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ID:guanchacn)
“真的绝了,太美了!”
“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这样的风景,值得谈一场旅行恋爱!”
5月27日,微博博主@Thomas看看世界 一组通过火车车窗拍摄青藏铁路沿线风景的绝美图片,惊艳了一众网友。
5月31日,观察者网联系到博主@Thomas看看世界 ,也就是拍摄“火车看中国”系列摄影作品的摄影师——储卫民。采访了他拍摄这一系列摄影作品的初衷,一路拍摄下来的感想,以及他在火车上拍摄的经验技巧和他后续的计划。
可可西里雪山下的公路与光缆、沱沱河站外密集的防沙网墙、戈壁滩上孤零零的4G信号塔……
透过火车车窗,储卫民用镜头记录下的青藏铁路沿线绝美的风景,苍茫、邈远、静谧、意蕴悠长。
格尔木到那曲 无人区野生动物
措那湖
从青藏铁路看青藏公路
祖国山川的大好景色,着实惊艳了一众网友。
“优美的画卷。” “真的绝了,太漂亮了!”
“一年四季,从南到北,祖国河山好风光。”
“安静但又意味深长,窗外犹如流动的油画。”
“这样的风景,值得谈一场旅行恋爱。”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公路光缆、防沙网墙、4G信号塔,都是靠着无数中国人的双手建设起来的。”
还有许多网友晒图,分享自己拍摄的“火车车窗外的中国”:哈尔滨、北京、青海湖、南京、上海、三亚……
除了火车上拍的照片,还有网友晒出自己拍摄的飞机窗外的绝美景色:
“火车看中国”这一系列惊艳万千网友的摄影作品,出自一位90后国内户外摄影师——储卫民。
储卫民 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在此次的摄影作品引发关注前,储卫民就已经是圈内非常著名的年轻摄影师了。2019年,他凭借摄影作品《北极的冬天》,斩获了《国家地理》杂志2019年旅行者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及城市组一等奖。
《北极的冬天》
5月31日,观察者网采访了这位年轻的摄影师。
采访中,储卫民谈到了自己拍摄“火车看中国”这一系列的初衷:想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外国人,了解更多、更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风景。
对于为什么选择通过火车车窗的方式来呈现中国景色,储卫民说道,火车在中国是跨越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可以非常客观和全面地去反映中国当代景观。而通过车窗将火车内外的景物一起拍下来,会让观者更有代入感和沉浸感,车内景物也会有很多的故事和线索。
车窗内列车工作人员小憩,车窗外护路员敬礼致意
提到自己作品中出现的铁轨、防沙网墙、信号塔、风力发电机等种种景象,储卫民表示,这些基础设施景观,非常特别。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于中国基建的一些刻板印象,也可以让观众切实了解到“基建狂魔”背后所蕴含的科技、规划、决心和艰辛。
“当你把这些拍下来后,你才会觉得这些建设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才会有我们现在便利的生活。”储卫民说道。
储卫民还认为,这些景观反映出了中国人建设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的理念。
青藏铁路沱沱河站,密集的防沙网墙和铁轨,在高原上组成了独特的秩序感
对于自己作品能够“出圈”,储卫民表示,因为这些的照片从生活中去体验起来的,大家看到的话就会特别亲切,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此外,储卫民还介绍了自己在火车上拍摄的技巧,如何隔绝车窗玻璃反光、相机要设置成连拍模式、快门速度要调高等等。
采访全文如下:
观察者网:您为什么要拍摄“火车看中国”这个系列的摄影作品?
