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下旬的印度热浪翻腾,但印度民众的热情却盖过了热带的暑气,因为印度迎来了独立75周年的历史时刻。
印度总理莫迪在独立日当天来到举行庆典的红堡,他头戴印有国旗配色的头巾,发表演说:
“印度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均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要利用未来的25年,在印度独立100周年时将印度打造成发达国家”。
在长达75分钟的演讲中,莫迪为印度人描绘了一幅盛世远景。莫迪的表态让世界为之一惊,倒不是莫迪的“印度梦”大饼有多么激动人心,而是引来了国际社会对其口若悬河的指摘。
评判发达国家的标准有很多,以GDP为例,较公认的发达国家门槛是人均GDP2万美元。而印度在2021年该数据仅为0.22万美元。考虑到通胀等因素,25年后的这一门槛还会继续升高。即便标准不变,印度也需要维持25年的10%的经济高速增长,就目前的印度经济走势来看,这压根不可能实现。印度看似有世界大国的潜质,14亿量级的庞大人口规模,与中国相当。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前,印度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都略胜于中国。可印度却没能保住优势,2021年,印度GDP规模仅为中国的18%。2014年莫迪上台,他所在的印度人民党推崇印度教至上,这标志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莫迪在军事、政治方面不断出击,十亿多印度教徒的“大国梦”被莫迪点燃。一个“强壮”的印度、一个“矛盾”的印度,要成为世界大国,莫迪带领的印度还有多少路要走?
1950年1月26日,新德里的国会大厦内。61岁的总理、国大党领袖尼赫鲁走到发言席前:“1947年印巴分治,我们获得了独立,成为英国的自治领。从今天起《印度宪法》生效,印度共和国成立”。
尼赫鲁出身于印度的高级种姓,一个富裕婆罗门家庭,是印度精英阶级的代表。种姓制度根植于印度教信仰中,给每个人划定了“命数”。
尼赫鲁早年曾留学英国,后致力于印度独立事业。在尼赫鲁的视野中,印度曾是“大英帝国皇冠上最璀璨的宝石”,独立后更要继承英国在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以印度现在所处的位置,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国家,要么销声匿迹”。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了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瓦德纳加尔火车站前,一个售卖茶水的小商贩还有更高兴的事情。1950年不仅诞生了印度共和国,他的第三个儿子也来到人间。莫迪来自一个低种姓家庭,虽然是印度教徒,但他并不是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斯坦族,而是古吉拉特族,该民族占印度人口的4.7%。独立后的印度拥有约100个民族,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占比约46%,而人口千万的少数民族超过10个,国内缺乏占据主导性的民族。印度被承认的官方语言达22种,地方性口语更是达到440余种,除了80%的印度教徒,还有上亿的穆斯林以及耆那、锡克、基督、佛教等众多宗教。民族、宗教、种姓对立严重。虽然有不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但印度独立时继承了6万公里铁路(同时期中国仅为2万公里),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其中钢铁产量更是位居全球第六,印度还从英国手中获得了一套运行有效的文官体系。尼赫鲁认为凭借这些家底,印度一定会在成为大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上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日益激烈。尼赫鲁一方面继承了英国殖民者“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试图充当南亚的“大家长”;另一方面他提出了介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明确表示不希望卷入美苏冷战。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作为会议的发起者之一,尼赫鲁在这场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上发表演说:“我们需要的是民族独立,而不是殖民主义,我们选择的是发展经济,而不是在美苏之间选边站队”。尼赫鲁的表态即透露出对亚非反殖运动的支持,也揭示了印度试图充当第三世界领袖的野心。有了目标,尼赫鲁开始行动了。1961年,尼赫鲁与埃及、南斯拉夫、印尼、阿富汗5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决定成立“不结盟运动”,借以将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希望成为美苏冷战下的“第三极”。