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化险集团 Control Risks(ID:Control_Risks)
-
自2020年底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以来,双边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也给协议推进增加了许多阻碍。
-
中欧在一系列议题上的合作依然紧密,包括气候变化、反竞争等。 -
从长远看,欧盟对华“脱钩”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鼓励欧洲企业撤出中国。 -
然而,政治紧张仍将给在欧中国企业带来声誉、监管和运营风险。
欧洲决议难调众口
中欧各界互动依旧
无论从欧盟、各成员国,还是企业层面上看,近期中欧关系的“裂痕”并未影响双方在一系列议题上的互动与合作,包括第21届“中欧竞争政策周”研讨会如期举行、四国外长访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在中国投资成立电池材料合资企业等。
与美国相比,中欧之间的合作空间或许更为广阔。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中欧已决定打造绿色合作伙伴关系,今年或将推出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而且在如今中欧经济深度交融的背景下,欧盟也更可能倾向于以务实态度对待中欧关系,所谓中欧“脱钩”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欧盟不太会出于意识形态考虑鼓励企业撤出中国;另一方面,虽然欧盟外国投资监管政策持续收紧,但中国投资在欧仍有市场,这从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中就可见一斑。
政治压力带来风险
而另一方面,尽管许多欧盟领导人将继续致力于营造基本稳定的双边贸易和营商环境,但至少在短期内,中欧关系间的负面因素将使在欧的中资企业面临日益增长的政治风险,例如外交争端所带来的声誉风险甚至业务中断。个别企业还可能卷入公众和政治观点的交锋中,尤其是在围绕特定议题的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
其次,中国企业还需关注不断变化的合规风险。欧盟日趋关注与中国企业在商业交往中的“公平”问题。正如在与英国的退欧谈判中所体现的,欧盟越来越强调通过监管手段塑造“公平竞争环境”,特别是在政府补贴方面。5月5日,欧盟委员会针对可能扭曲欧盟市场的非欧盟成员国政府补贴行为发布了新规立法草案,并向公众征求意见。一旦草案获得通过,未来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并购交易和公共采购活动可能还需针对政府补贴的情况进行申报。这无疑将增加交易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给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带来更多挑战。投资者需要格外重视交易前的尽职调查工作,了解监管框架会否给收购个案带来阻碍,并制定风险缓释计划。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