► 储卫民:我是一名职业风景摄影师,以前因为工作在国外的关系,拍国外的风光比较多。然后自己想要拍一些国内特别的风光,或者说一些老外们不太知道的一些风光。因为你问一个外国人,他可能都知道桂林、黄山,但是对国内很多风光他是不太了解的。
所以我想找一个切入点, 去拍一些比较特别的国内风景。去年8月份的时候,我正好当时有一个商业拍摄,从西宁坐火车去格尔木。在路上,我看到了窗外的戈壁风光,非常漂亮。我们想象火车窗外的西北风光应该是一望无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外面有非常多的化工厂,非常多的风力发电厂。
我觉得这些景色,很具有时间性。西北戈壁几千年了,一直在那儿。而这些人类建设的设施,其实都是蛮新的,而且这其实也体现了我们中国现在的发展现状。我觉得这样的风景拍起来,其实还挺有意思的,所以就制定了“火车看中国”的这个系列作品的拍摄计划。
车内的行李包裹与车窗外通向远方的乡村小路
观察者网:为什么选择通过火车车窗来看中国?
► 储卫民:当时也拍了很多车窗外的风景,但后面发现其实把车内的景物和车外的景物一起拍下来,会更加有意思,更有代入感和沉浸感,车内也会有很多故事和线索。所以说最终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形式,一个是火车车内的景象,然后再是窗户外的景象。
“火车看中国”这个项目是非常特别的。因为火车在中国真的是跨越了各种各样的地貌,既跨越了高原,又可以看到大海;既可以看到东北的森林,又可以看到云南的热带雨林。各种各样的城市乡村也都可以看到,然后火车旁边的有非常大的城市,也有正在建设的新农村,还有一些废弃的工厂,这些我都有拍到。
它其实是非常客观和全面地去反映中国当代景观的系列作品。火车几万公里或几十万公里的客运线路,那真的是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一个景象。我觉得这些景象,像一个很宏大的画卷一样,就像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一样。这些火车线路把各种各样的景象都涵盖到,我觉得它是非常具有时代价值的。
夕阳阳光下,路旁显得热火朝天的青稞收割场景
观察者网:你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铁轨、防沙网墙、信号塔、风力发电机,公路等景观。请问您选择这些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原因是什么?
► 储卫民:我自己在火车上拍摄都是以抓拍为主,对于车窗外的风景,我没有去预计要拍什么东西的。但是很多地方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地方可能和我们大家的想象是不同的。
比如说沱沱河站,车窗外面有差不多七八道近十道防沙网,对我们的火车线路进行保护。我觉得这是非常特别的景象,甚至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车窗外面高原的景物是非常丰富的,我觉得修建的这些基础设施,也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
保护铁路运行的防沙坝和防沙网
观察者网:这一路拍摄下来,哪张相片您最满意?或者哪个景色最让您印象深刻?
► 储卫民:“火车看中国”系列作品的拍摄过程,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个很认识很多新鲜事物的过程,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那张车厢里面一堆行李箱,车厢外面是一条公路,蓝天白云,还有一个修路的人,站在平衡车上。
列车经过一位平衡车上的修路工作者,这里是规划中雅叶高速公路拉萨段施工现场
我觉得这张图其实是很有意思,也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的认识。我们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修路的场景,是一大群工人光着膀子,然后天气很热,热火朝天地进行建设,是非常劳动密集型的一个场景。但是我沿线看到路边在修的高速公路,其实并没有多少人,都是各种各样的工程机械,压路机、吊车等等。甚至就是那张照片里面的那个人,他都不是在走路,而是骑着这个平衡车。我觉得这个是就很有意思点,它可能颠覆了我们很多人想象中的修路的景象,但其实修路已经是非常机械化现代化的一个景象了。
我当时还特地打开地图软件,查旁边在修的是什么高速公路。一查发现这个高速公路是叫做雅叶高速,然后那一段是拉萨到日喀则段。然后雅叶是指从四川雅安一直到新疆的叶城,穿越整个西藏。这么一个宏伟的计划,让我非常地惊讶。
在B站、微博上,我们许多年轻人经常称呼我们国家为“基建狂魔”,但其实很多人只是一个戏称,这个“基建狂魔”它背后真正蕴含着哪些科技力量、蕴含着哪些长远的规划和决心,其实我们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但我拍了那张照片之后,就确实发现我们国家的基建,并不是劳动力、人力的简单堆积,而是确实有很多新技术、新机械、新的工作方式。从来没想象过修路是这样一个的场景,全都是各种机械车辆,然后人都是坐在这个平衡车上的,还是蛮颠覆我的认知的。
在拍摄过程中,我确实见到了很多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可能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把这些景色定格下来,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观察者网:您拍摄这些照片的过程中有那些考量?您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表达些什么?
