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战国末年的韩国惧怕秦国灭亡自己,派出了水利专家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削弱秦国的人力财力,减缓秦军进一步东出、灭亡自己的速度。后来秦国发现了这一“阴谋”,但郑国却指出:“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自己这么做固然会让韩国多延寿几年,但长远来看受益的还是秦国。
随后,伴随着郑国渠的完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秦国腹心之地的关中平原生产力果然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秦国吞并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影视剧中,郑国渠贯通。来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这个故事在《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中均有记载,其中《汉书》的口径基本跟随了《史记》,可谓像寓言故事一样脍炙人口。但我们要明白,太史公作为一名优秀的史学家,对这些距离自己一百多年的遥远事迹只是负责传抄更早的原始记载,加上秦始皇时代的文化清洗,他记录下来的郑国渠故事更像是秦统一天下后的官方定调:韩国王室蝇营狗苟,通过帮助秦国搞工程建设来拖延自己灭亡的速度,既可笑又可悲。这种定调下,人人都能感觉到的潜台词是,韩国搞这种小丑式的手段,不灭亡是没天理了,秦国吞并韩国是顺应天命的历史必然。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很高明的宣传手段。问题在于,这个故事是真的吗?要想求证这个故事的真假与前因后果,我们有必要看看郑国建渠这些年,秦国到底在干什么,其外部形势又是怎么样的。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按照通常的说法,郑国渠就是在这一年开始修筑的。在嬴政之父秦庄襄王子楚执政的三年间,秦国灭亡了残存的东周国(周王朝当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公国),从韩国手中攻占了河南地区的战略重地荥阳和成皋,随后与赵、魏两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攻防。十年前,正是赵魏联军在邯郸周边击破了强弩之末的秦军主力,留下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典故事。在这一轮新的冲突中,秦军先胜后败,又一次输给了信陵君组织起来的合纵大军。秦庄襄王死前,信陵君已经击败蒙骜的秦军主力,迫使秦军撤回到函谷关以西。
虽然秦国在这一年连续经历了被信陵君打回函谷关内和君主病亡的变故,但并没有因此调整太久。随后的两年,秦军继续东出,秦、魏、赵三国展开了一系列乱战。到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44年,之前被信陵君打败的蒙骜再度活跃,先带兵攻韩,并攻取十二城,随即又开始进攻魏国。偏偏此时,魏国的信陵君和魏安釐王相继病逝,很快在对秦国的战争中落了下风。蒙骜在信陵君和魏安釐王病逝当年攻占二城,第二年更是长驱直入,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秦帝国在新占领区置东郡。
到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进行了最后一次合纵,一度打进关中,到达临潼东北的蕞地。然而联军人心不齐,最终被击退,秦军反击时又占领了魏国的朝歌。随后几年,秦军每年都能攻取魏国不少地盘,还时而对赵国进行打击。
郑国渠引水口遗址。来源/黑龙江卫视《新华视点》截图
也就是说,郑国修渠期间,秦国从来没有“疲”过,几乎每年都在向东侵攻。秦国这期间的主要侵攻对象是魏国,其次为赵国,但韩国也至少被攻取了十二城。所以,所谓“疲”秦之计,不但没有“疲”的迹象,连韩国在此期间也没躲过秦军兵锋,只是挨打没有魏国多、失地没有魏国那么严重罢了。
看完秦国这期间对东方诸国的活跃战事,再看郑国渠这个水利工程,“疲秦”之说自然难以成立。
在郑国间谍案这个故事中,秦国的最高决策层恍如白痴:他们既不知道兴建大规模水利工程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也不知道一旦建成后往往收益丰厚,不但能立竿见影提升农业产出,还能泽被后世。然而我们注意到,在郑国渠开建前,秦国已经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在新征服的巴蜀之地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留存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岷江上游青藏高原水土保持很好,岷江水含沙量不高。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前后落差大、流速高,泥水沉积的速度也比郑国渠要慢得多,加上李冰父子及后来人一系列聪明的分水口设计,使得都江堰直到今天仍对成都平原贡献巨大,而且还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区。相比之下,郑国渠引用的泾河水含沙量过高,导致修成后一百多年的汉武帝时代,渠道的淤塞已经十分严重。汉武帝为了疏通漕运路线,在郑国渠南边另择线路重新开挖白公渠,随后历朝历代在关中兴修水利时,要么选择疏通原有部分渠道,要么选择完全改道重挖。郑国渠逐渐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都江堰风景。来源/纪录片《巧工治水:探秘古代水利工程遗迹》截图
从工程难度上看,都江堰显然更高。都江堰需要克服的天堑是岷江,可谓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相比之下,郑国渠需要经过的主要大河是渭河、泾河与洛河,比岷江温柔。而且都江堰的工程所在地是秦国征服不过数十年的四川盆地,而郑国渠施工的关中平原是秦国经营数百年的大本营。所以,无论从规划设计还是工程修建的难度上,郑国渠都要比都江堰简单许多。何况一直以来,秦国作为虎狼之国臭名昭著,从后来更知名的长城、郦山、灵渠等大工程的修筑来看,秦国根本不在乎刑徒和民夫的死活,而是把他们单纯视为耗材。
