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亿欧网(ID:i-yiou)
中国半导体的机会真正到来了。
文|钱漪
题图|unsplash
《芯片与科学法案》落地后,美方“作妖”后续不断。
近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最终规定,《芯片与科学法案》相关禁令于8月15日生效。
与此同时,美方将对设计GAAFET(全环绕栅极技术)结构的集成电路所必须的EDA软件、以金刚石和氧化镓为代表的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燃气涡轮发动机使用的压力增益燃烧等四项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美媒宣称,这份两党一致通过的法案是“数十年来政府对产业政策最重大的干预”,将为“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提供长期战略支持。
事实果真如此?美方能否达到目的?应对霸权,中国半导体产业出路在何方?
穷兵黩武今如此
《芯片与科学法案》总支出2800亿美元,将为在美国本土投资的芯片厂商提供527亿美元补贴、税收抵扣以及授信额度。
芯片法案意在帮助美国重获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尴尬的是,拜登签署法案当日,市场层面旗帜鲜明地投出“反对票”:美股三大股指集体跳水,其中半导体板块领跌,截至8月10日美股收盘,费城半导体指数收跌4.6%;美芯片股集体下挫,格芯跌近6%,ASML跌超5%,美光跌4%。
一方面,法案通过市场干预手段吸引半导体制造业“移植”美国,以支持美国自身半导体发展;另一方面,意在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组成所谓“Chip 4”芯片联盟,构成芯片领域的第一岛链来孤立中国,并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迅猛发展。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部披着“科学”外衣的法案,本质上是违背市场规律、对科学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粗暴干预,用政治手段塑造只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全球秩序,以维护美国单方面的科技霸权,但实际上是全球化的倒退,尤其不符合跨国公司长远利益,资本市场的反应也足以说明问题。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直言:“《芯片和科学法案》是美国大搞经济胁迫又一例证。”
日前,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就芯片法案答记者问时指出,“此举是典型的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开展经贸与投资活动,将会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扭曲,对国际贸易造成扰乱。”
如此深度干预市场的法案,又是如何在美国这样一个标榜“自由市场”的国家顺利通过?
事实上,芯片法案从民主党提案到被美国国会通过,历时近两年。在几乎所有议案上,民主共和两党近年始终是一副你死我活的状态,但凡一方支持的,另一方坚决反对,反之亦然。唯独在涉及遏制中国的问题上,势同水火的两党能暂时将“党争”抛诸脑后,临时选择不计前嫌,最终达成合作一致对外。
在“中国威胁论”、疫情冲击、供应链风险等因素影响下,芯片法案成为美国两党可以共用的一个政治工具,多个政治意图都可以随着法案的通过得以同时实现。
美国两党反复拉锯、利益交换的结果,便是将两方各自夹带的私货“打包”组成超过1000页的《芯片与科学法案》。
随着佩洛西制造的紧张局势助攻,芯片法案正当其时地通过了。
鼎湖飞龙安可乘?