► 储卫民:我自己在拍摄的时候,其实没有特别想表达的东西,主要还是把中国火车车窗外的景象呈现出来,至于这些景象大家怎么去解读,其实这个选择权在观众手里的。
我在选取风景的时候,会选择一些特别漂亮的自然景观,同时我也会把这种人类建设的痕迹去埋在这个风景中。作为一个理工科背景的人,我对这样的风景其实是非常喜欢的,因为我觉得人就是要去建设自然、改造自然、和自然共生,更好地保护自然。
但是也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高原上的建筑景观,是比较破坏风景的。我自己认为,这些建设,真正地帮助了大家的生活。
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修路的照片,为什么在车窗内,我会去拍这么一个行李箱呢?
行李箱装载着大家出行的物资,寄托着大家的各种情感,要么是外出务工的忐忑兴奋之情,那么是回到家乡的马上要见到家人的兴奋之情。行李箱里它可能装着家乡的特产,或者马上要送给儿子女儿的礼物。
为什么我们能带着这些行李箱回家呢?就是因为外面正在修建的这些公路,外面正在修公路的工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劳动,才让我们火车内的行李箱能够轻松回到家乡。我当时拍摄的时候,火车里行李箱其实它和外面的那个修路场景,是形成一个逻辑关系上的呼应的。
观察者网:“火车上的中国”这一系列的作品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他们大量的转发、评论、点赞,您觉得您的作品“出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储卫民:我感觉是因为我的照片从生活中去体验起来的,大家看到的话就会特别亲切。车窗外的风景,大家坐高铁、坐公交车、坐飞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景象,只是这些景象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了,大家没有仔细去凝视这样的一个场景。但我把它定格成画面后,我们的观者可以盯着几秒钟甚至十几秒钟去看这样一张照片,他可以看所有的细节。然后一下子,他就会发现这些平常的生活风景,带给了大家不一样的感受。我觉得这是这个系列作品的群众基础,确实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风景,但是大家可能只是一闪而过,没有意识去拍它。
这些照片的质量还是蛮好的。大家通过照片意识到,原来火车外还有这样一个修路场景,原来青海的防沙网是这样的。当时你看到这些景观的时候,您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类的伟大之处,能感受到当地环境的恶劣和我们建设的艰辛。
比如说有一张照片是戈壁滩上孤零零的4G信号塔,那整个戈壁滩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那个信号卡,信号塔上还有一个光力发电的供电的设备。
火车在接近格尔木时,路旁的信号塔、太阳能发电板和远处的暮光与太阳
平时我们享受4G或5G网络的时候,不会意识到这些其实是我们的工人们积极建设的成果。我们现在在手机上刷微信啊、微博,都会感觉习以为常,但其实这个很多年前这个是完全做不到的。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的建设,这些都做到了,但是很多人会把这些建设当作想当然的。但是你把这些拍下来后,你才会觉得这些建设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才会有我们现在便利的生活。也正是有了铁路的建设,我们才可以坐着火车看中国、看中国的高原、大海和森林。
观察者网:许多网友评论区晒出了他们拍摄的图片,还有网友也在计划拍摄这个系列的图片。对于这些网友您有什么建议吗?
