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浩然文史(ID:haoranwenshi)
人民英雄纪念碑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自此每当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社会各界代表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瞻仰那座庄严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献上鲜花致敬英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在建造它的时候,在设计上其实有着很多的细节充满了对英烈的敬意。
一、百里挑一的设计方案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首都北京召开,会上通过了在北京建立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那些为了革命和解放战争牺牲的英烈的决定。经过周恩来总理的多次选址考察,最终确定在天安门与原中华门门洞的中轴线,与天安门和正阳门差不多距离的位置上建立纪念碑。
周总理
为了能够建造出一座能够体现周恩来总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指示的纪念碑,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发出征选纪念碑设计的通知。通知一经发出,便受到全国各地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以及海外华侨的热烈响应。从通知发出到最后截稿定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一共收到了240多件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此外,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除了组织海外华侨设计了方案,还特地花重金依据方案制作水泥柱头模型与方案一同寄回国内。
陈嘉庚先生
除了向社会各界征选纪念碑设计稿,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还在1952年4月召集许多建筑方面的专家一起组成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其中就包括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从梁思成的手稿中可以得知,当时委员会收到的设计方案大致可以分为平铺地面、巨型雕像以及高耸的碑或塔等类型。艺术形式也是风格迥异,有中国传统式、欧洲古典式,还有“现代”式。
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设计手稿,委员会在敲定最终方案采用哪种上犯了难。当时委员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巨型雕像做顶能够体现英雄的伟大形象,第二种观点认为碑形建筑顶或者塔形建筑顶更能体现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两种观点的支持者谁也不服谁,在委员会内有着许多次争论。最后,在主持这项工作的中央领导与委员会的协商讨论下,认为采用雕像顶主题混淆,于是决定采用碑形建筑顶。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最终定下已是1954年11月6日,此时距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建立方案已过了5年。而人民英雄纪念碑最终落成,已经是1958年的事了。而三年后的196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就被选入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这5年设计和4年的施工过程中,专家们没日没夜地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只为了将心中最美好的设计敬献给人民英雄,而这其中许多好的设计就被运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
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细节设计
在清华大学,保存着一张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设计图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令人惊奇的事情,原来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空的设计。据相关专家介绍,北京的地下水开采极易引发地面沉降,当时的设计师们为了防止地面沉降引发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度下降甚至是坍塌,选择采用了这一中空设计以减轻纪念碑的整体重量。此外,中空的设计还有利于降低纪念碑的造价,在经济尚不发达的50年代,建造纪念碑的经费是有限的,需要设计师们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所以两全其美的中空设计就成了最佳选择。
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设计图纸(仿制)
在选用纪念碑的材料时,兴建委员会多方考察后决定使用质地坚硬的青岛浮山花岗岩,因为它有着色泽凝重,不易风化的特点,象征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本来按照中国传统,石碑应该是由一整块石料剖成,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积实在是过大,难以找到合适的石料。为此兴建委员会决定仅碑心部分采用完整石料用以刻写毛主席的大字,其余部分则是由块石拼成碑体。
然而,如何将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需石料运至30公里外的青岛车站,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浮山采石场的技术人员和石工们积极建言献策。最终采用了经验丰富的张合符的建议,运用无缝钢管初胚和推土机将完整石料成功送达青岛车站,然后再通过火车运输至北京,在当时的运输技术条件下能做到这样,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青岛浮山象形石
上面提到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处刻着由毛主席亲自写下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其实当时毛主席一共写了3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交予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并托人转告委员会的专家们在里面采用一幅最好的,或者拆分拼成一幅,如果三幅都不行,还可以要求他重写。而当时委员会的专家们用的是拆分拼组的方法,所以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出自同一幅。
负责将这八个大字刻在纪念碑上的是当时北京著名的书法家、雕刻家魏长青,由于花岗岩石碑又硬又脆,在上面贸然刻字非常容易崩坏石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魏长青想到将胶皮覆盖整块碑体,然后将刻写区域的胶皮清理掉后,用高压喷射矿砂打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并用鎏金工艺加以点缀成金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放光芒,而且据说上面的鎏金就是过个300年都不容易褪色。
夜幕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底部的大须弥座四周,雕刻着十块反映人民群众伟大斗争事迹的浮雕。这十块浮雕的主题选取过程极为漫长,为了选取最能代表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以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史料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并交予毛主席批示修改后,才确定了“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八个主题,并且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外还添加了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浮雕。而这十块浮雕的创作者多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在创作过程中还出现了是采用英雄为主还是以群像为主的讨论,最后以群像为主的观点得到了采用,浮雕上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中国人民群众的伟大革命斗争。
“胜利渡长江”主题浮雕
文史君说
中国是一个重视英雄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勒石记功的传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正是广大中国人民对英雄的致敬。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还凝结了许多设计师们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敬意,而这些敬意就藏于那些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之中。
参考文献
吴良镛:《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成就——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廿周年》,《建筑学报》1978年第2期。
北京画院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始末》,《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孟昭庚:《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样建成的》,《文史月刊》201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套元)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4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