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些人脱离了基层和群众

作者:智sir

本文转载自:智先生(ID:zhixs10)

疫情三年,全球经济下行,再加上科技封锁和贸易脱钩,我们的社会遭受了严重承压,这是无需回避的实情。

许多问题原本预估要到2030年才会发生,比如房地产、人口生育、地方财政和老龄化等等,现在全部提前暴露出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越早面对,我们越有时间去解决。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容易,特别是涉及到社会民生,涉及到各行业领域的改革细节,一般人很难给出全面客观的建议,所以让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是对的。

我在搜查一些专业人士的建议时,看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言论。这些言论的奇葩和降智程度,如果仅仅是一两条,在浮躁的互联网环境下还不足以形成有杀伤力,坏就坏在这个群体的社会名气和地位很高,有一些是智库成员,有一些是高校教授和学者,有一些是重点行业的标杆领军人物,甚至是有几万员工的集团老总。

他们的建议注定了即使很奇葩,也能轻松传播开来,甚至影响到一些决策领域。

我简单修订了一个合集本,大家先感受一下。

房价高的问题,永远触及社会的最大痛点和利益点,哗众取宠也就有了市场。

某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的主任认为:「普通人买不起房不代表房价高,而是收入低,要想让年轻人买得起房子非常容易,只需要将贷款年限提高到40年,甚至延长到国外的80年。」

担任房地产研究会的副会长、城镇住宅研究所的所长指出:「从数字上来看,居民收入比房价涨得快,如果按照全国平均预算价,房价是降了,也就是说买房更容易了。」

某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地铁集团外部董事说道:「那些刚刚毕业的学生都要借家里钱买房,为什么?因为今年不买,明年会更贵,房价上涨是一个货币问题,因为老百姓手中的钱太多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中心主任表示:「房价过低既不利于家庭奋斗,也不利于年轻人奋斗。」

一位非常出名的管姓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买不起房的时候,你就抓紧多买两套。」

当然还有姓白的著名主持人这样说:「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只要是喜欢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

这个群体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房价虽然很高,但是我们老百姓手里还有许多钱,努努力可以继续挤出来,不要怨天尤人。

房价高对应的另一个问题是,工资低。

某经济学硕士教授、头部券商公司的董事长认为:「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否则外国投资都跑到越南等工资比我们低的地方去了。」

如此身居高位的领导者,能说出这般见识短的经典观点,确实很不容易。

我在写越南话题的时候,就全面剖析过中越的发展路径,我们走的是重工业路线,拼尽了几代人的血汗才打好工业基础,讲究奉献,不求回报。

虽然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确实是过去我们经济腾飞的重要保证之一,但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那份吃苦耐劳的拼劲,舍小家为大家的觉悟,一切的努力背后,都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的廉价劳动力不再变得廉价,通过产业链升级和高技术壁垒,让中国更早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向西方国家的八小时高薪工作制看齐。

越南的情况是,没有重工业基础,轻工业薄弱,只能按照既定路线,通过贬值国内货币来保持廉价劳力,继续承接珠三角的配套产业,承接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外溢,做中国不愿干的脏活累活。

它的真正竞争对手从来就不是中国,而是同为提供廉价劳力的东南亚一众国家,彼此竞争,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国际订单。越南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对越南出口也有所提高,越南从贸易总额里每赚到1美元的附加值,中国就能赚到至少15美元。

中国是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市场,越南也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越南制造和中国制造一点都不矛盾。

 

我想说的是,像这类身居高位的专家学者,一味宣扬越南威胁论,推导出「不能提高国内劳动者的工资」,是真正坏透了。

如果这位董事长真觉得不应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那是不是应该主动带头降薪,毕竟你们贵司过去一年员工的平均薪酬是82.38万元/年,那位月入8万成功登上热搜的员工甚至都只能算中下层。

我想起了2008年的一条旧闻,当时纳税起征点是1600元,某人大代表这样建议:起征点太高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