不结盟运动成立当年,尼赫鲁就给了印度人一次“大国体验”。1961年12月18日,1万余名印军在重武器支援下向印度半岛西海岸的果阿逼近。这座城市自1510年起便被葡萄牙占领,印度是从英国手中独立的,而葡萄牙并不想慷慨的把果阿交给印度。独立后的印度看不上葡萄牙这种“过气殖民帝国”,尼赫鲁需要一场胜利来呼应自己的大国追求。果阿的葡萄牙驻军不足5000,距离葡萄牙本土遥远难获增援。印军只用了26小时就击溃了葡军。虽然双方伤亡总计不足百人,但却是反殖民斗争的重大胜利。葡萄牙对此地长达451年的殖民被终结,新德里的报纸都在高呼“这是印度人最得意的时刻”,尼赫鲁也自信满满的吹嘘道:“印军已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我是深知内情才这么说的……印度陆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似乎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尼赫鲁对印军的实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他颇为硬气的向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派遣军队入侵中国西藏。只可惜印度这次选错了对手,果阿战争结束仅仅10个月,印度就在中国军队的反击下溃败。印度政府做了最坏的打算,首都新德里进行了政府部门疏散,一些政府官员逃离了首都,执政党国大党的老议员戴夫就是其中一员,他乘火车返回了位于老家古吉拉特。
戴夫在古吉拉特邦的办公室临近一个小镇的火车站,莫迪家离戴夫的办公室不远,已经12岁的莫迪开始给戴夫家打杂。看着面色凝重的戴夫,莫迪忍不住的问了一句:
“战败给尼赫鲁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垮了,沮丧不堪,因为他耗尽一生精力建立起来的大国虚像被战争打得无影无踪”。
“你的父亲靠在火车站摆茶水摊养活你们6个孩子,这些事情你不会懂得”。
早在8岁那年(1958年),莫迪就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英文缩写“RSS”)的少年组织——纱卡团。
RSS成立于1925年,鼓吹印度教民族主义,极力宣扬印度教在印度的支配地位。印度独立后,RSS的影响力进一步膨胀,特别受到贫苦中下层印度教徒的欢迎,形成了一股强大政治势力。
少年时的莫迪一会儿给国大党议员打杂,一会给RSS跑腿,压根谈不上有什么政治信仰。但莫迪的宗教信仰十分坚定,特别是RSS宣传的清心寡欲的宗教思想被莫迪全盘接受。
1967年,父亲为17岁的莫迪物色了一位15岁的新娘,这个年纪结婚在当时的印度十分正常。励志献身宗教的莫迪不甘被婚姻玷污,更不希望像父亲那样摆一辈子茶水摊。
激烈争吵过后,莫迪选择离家出走。而莫迪的妻子贾苏达本从此开启了守活寡的生活。
在莫迪的传记中,这段经历被美化成“宗教修行”。莫迪虽然用2年时间走遍北印度,过程却异常艰辛。说好听点就如同化缘的唐僧,实际上就是一路要饭,这一点与有乞丐经历的朱元璋倒是有几分相似。
虽然没能读万卷书,莫迪仍靠行万里路丰富了阅历。他遍尝冷暖,内心变得坚毅。曾为他提供庇护的印度教寺庙,让他进一步坚定了宗教信仰。
1970年,衣衫褴褛的莫迪返回家乡,短暂与母亲相见后,他前往镇上找到RSS在当地的领导者萨希卜,希望能再次加入RSS。
萨希卜接纳了莫迪,莫迪的人生开始了新的一页。而在边境战争中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印度经过几年休养,在尼赫鲁之女英迪拉·甘地的领导下逐渐恢复了元气,印度的“大国梦”又开始作祟了。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变得水火不容。英国人规定英属印度内的土邦可自行决定前路,克什米尔土邦大君信奉印度教,但土邦的大多数民众是穆斯林。
独立伊始,印巴就围绕克什米尔大打出手,两国就此成为世仇。
1971年,印度入侵东巴基斯坦,协助其建立孟加拉国,一举肢解了巴基斯坦。
此时的莫迪和萨希卜居住在一起,但他还是一个杂工。每天负责给萨希卜一家取牛奶、洗衣、煮饭。
看着印巴战争胜利的消息,莫迪也是一阵兴奋。但他不理解印度会在之前的战争中败给山那边的邻居。
“中印两国在同一时间赢得民族解放,但印度无论是GDP总量、铁路里程、工业产值都优于中国。中国同时遭受美苏的战略压力,而印度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可为什么总感觉印度比中国稍逊一筹呢”。
莫迪的付出赢得了回报,萨希卜利用关系将莫迪送入德里大学攻读历史和梵文。
成为“文化人”之后,莫迪被任命负责RSS在古吉拉特的宣传和会议组织工作。这丰富了莫迪的人脉,也锻炼了他左右逢源的能力。
1974年5月18日,这一天是佛诞日。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中突然传来了裂地巨响,在英迪拉的命令下,一颗当量1.2万吨的小型核装置成功起爆。
看着手中的报纸,莫迪兴奋不已。虽然当量不大,但印度正在向核武国迈进。身旁一些识字不多的RSS成员围拢过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问着莫迪:
“不,这是佛陀的微笑,从今天起,印度要找回失去的大国身份”。
核爆后第二年,印度出兵邻国锡金,以“公投”的方式吞并了这个小国。