► 储卫民: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景象,一些特别的瞬间,大家都可以用手机去记录下这些打动你自己的瞬间。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多去结合自己的想法,多去结合自己的经历。比如说我拍摄这组照片的话,也是因为我自己对这样的场景就特别的喜欢,所以说我觉得大家现在都有手机,都可以用手机去记录自己生活中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感动自己的瞬间。
“火车看中国”这个系列,我在微博上创建了话题标签,大家都可以长期在上面投稿。中国铁路是有这么多这么长,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发现微博评论区下面很多人分享的图片是非常精彩的,比如说有网友分享的厦门、威海等城市的一些公交车或者地铁,车厢外面就是这个大海。其实国内也有非常多这样的景点,无论你坐地铁还是坐火车,甚至坐飞机,你看到一些窗外好看的风景,你都可以拍下来,去投稿到这个标签里面,我也会定期的整理。
储卫民发起的“火车看中国”话题
观察者网:在火车上拍风景有哪些特别的小技巧吗,可以和我们读者分享一下。
► 储卫民:在火车上拍风景,这其实对我的技术也是一个挑战,我自己也是反复摸索,然后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这么一套拍摄技术。
比如火车上的玻璃反光比较强的,火车里面是比较暗的,而火车外的话,一般来说白天拍摄的光源有瑕疵,它反差会比较大。然后你要抓拍火车外静止的景象,一般来说都是1/1000的高速快门,这个时候的话需要比ISO调得很高。
车窗内外光线反差非常大,同时拍摄车厢内为景象的话,效果不是很好。我自己采取的方式是,先用相机镜头紧挨着玻璃,镜头外用胶皮罩遮起来,这样就保证拍下来没有任何的反光。将车外的景象抓拍好后,再去补拍车内的景象。
然后我相机也是从来不关机的,我就放在手跟前,然后一发现有好的风景之后,马上就对着外面开始狂按,然后相机也是设置成连拍模式。火车上拍摄的话,其实是就挺费快门的,因为这个真的是需要连拍十几张照片,才可能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时机。火车上没有时间让你慢慢构图,或者说让你慢慢去思考要怎么拍,其实就是先狂拍,然后后面的话再删,去选择最好的一张图片。。
在火车上无论是手机拍摄还是相机拍摄,都要注意快门速度。这个要根据火车的移动速度来设置,比如说西藏的火车的话,你可能1/500秒或者更短的时间就OK了 ,如果是高铁的话,那可能得1/1000秒或者更短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经常会把光圈F值调到F5.6,然后ISO开到400甚至800,这样的话就能保证有足够的进光量,保证快门的速度足够开,就可定格下这样一个稳定的照片。
观察者网:“火车看中国”您目前是拍了青藏铁路沿线的景色,请问后续还有拍摄计划吗?
► 储卫民:是的,“火车看中国”是一个长期计划,我想通过我自己拍摄,以及广大网友投稿,把国内主要的一些客运线路,都囊括进来。另外我现在要出差的话,尽量会坐火车。比如说我去重庆去广州去北京,我都是一天的火车,然后在路上去拍一些这样的景象。
青藏线的作品我觉得很具有代表性,我前期也是要想拿青藏线来练手,通过这条线路,积累自己的拍摄经验,拍摄手法、呈现方式以及一些拍摄技术,然后运用到更多线路上,我自己也会录视频摄影教程,我把它做成教程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学到这样的技术去拍摄,这样的话,就可以收集到大家的在各线路上面的非常精彩的投稿作品。
今年的话,还是把青藏线拍好,然后后面会去拍摄一些云南以及新疆的一些线路,京沪线路西安和重庆周边的线路,也在准备去进行拍摄。特别是今年3月份,坐火车经过关中地区的时候,发现关中的那些乡村,真的是特别漂亮,完全不输什么新西兰、阿尔卑斯的风光,地上都是那种房子,远处有很高的山峰,然后一个一个的村落,然后又是春耕的场景,特别漂亮,这些照片,未来也会展现给大家。
火车内的行李箱丝带与车窗外的彩虹
来源|观察者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