当这些人脱离了基层和群众
讲到工资水平,也离不开另一位出名的经济学教授,他自创了一套不等式:「照我的计算,我在中国如果一个月有2000块钱工资,还不到1000美元,我活得比在美国3000美元还要舒服,美国人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要如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
统计局原副局长的思路是:「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比如说你有私家车,可以拉活,闲置的房子租出去,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收入不一定低。」
再赠送两位经济学家的宝贵建议:
「年轻人就应该放弃高薪职业,去赚钱少的岗位锻炼。」
「谁家没个50万呢?中国人没那么穷,咱们中国的股票投资者,有几个人没有50万?」
那对于人口和生育问题,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某位人口经济学家的方案是:「年轻人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
某名牌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将生孩子和保障房、养老金挂钩,奖励生孩子的人,惩罚不生孩子的人。」
某经济学博士的方案是:「穷人合娶1个老婆,可以解决光棍的问题。」
对于碳排放,有什么好的思路?
某交通学院院长这样表示:「中国城市的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自行车的污染比汽车更大。」
另一位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说:「油价仍然太低,应该提高10倍,人们用车成本提高了,就可以完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还能提升空气质量。」
还有许多领域。
关于医患,某医科大学副校长认为:「红包可看做医患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关于休息,某位经济学家说:「我认为中国人的假期太多了,应该减少一半。」
关于反腐,某经济研究所理事长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腐败和贿赂是改革过程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这方面花费,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
关于气候,某直辖市气象台台长表示:「42℃高温不热,是空调让人变贵了,人们皮肤耐热度越来越差,是人的感觉出错。」
关于退休金,某顶级学府的双聘教授认为:「中国人可以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中间15年男的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
关于粮食,某经济学家的建议是:「只有彻底消灭农民,中国才能实现富强,农民跟我们吃到粮食的关系并不大。」
关于消费,某经济学家的建议是:「把钱花光,为国争光,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如果说上面的言论属于社会舆论范畴,是行业人士的随口胡言,影响力可控,那真正能走进厅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是可以给到建议出谋划策的。
大部分代表提出的建议有力且中肯,比如要取消公摊面积,完善城管综合立法,给手机网络诈骗专门定罪,减轻二孩家庭经济负担,将防性侵教育纳入课程等等,但还有一些提案让人一言难尽。
比如某位车企董事长兼人大代表的提议是:「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
他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150万人离开制造业,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快递从业人数突破1000万。
但他没有说出更多实情,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宁愿冒着风吹日晒在街头小巷穿梭,也不愿老实巴交地呆在工厂里。
没有更多原因,因为送外卖赚的钱一点都不比进工厂少,工作强度却远低于工厂,时间相对自由,不必掐着时间点上厕所,不用被组长克扣工资,被各种严格管理条例约束人身自由。
当这些人脱离了基层和群众
每年进厂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很多,真正能留住他们的,是那些正规有节操的大螺丝厂,虽然同样很累很忙,可工资不低,既然到处都是拧螺丝,为何不找一个高工资的地方拧?许多小厂都做不到这般「正常」待遇,总想用最廉价的方式招普工进来,能劳务派遣就绝不招正式工。
某位戴眼镜的人大代表提议:「让18至45岁近视人群做激光手术,远离角膜感染,守护眼睛健康。」
某奶业公司的人大代表提议:「跨境电商税率要与一般贸易税率等同,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清单中剔除。」
有人大代表提议:「春运期间铁路一票难求的现象始终得不到缓解,根本原因在于铁路票价太低。」
也有的提议叹为观止:「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还有的另辟蹊径:「公务员考试要考硬笔书法,你是个国家公务人员,你连中国字都写不好,你不称职。」
如果翻回十年前的言论会更惊人,比如某委员建议:「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男人,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一位委员这样说:「历史告诉我们,社会贫富差距就是要大,富就要富到极致,如果人人都像我一样穷,中国怎么可能留下有如此辉煌的历史?」
这些经典名言看着让人啼笑皆非,我以为是媒体的断章取义,其实并没有,哪怕结合前后语境来看待,他们的核心思想表达就是这个意思,没有误伤。
为什么这群既有名望也有社会地位的高知分子,可以说出这么大相径庭,引起社会舆论强烈反应的话?
 
