时起,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水库群、鄱阳湖赣抚信饶修“五河”水库群加大出库流量为下游补水,计划补水14.8亿立方米。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2022年8月17日,湖北宜昌,一场雷阵雨过后,三峡水库向长江中下游补水  图源:视觉中国
许小峰表示,三峡工程本身就有调节旱涝的作用,“以前曾有人说三峡主要的作用是发电,但我们国家建三峡,其实是把防灾减灾放在第一位的,一个是防涝灾,另一个就是防旱灾。今年长江流域出现那么大的旱情,自然应该调动三峡工程的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10月,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出现严重旱情,三峡水库10月至11月上旬连续加大下泄流量,有效缓解了两湖地区旱情。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秋冬春夏四季连旱,当年5月7日至6月10日,三峡水库为中下游抗旱补水54.7亿立方米,对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13日,湖北调度289处大中型灌区放水灌溉,累计供水52.45亿立方米,已灌溉农田3730万亩。截至18日,重庆已通过管网延伸435公里解决4.3万人用水、新开辟水源107处解决1.3万人用水、送水2763车解决23.6万人用水、分片轮流供水等其他措施解决6.6万人用水。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2022年8月16日,湖南娄底,双峰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应急分队为该县种粮大户引水灌田  图源:视觉中国
水利工程对防汛抗旱至关重要。水利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各地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已开工农村供水工程10905处,提升了253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完成投资178亿元。
许小峰表示,近年来国家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很大。但他也坦言,相对城市,农村地区在抗旱方面依然比较脆弱,“农业是靠天吃饭,目前大范围的旱情下,一些具备现代农业设施的地区情况可能还好一些,如果是依靠天然降雨的地区,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以前我们做这方面的研究,统计旱情的影响时会发现,旱灾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比涝灾更严重。”许小峰说,“农作物一般对旱更敏感。涝灾往往会带来局部灾害,但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丰收的。但是旱灾造成的损失会有一定的持续性,对农作物的损害还是很大的。河流干枯也会导致很多的生态问题,不是说下一场暴雨就好了。
许小峰提醒,持续高温干旱后,要随时警惕旱涝急转的情况。“长期干旱之后,会导致土地开裂、土质疏松,一旦遭遇突发的高强度降雨,反而更容易引起灾害。这就好比久病之后不能立刻下猛药。今年夏季台风少,那秋季会不会多?这些都要有所警惕。”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极端天气愈发频繁,要如何掌握主动权?
全国多地被高温“炙烤”,极端天气也在席卷全球。
2月底,澳大利亚遭遇“500年一遇”洪水;4月至5月,高温热浪袭击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部分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创下百余年来最高记录;7月以来,欧洲多地遭遇罕见高温天气且野火频发,破纪录的高温导致葡萄牙和西班牙1700多人死亡,英国有记录以来气温首次突破40摄氏度;8月,韩国首都圈遭遇“80年来最强”暴雨,已导致14人死亡……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当地时间8月12日,一艘驳船驶过莱茵河裸露的河床。上周五,莱茵河水位降至新低  图源:视觉中国
许小峰表示,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越来越频繁,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人类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已使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是气温在逐步升高,另一方面则造成大气的波动性增强,导致‘忽冷忽热’的极端情况频发。”
谈及如何减缓气候变暖,许小峰表示,最根本的问题是降低碳排放,更多使用清洁能源,“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目标,这都是积极的措施。”
而在目前极端天气已经频繁出现的情况下,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种了40年地的他,仍然奋不顾身地抢救这一切"

2022年8月16日,重庆,三峡水库河床由于干旱,裸露表面  图源:视觉中国
许小峰回忆,本世纪初“非典”(SARS)事件发生后,国家下决心要搞应急预案。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2007年国家又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各个部门、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应急预案。
“这套建设明显起到了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应对灾害的能力提高了不少。”许小峰说。他同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内容。
“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国家还要加强对气候灾害的预警能力。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灾害,要有基本信息的获取渠道,例如雷达卫星的建设,观测站的密度也需要加强。当然,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但也要尽可能地提高其准确性。这方面我们跟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差距。”
“从管理层面看,我们的应急联动机制要有更好的协调。”许小峰说,“谁来防范,谁来指挥,谁来行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协调。气候灾害涉及到多个部门或者多个领域不同的人群,组织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应要进一步加强组织能力,完善标准规范,一旦出现灾害预警,能够及时、更好地相互配合,采取联动。”
“在科学上,我们也要加强研究,包括天气、水文、水利、应急管理,还有地球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对现在和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许小峰强调,科学普及也很重要。“对普通人来说,要对极端天气有所了解,要知道它会产生什么后果?怎么采取防护措施?不能只靠别人来帮助。各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学习,一旦出现高温、暴雨或是旱涝灾害,要如何去组织?不能照本宣科,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此外,许小峰还提及,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工作中,除了分析极端天气气候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之外,还包括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我们首先应该积极地去采取措施,但如果防范不了,也无法消除它,我们就要考虑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客观地说,即使没有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问题,暴雨、高温、台风、霜冻、大雪、大风这种气象灾害也是存在的,所以人类的防范能力和适应能力总是要加强的。”许小峰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我们要在和灾害的斗争中逐步掌握主动权。”

来源|观察者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30730.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年8月19日 下午2:41
Next 2022年8月19日 下午2: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