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叔说】一件“小事”

作者:明日绫波

本文转载自:侠客岛(ID:xiake_island)

今天跟大家聊一件“小事”。

近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一个条例。针对户外招牌的设置优化,条例规定在确保店招设置符合规范的情况下,赋予空间让设置者展示个性、追求创意。简单来说,就是不搞户外招牌的“整齐划一”。去年,类似的法规在北京也开始实施。

户外招牌看似小事,但近些年的奇闻真不少。

2019年,上海某街道因“外立面整治”调整街面店招风格,结果一整条街都是黑底白字,被吐槽“墓地style”“阴间风”后迅速道歉撤改;今年6月,成都某条街上的商铺招牌被统一换成拼音,上了热搜,当地“连夜制作临时标牌为商户换上”;昆明、三亚、十堰、芜湖等多个城市,都曾因“统一招牌”引发公众批评;最近山西永济被国务院督查组点名,也是因为当地为统一店招,折腾进去8000多万元

​【岛叔说】一件“小事”

被吐槽的店铺招牌(图源:网络)

招牌一刀切,齐是齐了,可也难看得整整齐齐;划一是划一,可也导致“不同的城市,相似的街道”。若是政府掏钱包办,免不了被质疑花钱审丑、千店一面;若是让商家来付,又会加重他们负担。要是再引发点舆情热议,换了又拆,更是来回折腾,劳民伤财。

为什么一些城市热衷于搞整齐划一的街面招牌?

对城市治理有深入调研的专家告诉岛叔,从必要的层面讲,一些长期“野蛮生长”、自发形成的街面店招在安全性上存有隐患,得治理;有的制作工艺落后粗糙,本就谈不上审美,像极了城市“牛皮癣”,统一整治后,市容市貌确有一定提升。

而从日常治理的角度看,这种整治往往是老旧城区改造等行动的抓手,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政绩,但因为改造往往“统一设计、统一制作”,工程经常被单一设计方、施工方“包圆”,保不准藏有利益纠葛

开门迎客离不开招牌,古今皆然。名画《清明上河图》呈现的繁华汴京,街头是各式各样的招幌旌旗;有的知名城市充满烟火气,街面上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招牌功不可没。某种程度上,这些形制各异的招牌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色与活力。

每一块招牌、灯箱、匾额,都凝结着商家的各种期待。你爱老字体,他喜清新风,百花齐放才能争奇斗妍。如果都成了千篇一律的魏碑、标宋、黑体,大白天打眼望去,饭店还是旅馆分不清,奶茶店家具店一个样,生意都受影响,又谈何美观、实用?有何城市形象可言?

这道理并不高深。但在现实中,要遏制一些官员的“政绩冲动”、避免管理部门“包打天下”并不容易。在统一招牌上闹笑话的城市,往往事前缺乏调研论证、广泛吸取意见,事中缺乏被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事后闹出舆情了又匆忙折腾整改。有的地方官员习惯于先拍脑袋决策,再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进,动不动就罚款关店,商家即使不情愿,也只能被动接受,彼此之间的矛盾就此埋下。

其实,城市的活力来自多元竞争和个体创造力的充分涌流,在城市治理上,也得尊重多元诉求,让更多城市主体参与到治理中。

相关部门为形成一定规范、清除安全隐患等治理招牌,大家没啥意见。只要符合规范,招牌设计制作成什么样,相关部门没必要也不应干预,应当下功夫的是整体规范,而不是“这条街上招牌我包了”。

做好城市招牌的成熟经验不少。前些年,国内某城市的一条老马路更换店招,各家店铺组成联盟筹集资金、聘请设计团队,结果,整条街的店招既基调统一又风格多样,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国外一些城市街头的招牌看似“混乱”,背后其实有一整套规范,甚至细化到色号范围、字体大小等,哪怕国际大品牌去了,也得按规范调整色度。

​【岛叔说】一件“小事”

中国香港街边招牌(图源:网络)

对店招这些“小事”,不是不能管,而是要管好、管精细。评价标准还是以人民为中心,得看商家满不满意、群众喜不喜欢。上海、北京等地对“千店一面”立法纠偏、尊重市场的个性创造,岛叔在这里要点个赞。

文/明日绫波

编辑/九段、云歌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48669.html

(1)
上一篇 2022年9月29日 下午12:40
下一篇 2022年9月29日 下午12: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