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可可托海。可可托海,离新疆富蕴县城北东直线距离32千米,公路里程51千米。可可托海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是“绿色丛林”。在这里隐匿着与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矿脉——可可托海矿。
可可托海,矿藏非常丰富,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中的圣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号矿脉。
可可托海盛产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3月1日成立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这一最早的中苏合资企业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营企业。前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盖起了俄式风格的楼房,可可托海成为当时新疆物质、精神生活最富裕的“西部小上海”。
1955年,我国收回可可托海矿区全部企业的经营权,矿区全部企业移交我国独自经营,原阿山矿管处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
1958年,这里又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后由于矿区保密的需要,富蕴县于1959年搬出可可托海异地重建,可可托海变成富蕴县的可可托海镇。对外它曾被称为“111矿”,后成为第一矿务局。
在从富蕴县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有个巨大的“功勋矿山”。但外人少有知道,可可托海的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正是这个坑,曾在20世纪60年代为国家偿还了苏联47%的债务。
在中共中央1964年2月29日给苏共中央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到1962年底为止,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值二十一亿新卢布。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提供矿产品和五金值十四亿多新卢布……这些矿产品中,有许多都是发展尖端科学、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据统计,1958年至1960年,三号矿为国家生产绿柱石3876吨。可可托海矿务局还债矿产的价值占到了总外债的40%左右。
可可托海的3号矿被称为共和国的功勋矿,不仅仅因为其为国偿还巨额债务,这个坑还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提供了必需的稀有金属,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新中国第一颗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
中国制造原子弹、氢弹等核试验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可可托海矿。该矿为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及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试爆的第一颗氢弹,其中的“炸药”就是氢化锂和氘化锂。1963年,新疆锂盐厂生产了30吨氢氧化锂,由军队押送到四川,从氢氧化锂中提取锂的同位素锂六,用来产生重氢氘。锂盐厂生产氢氧化锂的原料锂就来源于可可托海。
当年在成功爆炸核弹之后,国防科工委向矿区专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并被永久收藏。
可可托海,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矿区,更是一种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
2005年可可托海风景区被原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
2010年,富蕴县投资3678万元用于完善可可托海景区的基础设施。
2018年10月10日,中国第35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家世界地质公园 ——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
未来的可可托海,还要将工业遗迹旅游作为发展重点,集中开发三号矿脉的阿依果孜矿洞、重修苏式风格的地质陈列馆等,与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的观光旅游互补,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4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