最根本原因是不接地气,脱离基层和群众太久了。
在这些高知学者的眼里,他们面前摆着的是一行行数据和统计表格,是平滑或者陡峭的增长曲线,每一个表格背后都有一整套的经济理论支撑,各种经济工具推陈出新,可以玩出花来。
他们所在的时代,刚好乘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社会高速发展下,高起点的他们凭借过去的成功经验迅速积累起第一桶金。
他们身边聚拢起来一群同圈层的成功人士,哪怕往下好几个阶层,也都是吃到了时代红利的中产阶层,普遍拥有一两套房和车。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统计局原副局长,对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方式是「有私家车可以拉活,有闲置的房子可以租出去」,因为他平时的工作圈、生活圈所接触到的人就是这类阶层,围绕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全都是编制体制内,存款也都有50万,能咬咬牙买几套房的小康家庭。
处于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们,只需要观察这个圈层的样本,就幻想出当今社会现状,不必再将手伸进田里感受炎热和苦寒,去亲自体验真实的生活环境。
社会群体成为一张张扁平可以被量化的表格和数据,未婚已婚,失业率就业率等等,清晰罗列,再通过宏观数据,还有自己过去一套相当成功的经验,来一个所谓的客观理性判断,用正确数据推导出一个正确结论:
当下社会问题出在了年轻人的懒和躺平,只需要年轻人努力工作,多生孩子,依靠人口红利就能让经济再次腾飞。
可这个结论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指导意义,对解决问题没有一丝一毫的作用,和大众完全脱节。
一旦感受到社会上的舆论埋怨等等,啃烂笔头的媒体作者就会嘲讽小镇做题家,说大众不够努力,穷是活该是原罪,周公子一个个朋友圈跳得欢,想的不是如何做大蛋糕,而是要将车门焊死,不让其他人上车。
他们甚至无法脱离自己的知识范畴,去了解一下国际产业链转移的逻辑,还在臆想越南抢占了我们的低端产业,然后自己再也享受不到廉价的劳动力了。
这种画地为牢的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他们的这些观念建议也可以害死一家企业,甚至影响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盲目听信智库专家的建议后,要拉GDP,要招商投资,要拍地城投,要动用宏观力量来调配……
之前微博有一条热搜叫「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听上去好像说出了大众的心声,实际上,正是这群人的惊悚言论才让「专家」彻底污名化。
专家到底是什么群体?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专家?有什么评判标准?不知道。
绝大多是专家根本没有时间在网上高谈阔论,他们只会在自己本职领域发光发热,一心钻研学术,而且往往都很谦虚,更不会乱发言,是真正的鞠躬尽瘁,对得起高薪和岗位。
另一部分「专家」不干正事,照样拿高福利待遇,拼命水课题,拿经费,一边浪费社会资源,一边捞钱捞名声,输出大量夸张观点来引起热议,再在这个热议中反腐输出自己的观点,混一个假名声。
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专家的有效建议视而不见,奇葩的意见争相报道,断章取义「专家说xxx」,赚取流量。
这就导致了,我们觉得没有一个专家是好东西,专家永远站在大众对立面,永远站在群众对立面,没法实事求是、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永远通过理论来指导现实,在刻舟求剑。
越是真实的人世间,看上去越不得体,既不精致也不美观,甚至不怎么悲壮,只有狼狈姿态,和一些不雅观的哭声。
宏观社会当然需要更宏观的数据来支撑和分析,却也应该透过冰冷的数字和折线图,将目光往不那么体面的人间世里洞察,看向每一个普通人民。
 
这是只属于微观世界的温度。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35325.html

Like (5)
Previous 2022年8月29日 下午12:18
Next 2022年8月29日 下午12: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