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振义
本文转载自:新加坡眼(ID:kanxinjiapo)
自独立以来,总理国庆群众大会演讲是新加坡每年最重要的演讲,没有之一。
8月2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ITE工艺教育中区学院发表2022年度国庆群众大会演说,向全国人民讲述新加坡在疫情中的经历,以及新加坡民众如何共同向前迈进。
按惯例,演说前后以马来语、华语、英语进行。以下是华语演讲的内容概要:各位同胞,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见面。这两年多,我们齐心对抗冠病,历经不少考验。现在,大家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了,也正在学习如何与冠病共存。在这期间,民众互相帮助,也全力配合政府。我衷心感谢大家的付出和努力。病毒还在变种,我希望大家保持警惕,这包括:勤洗手,戴口罩;有症状,自检测;双红线,请隔离;打疫苗,别迟疑。对于年满80岁的国人,我恳请你去打第二个追加剂;其他比较年轻的乐龄人士,我也劝请你们去打第二个追加剂。我自己就已经这么做了。这将给我们更好的保护,减少患上重症的风险。我们在应对疫情的时候,也面临其他的挑战。外部的环境越来越不稳定,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和美国的分歧日渐加深。台湾问题只是其中一个争端。另一个影响全球安全形势的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这导致俄罗斯和许多国家,尤其是和美国以及其他北约国家,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而这一切都对新加坡影响深远。我担心,在本区域,大国之间的博弈会更加激烈,局势也会更加紧张。亚太地区会不会出现和欧洲一样的纠纷,发生冲突呢?我们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团结一致,应对任何危机。俄乌战争爆发的时候,新加坡明确表态谴责俄罗斯。一般新加坡人明白政府的立场,但是也有一些人问政府:为什么要得罪俄罗斯?为什么要和美国站在同一阵线?新加坡何必“强出头”?其实我们不是选边站。我们不是亲美,也不是要和俄罗斯作对。但是,我们必须采取坚定的立场,捍卫根本的原则,不能含糊。因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所有国家,无论大小,都很重要。尤其对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来说,这关系到国家的生存。我们向来反对“强权就是公理”。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的时候,新加坡在联合国大会上就投下反对票。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时候,我们同样坚决反对。在乌克兰问题上,如果我们不坚持立场,不明确表态,万一有一天,我国面对侵略,国际上就不会有人为我们说话。联合国提呈谴责俄罗斯决议案时,世界各国的立场并不相同。在亚洲国家当中,印度投了弃权票,印度的主要战略考量是与中国的关系,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相当严重的摩擦,因此,他们有充足的理由要同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他们也要继续向俄罗斯购买军备。中国也投了弃权票。中国主要考虑到自身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中方认为,即使他们反对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也不会赢得美国的感激和回报。一些中国的言论甚至认为,美国对付俄罗斯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毕竟,一些美国的言论,就把乌克兰问题定义为民主国家和独裁政权之间的斗争。这使到中国更不愿意削弱同俄罗斯“上不封顶”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亚细安(中国称“东盟”),越南和老挝投了弃权票。这两个国家从苏联时代就同俄罗斯的关系密切;其他亚细安成员国虽然支持决议案,但都没有点名谴责俄罗斯。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危机感不像我们那么强烈,因为他们都不是亚细安最小的成员国。
新加坡是亚细安最小的成员国,我们的利益考量自然和这些国家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但谴责俄罗斯,还对它采取了针对性的制裁。
我刚才一 一说明了各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所采取的立场,主要就是要让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利益和考量。
我们从社交媒体,例如WhatsApp、Telegram、脸书、微信等,获得各种信息。我们可能以为这些信息都是真的,都是可信的。
其实,有些信息是别有用意的,想要影响我们的立场,甚至破坏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例如,在乌克兰的问题上,人们在手机上接收到的信息,有不少显然是要激起一种强烈的反美情绪。中文的有,英文的也有。
另一些信息,目的则是要抹黑俄罗斯和中国,他们也是想要影响我们的立场,要我们和西方站在一起。
所以,当我们收到任何信息的时候,都必须要有所警惕,想一想:这些信息是哪里来的?有什么用意?我们真的要把它转发给朋友吗?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事实,不要“照单全收”。我们必须防范不良外国势力的干预,不论它是来自哪一方,这样我们才能够保障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大多数国人都支持政府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包括常用华文社交媒体的华社人士。
华社人士能够认清国家利益,是因为我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深厚,也和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很有本土意识,他们在创作里注入本地特色,反映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例如:成立了五年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不但积极通过各种活动,介绍华族的传统文化,还展现了我国独特的文化面貌。最近,中心演出了一部音乐舞台剧,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灵感。这是一个古今结合的创作,融入了许多本地元素,包括新谣、本地特色的语言,和新加坡人的情感。