如果能够顺利实施,《芯片与科学法案》将半导体产业链从自由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转为国家科技战备,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然而多方观点认为,影响极其有限。
一方面,芯片法案以对抗中国为幌子,“醉翁之意”却在台积电、三星等非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企业手里的尖端技术。但面对美国牵头的半导体联盟邀约,无论是中国台湾地区还是韩国,实际上并不情愿配合。
台湾省半推半就的态度颇为暧昧,显然谁都不想得罪,两面讨好;韩国则在中国有海量的投资和产能,佩洛西访韩时,韩国总统尹锡悦以休假为由避而不见,大致能看出韩国表现出了相当的犹豫。
另一方面,半导体产业的国际竞争与利益高度绑定,因而美方主张的“硬脱钩”根本不切实际。由于芯片制造工艺复杂,半导体企业普遍采用跨国合作的方式,以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全球半导体企业早已在高度依存的全球价值链中深度融合。对相关企业来说,获得的优惠和增加的成本相比得不偿失。
美国要使供应链本地化,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成本,最终恐怕也难以得偿所愿。原因在于,《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的补贴,既无法弥补半导体企业将工厂从中国迁往美国的成本,也无法覆盖半导体企业放弃中国市场的损失。
半导体产业链在东亚地区聚集是市场追求最高效率的结果,东亚地区拥有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芯片市场,总计超过20亿人口,用补贴和市场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美国明显低估了半导体产业链转移所需的人才、劳动力、物流、能源等必要支撑因素,也低估了产业转移的难度。
近日,据外媒报道,在美国建造一家晶圆厂需要花费100亿到170亿美元,并且需要3-5年才能完成,全部补贴将勉强支持建设4家晶圆厂。“这是一种民族主义幻想,英特尔、美光和其他公司只是被迫参与其中。” 英国资深科技媒体The Register认为。
美国市场人士得出类似结论,527亿美元资金仅能基本满足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的工厂建设,根本无法支持半导体上游至下游的整体产业链。如果想要建立自给自足的本地半导体供应链,美国至少需要1万亿美元的前期投资,这样看来,芯片法案直接投向半导体制造领域的500多亿美元,实在是杯水车薪。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等机构测算,如果华盛顿采取对华“技术硬脱钩”政策,将损害一些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利益,或将使它们丧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并减少1.5万个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分析认为,美国制裁所发挥的边际效应正在不断减弱。从前些年美国将华为、中芯国际加入“实体清单”开始,中国企业对于美方霸权的认知逐渐清晰,在大方向的把握上分寸不乱,对于所谓制裁早有预案,应对起来自然成竹在胸。
如今,反倒是不少美国企业发出业绩预警,对美国对华制裁导致其中国市场收入下降心怀不满,开始抱怨美国政府让其蒙受严重经济损失。
中国芯崛起之时
美国之所以如此针对中国,换个角度来看,正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已经达到令其忌惮的程度。现阶段,国内企业在成熟工艺已经取得多点突破,并逐步形成替代效应,在先进工艺上也有不少单点突破。
据BBC报道,几乎所有美国设备制造商都收到美国商务部的信函,通知他们不要向中国供应用于14纳米或以下芯片制造的设备。
尽管近年来先进制程被广泛讨论,实际上,成熟制程才是半导体制造的“主战场”。不少专家认为,在短时间内,全球芯片代工厂在成熟制程上的“卡位战”才更为关键。
《华尔街日报》近日评估,2024年前,中国预计将有31座晶圆厂投入量产,相当于台湾地区(19座)与美国(12座)之和。然而,受限于设备、材料遭“卡脖子”, 国产芯片厂家被限制先进制程技术,势必将主攻成熟制程。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28nm晶圆代工总营收超过72亿美元,其中台积电的28nm晶圆代工营收占全球的75%,达54.1亿美元。而同年,中芯国际来自28nm的营收仅占比总营收15.1%,这意味着中国半导体制造在28nm制程市场有较大的替代空间。
鉴于成熟制程也目前台积电营收贡献的主要力量,如果台积电的成熟制程被中国大陆所取代,大陆晶圆厂再以成熟制程所获利润来发展高端芯片技术,同时争取出时间窗口攻克先进及尖端制程,如此,中国芯片的突飞猛进指日可待。
IC Insights数据显示,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业中,美国的市场份额已从1990年的37%跌落至2020年的12%,而中国大陆份额从1990年的0%提高到2020年的16%;预计到2030年,美国份额将进一步下降到10%,中国大陆则将大幅提升至24%。
美国的制裁将成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助推器,《芯片与科学法案》更将促使中国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写在最后
美国芯片法案落地之日,正是国产芯片崛起之时。
实际上,《芯片与科学法案》是美国政府近几年来对中国半导体产业一系列制裁的结合,是过去几年美国各种企图和野心的总结,法案早几年或晚几年出台都在意料之中。
可以明确的是,对华制裁将是美国的长期战略,中国企业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抛弃幻想,随时迎接战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芯片终将大放异彩。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3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