除了核武器,印度把航天工业看做大国的标志。从1963年开始火箭研究后,1980年7月,印度用自制的运载火箭从本国发射场发射卫星成功,成为全球第6个具有独立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当然,无论是肢解巴基斯坦还是核爆试验,都是由英迪拉率领的国大党政府组织的。但英迪拉的经济政策并不成功,70年代的印度通胀率不断攀升。
莫迪作为反对者之一,不断变换形象帮助RSS去联络其他反对派,他一会化妆成僧侣,一会变成小贩,让一众反对派大佬认识了自己。
国大党毕竟是印度政坛的老牌政党,反对派声势浩大却难以形成合力。1980年,一部分RSS成员组建了印度人民党(简称“印人党”)。
1984年,由于错误的民族政策,英迪拉被怨恨自己的锡克族卫兵刺杀。面对印度政坛洗牌的机会,莫迪受RSS指派在1985年加入印人党,开启了政治生涯。
80年代,那个曾被印度忌惮的邻居开始了经济改革。从50年代末起,随着中国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中印双方的GDP总量就交替领先。直到1988年,中国的GDP总量才稳固超过印度,但中国人均GDP超越印度要等到1993年。
同样在1988年,莫迪被任命为印人党古吉拉特邦分支的秘书长,成为印度政坛的一颗新星。
进入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体系进入新阶段。国大党如同一个老朽的赶车人,越来越难以驾驭印度这架拼接马车。印人党开始攻城略地,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地方议会。
例如1995年,印人党就拿下了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的政权。而随着印人党实力的增长,莫迪在1995年被调往首都新德里,出任印人党全国秘书长。
1998年,印人党在瓦杰帕伊的领导下一举拿下了三分之二的议会席位,成为执政党。此时的莫迪已成为印人党总书记,是印度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1998年5月11至13日,距离印巴边境100公里的博克兰连续传来巨响。消息送到总理府时,莫迪正端坐在瓦杰帕伊的对面。
“我要向全世界宣布,印度的5次地下核试验基本成功,这将鼓舞全体印度人”。
“核武器是世界大国的标志之一,还要让全世界知道,忽视印度的声音将是一个致命错误”。
印人党政府组织的核爆让整个印度陷入癫狂,仿佛此时的印度已能够和联合国五常平起平坐。
到21世纪初,印度的航天工业也取得长足进步,火箭成功率与运载能力都在提升,成功发射了数十颗用于国防、减灾的卫星。而先行一步的中国此时的正在大力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说尼赫鲁带领印度迈出“建设大国”的第一步,那么从英迪拉到瓦杰帕伊,印度努力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这是印度大国梦的“第二步”。而印度大国梦的第三步,将在莫迪的领导下迈出。
2001年,莫迪受命返回古吉拉特,靠他的威望领导印人党在当地的选举。当年10月,莫迪当选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成为印度“封疆大吏”中的一员。
莫迪没想到,上任不足半年,一场巨大的危机就出现了。
2002年2月27日,古吉拉特邦的戈德拉火车站人声喧嚣。载运着1700名印度教徒的萨博马蒂号列车停靠在站台上。
车上的印度教徒突然对站台上的穆斯林发出了咒骂,一名穆斯林商贩则将一个燃烧物扔进车厢。火势迅速蔓延,59名印度教徒命丧火海。
此事点燃了古吉拉特邦的宗教冲突,印度教徒在邦内对穆斯林展开了血腥的报复。消息传到莫迪耳中,莫迪立即召开全邦安全会议。但莫迪所做的却不是制止宗教冲突,他在会上对警察说道:
在莫迪的纵容下,穆斯林妇女遭到强奸,男性穆斯林则被当街扑杀。哪怕数据经过遮盖,印度政府仍宣布超过2000名穆斯林遇害。
莫迪是古吉拉特的“儿子”,更是这里的“家长”。惨案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哪怕是标榜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印人党都认为莫迪做的太过了。总理瓦杰帕伊公开表示:
印人党在果阿召开高层会议,商讨对莫迪的处置。莫迪亲自出席并发表了激昂的演说:
“印度教是印度的核心,我可以辞职,但我绝不容许印度教徒的利益受到一丁点的侵犯”。
可能是对印度教的情感过于真挚,与会的印人党高层被感动了,一场对莫迪的处理大会变成了声援大会,莫迪保住了自己的位子。
消弭冲突后,莫迪出台了古吉拉特邦发展规划,着重发展供水、电力、教育、扶贫。
到2014年莫迪卸任首席部长时,古吉拉特邦的发电量从0.86亿兆瓦提升到2.4亿兆瓦;邦政府总计下发扶贫资金16.3亿美元,惠及人口850万;人口识字率从61%上升到79%。
随着欧美汽车企业及印度本地药企纷纷在古吉拉特开厂,当地到2014年提供了全印16%的工业产值和22%的出口量,古吉拉特也被誉为“印度的广东”。
在莫迪主政古邦的这些年,国大党在2004年卷土重来,曼莫汉·辛格取代瓦杰帕伊成为印度总理。金融家出身的辛格曾在1991年至1996年的国大党内阁中出任财长。他指导印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在1995年促成印度加入WTO。
1996年瓦杰帕伊上任时,印度GDP为0.39万亿美元。到2014年辛格离任时,印度GDP达2.04万亿美元。GDP规模从全球15位跃升到第10位。
印度始终把邻居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虽然印度的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中国的经济增速更快。