我们优秀的新加坡华乐团,也经常呈献很有南洋风韵的音乐。乐团成员有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也有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新移民,他们早就融入了新加坡社会。疫情期间,乐团在线上演奏了一曲本地创作的华乐,叫做《融》,“融合”的“融”,表现出我们同舟共济的精神。
近年来,许多人士和团体对本地华族语言、艺术和宗乡组织进行研究,反映我们对文化成果的自豪。例如,推广华语理事会推出的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收录了本土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跟其他华人社会的用法,是不大一样的。
再例如,年轻人谈恋爱,我们这里会说“拍拖”;我们去旅行,是说去“吃风”;当我们觉得幸好没事,会说“好彩”;另一个例子,我们把老板叫“头家”。
在这个基础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即将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对本土华族文化的发展,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和介绍。这个计划获得政府的支持。
新加坡华族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落地生根。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而且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说得精彩。
最近,大家都发觉很多东西比以前贵了,钱不够用。政府知道人民的担忧,所以,我们已经采取措施,竭尽所能协助有需要的国人。
我们的做法,是提供针对性的援助。其中一项家家户户都能受惠的计划,就是社区发展理事会(CDC)的邻里购物券,可以帮助大家应付日常开销。大家用购物券,在邻里买东西、吃饭,还能帮助到邻里商家和小贩,可说是一举两得。
我很高兴,CDC购物券受到大家的欢迎。有超过1万8000个邻里商家、小贩和咖啡店摊主参与了计划;大多数家庭已经使用了购物券,总额将近1亿8000万新元。金额相当可观!
这个计划说明了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对症下药,减轻大家的负担。
在今年这个财政年度,也就是从四月开始,我们陆陆续续推出了许多援助配套。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这是一个住三房式组屋的低收入家庭:一对夫妇、两个小孩。我准备了这份特别的月历,给大家做个介绍。他们获得的援助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援助。
我刚才提到的CDC购物券,就在五月间发出去了,明年一月还会有。这个月,他们会得到1400新元的现金补助。今年十月,有大约190新元的U-Save水电费和杂费回扣。明年二月会有300新元的保健储蓄户头填补。
全部加起来,在这十二个月内,这个家庭能够获得的援助总额,将高达3700新元。
所以请放心,大家都会得到援助。至于接到的援助比较多,或者比较少,就要看收入和住屋类型而定。
明年三月过后,政府会继续通过“定心与援助配套”,帮助国人减轻消费税上调的影响。同时,政府会继续观察情况,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当然会提供更多援助。
你可能会问,政府既然可以给这么多援助,为什么就不能延后调高消费税,或甚至取消调高消费税?
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和顾虑。如果不调高消费税,肯定很受大家欢迎。但是,这是不负责任的。
这是因为,我国人口正在快速老化。目前,每六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已经超过65岁。到了2030年,年长者比例会增加,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年长人士。
一些老市镇老化得更快。譬如我的选区德义,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居民超过65岁。在八十年代,我当选为国会议员时,我是个年轻家长,许多德义区居民也是年轻夫妇。一转眼,我们都老了。真的是,岁月不留人。
我每次到选区参加活动,都会见到他们。我发现,需要拿拐杖和坐轮椅的居民越来越多了。很多年老居民还来参加活动,我很高兴,但是也替他们担忧,因为他们的医药需求肯定会逐年增加。
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更好地照顾年长人士。比如,我们要提供更多药物津贴,减轻年长国人和他们家人的医药费负担。我们也必须建设更多医院、综合诊疗所等等,让他们获得完善的医疗服务。
所以,我国的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开支正在飙升。人民害怕钱不够用,政府也担心钱不够用。政府担心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照顾低收入家庭,以及老年人的医药保健需求。
在疫情期间,我们能够比较从容应付,是因为我们向来谨慎处理国家财政,才累积了足够的储备金,能够帮助民众纾解生活压力。
这两年多来,整个世界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许多国家受到很大的冲击,经济低迷、出现政治对立、社会严重分化。
我们的情况好多了。虽然大家的日子过得很不容易,但是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气馁、没有退缩。
相反的,我们沉着应战,我们知道,唯有上下一心、互相扶持,才能安稳地渡过难关。
我们经过了这场考验,社会已经变得更有凝聚力,更加坚强。这给了我们更大的勇气和信念,面对未来的各种危机——无论是经济的挑战、社会的矛盾,还是国家的安全。
在国庆的庆典上,我可以感受到大家同在一起的精神,看到大家的努力和付出。我非常感动。
有了这种迎难而上、同甘共苦的精神,我们这个小红点就能够继续发光发亮,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能够拥有灿烂的未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3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