那么,在新征服的边陲之地修筑难度更高的都江堰都已经顺利完成了,为何在秦国心腹之地的关中修渠这样理所当然且难度更低的事情,反而会衍生出“疲秦”间谍谜案来?历史学者李开元在《秦谜》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当初,秦庄襄王、秦始皇之父赢异人结束了赵国人质生涯回到咸阳。当时秦赵刚经历长平大战,关系恶劣,仓促之间嬴异人能逃回秦国已经是吕不韦多方运作的结果,至于赵姬和嬴政就实在顾不上了,母子二人留在赵都邯郸。回到秦国后,过继给华阳夫人的异人一跃成为秦昭襄王嫡孙。按照当时秦国王室制衡外戚的惯例,赢异人的生母、出身韩国外戚的夏太后(夏王朝以山西南部的安邑和河南西部的阳城为中心,战国时代这里是韩国领土)可以为嬴异人选择正妻,她选择了同样来自母国韩国的一位贵族女子为儿媳,第二年,嬴异人与这位来自韩国的夫人生下成蟜,比嬴政小三岁。
华阳夫人收继的儿子兼政治盟友是嬴异人本人,对于韩夫人或者赵姬并没有特别的偏好可言。对夏太后而言,出身韩国贵族的韩夫人是标准的自己人。等赵姬和嬴政从赵国归来,赵姬、嬴政母子为代表的赵系势力与韩夫人、成蟜为代表的韩系势力为了争夺继承权将会展开一系列激烈角逐。同时,华阳太后为代表的楚系外戚,也将在这场王储争夺战中作出自己的选择。
赵系外戚拥有吕不韦这样长袖善舞的话事人,想比之下,韩系外戚的势力要弱不少。从母国韩国引进水利专家在关中修筑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以增加秦国的经济实力,大约是韩系外戚能想到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旦能在秦国核心之地的关中建成郑国渠这样的伟大工程,韩国外戚和人才的地位将得到很大提升。
然而,让韩系外戚们没有想到的是,郑国渠的工程还没有完成,秦国国内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剧烈的变化。
为了争夺秦国王位的继承权,赵系外戚和韩系外戚展开了一系列激烈角逐。在经历了后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项羽大烧杀的破坏后,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关于这场斗争的记述已经极少,但依然可以看到许多蛛丝马迹,譬如嬴政可能为吕不韦之子的传言,很可能就是当时韩系外戚设法编造传播的。
在战国时代,对女子怀孕产子与经期停止方面的知识已经很完备。赵姬是作为正妻而不是单纯玩乐的侍妾被送到嬴异人家,到达之后,嬴异人自然会请医士来检查赵姬的身体状况,并将结果存入秦国王室档案。作为从商鞅时代之后一直对社会生活各层面控制极为严密的国家,在王室血统是否纯正的问题上,秦国绝对不会打马虎眼。所以,嬴政确是嬴异人迎娶赵姬后所生的儿子。事实上,污蔑王位竞争者不是先王亲生,是当时政治斗争中很常用的手段。同时代楚王负刍是弑君自立,他就编造了“先王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黄歇把门客李园之妹弄怀孕后送入楚考烈王宫中”的故事,全然不顾他本人就是李园妹所生二子的庶兄,自己再往上还有昌平君这位异母弟。
韩系外戚尽了很大努力来竞争继承人之位,然而赵系外戚有吕不韦居中运作,又有效联合了华阳太后为代表的楚系外戚,最终取得优势,嬴政成为继承人。在漫长的秦昭襄王统治后,他的储君安国君执政一年零三天(守孝一年,正式登基成为秦孝文王三天)后去世,嬴异人在成为秦庄襄王后三年也去世了,于是,嬴政在几代秦王相继病逝后成功登上王位。
韩系外戚虽然争储失败,最初尚有秦庄襄王生母、嬴政亲奶奶夏太后坐镇,仍然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在嬴政五年,十五岁的成蟜曾出使韩国,作为其舅舅的时任韩王向秦国献出了百里之地,帮助成蟜获取了大量政治资本,成功获封长安侯,这其中很可能有着夏太后的协调。但嬴政继位后第七年,夏太后去世,成蟜母子的地位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夏太后去世不久,因为帮助秦国拓地被封长安侯的成蟜奉命攻打赵国。不久后,成蟜选择在屯留叛变。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按照李开元的推测,镇压此次叛乱的便是赵系外戚的新代理人、太后的新情夫嫪毐。凭借这次战功,嫪毐也得以被封为长信侯。从记载上看,成蟜似乎有着相当多的嫡系,以至于在叛乱被镇压后,嫪毐选择杀掉所有被俘叛军将士,并将被叛军裹挟的所有民众全部强制迁徙,真可谓斩草除根。
伴随着夏太后的去世和成蟜的倒台,韩系外戚集团此时基本土崩瓦解。郑国渠作为韩系外戚任上的模范工程,此时已经修筑七年,仍然尚未竣工。韩系外戚试图作为政绩的工程,却并没有遭受赵系和楚系外戚的干预。直到两年后嫪毐之乱,赵系外戚也失败出局,秦国本土对客卿制度不满(详情点击:秦国朝堂的内外悖论:本土子民艰难升级,对别国客卿绿灯大开)的实力派借机联合反扑,才有了郑国渠这个工程是韩国间谍疲秦之计的指控。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秦国在没有郑国主持的情况下,依靠李冰父子这样的本土水利人才,已经完成了难度更高的都江堰修筑工作。因此,这种指控,与其说是针对郑国个人,不如说是针对所有客卿。所谓郑国承认自己是间谍,要么是秦国监狱威力太可怕,使他在重刑下必须先招供来获得在秦国统治者面前自我辩白的机会;要么是在自我辩白时欲扬先抑的语言艺术。但无论如何,这位水利专家并非核心政治人物,因此在发表了一番兴修水利功在千秋的言论后,顺利过关,完成了郑国渠的修筑。
这大约才是“疲秦之计”故事之外,郑国修渠故事的真相。
(汉)司马迁著;杨燕起译注. 史记[M]. 长沙:岳麓书社, 2019.02.
庄适选注;司马朝军校订. 汉书[M]. 武汉:崇文书局, 2014.09.
(北宋)司马光著. 资治通鉴[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9.03.
李开元著. 秦谜 重新发现秦始皇[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03.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4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