1990年,印度GDP规模为同时期中国的90%,到2000年下降到40%,2010年更是下降到25%。应当说,辛格领导下的印度发展了,但相对于邻居来说,数据并不亮眼。
2014年,莫迪在“古吉拉特经济奇迹”的光环下,带领印人党参选。与之对阵的,是尼赫鲁家族的第四代传人拉胡尔。
多年修炼,老仙莫迪对阵新秀拉胡尔,印人党席卷543个议席中的334个,莫迪终于成为总理府的主人。
上任伊始,莫迪就在2014年9月出访美国。在纽约的一场演讲中,莫迪自信的表示:
“印度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是一个大国的应尽的义务”。
为了向外界展示更强的姿态,莫迪决定先从内政抓起,着手增加印度中央政府集权。很快,莫迪就甩出了自己的三板斧。
2016年11月8日晚8点,莫迪出现在印度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中。民众不知道,莫迪接下来的话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从11月9日起,政府将彻底废除500和2000卢比的大额纸币流通,这将有利于打击腐败和洗钱,民众可以在12月30日前到银行兑换新钞”。
虽然印度的信息产业发达,但印度的线上支付却十分落后。截至莫迪发布废钞令,印度90%的交易仍用纸币支付。
由于废除的纸钞流通量巨大,而兑换时间只有50天,印度全国的各大银行前排起了长队,民众生怕错过兑换期,自己手里的钞票变成废纸。
挤兑风潮蔓延全国,印度政府下令每人每周只能从账户支取2.5万卢比(约2100元人民币),这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不满。
虽然民众不满,但莫迪的纸钞改革取得了成效。改革前的2015年,印度地下经济规模和逃税总额超过GDP的30%。
废钞令一出,穷人富人都要把钱拿出来兑换,让政府掌握了更多的资金情况,有利于增加税收。结合此前推行的税制改革,莫迪政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莫迪更喜欢内外兼修,除了内部改革,莫迪还在外交上四面出击。
2017年,一份外交简报被送上莫迪的案头。中国在5月14至15日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消息被放在了第一位。全球主流媒体大都评论“印度是唯一缺席的沿线大国”。
“这不是印度需要的,南亚是印度的南亚,我们要确保在本地区的绝对影响力,而不是去参加外国制定规则的游戏”。
莫迪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不断强化印度对南亚各国(除巴基斯坦)的影响力,时不时拿出贸易禁运、军事威胁来恐吓周边小国。
不丹妥妥的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尼泊尔也因为与中国的合作项目,三番两次的被印度贸易禁运(尼泊尔85%的进口物资来自印度)。
在坐稳南亚头把交椅的同时,印度还加强与在印度洋的布局,制定东进战略,企图把脚伸进南海。
莫迪的种种行为都透露出他对中国的看法,即将中国看做主要的竞争对手。
执政8年来,莫迪带领印度GDP迈进3万亿美元。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央政府的权利得到加强。在“印度制造”的口号下,印度工业水平有所进步,大量军购更是扩充了印军实力。
2022年,印度迎来独立75周年的大庆。莫迪号召年轻人“利用未来25年,努力把印度建设成发达国家”。
细细看来,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其中不乏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全球第一的耕地面积、较成体系的工业、强大的军事力量、庞大的英语人口(约1.3亿人以英语为日常用语),这都是印度成为大国的砝码。
但人才大量移民、土地利用率低下、工业水准较差、军队贪腐成风,这都阻碍着印度变强。
饼画得虽然大,但印度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属实不小。首先,印度难以在未来25年一直维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民族、宗教矛盾依旧,且在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下对立愈发尖锐。
电力供应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妇女地位低、人均粮食产量不足无不制约着印度前进的脚步。
中国用2年的时间实现了GDP从2万亿到3万亿美元,印度则耗费了7年。一方面标榜自己经济增速高于中国,另一方面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截至2021年,印度GDP规模仅为中国的18%。
“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更像是一个大饼,给贫苦的印度大众注入一支强心剂。莫迪的印度梦更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象,让印度人魂牵梦绕,却始终触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