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作者:罗山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康熙三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台湾岛南部的东宁(台南)迎来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阵,为首的是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此前一个多月,台湾经历了巨大震动:六月二十二日,郑氏的水师主力被施琅尽歼于澎湖,郑军名将刘国轩乘小船逃回台湾,带来了惨败的消息,郑克塽自知丧失海防主力之后,派刘国轩献上降表。
 
施琅此次登陆,也是由刘国轩前来迎接的。步入东宁的郑成功庙,施琅百感交集。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得力部将,但终因擅自斩杀郑家旧将曾德,被郑成功怀疑要造反。于是,郑成功派兵围住了施琅家宅,施琅仅以身免,逃回大陆,施琅一家人均被斩首。施琅由此和郑家结下大仇。此番携师旅临台湾,施琅将如何对待追随郑家多年的军民呢?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影视剧中的施琅。来源/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截图
 

肯定了郑家的历史功绩

施琅年少成名,恃才傲物,曾经在清军偷袭厦门岛时亲率数十亲兵死战,血气方刚。虽然海峡两岸口耳相传什么“提督不嗜杀人”,但明眼人也都明白,这难说不是清廷为了分化郑氏集团、招抚岛上军民内渡归降的政治宣传,而施琅一上岛就主动提出要来郑成功庙,谁人不惊?要知道,此时的郑氏集团上下官员还未剃发,虽然他们已经丧失了抵抗的本钱,但在内心仍然对清廷抱有观望。只见施琅迈步进入正殿,手捧继文,跪拜道:
 
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之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罪,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但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问微嫌,酿成大戾。琅于赐姓,剪为雠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谊私恩,如是则己!
 
读罢,施琅泪下。这篇祭文高度赞扬了郑家的功绩。文首的“同安侯”,就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赐姓即郑成功,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而世称“赐姓”“国姓爷”。施琅并未回避与郑成功的大仇,即“剪为雠敌,情犹臣主”。待念到“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八个字时,现场众人心情犹如身处过山车,由惊恐而平复。芦中穷士指的是伍子胥,当年他为逃避追兵,在长江边拦住渔船想要渡江,渔夫见子胥有饥色,说为他取些食粮。渔夫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芦苇丛中。不久,渔夫来,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伍子胥日后为报仇,掘开楚王墓鞭尸,此等极端行为,施琅明确表示“义所不为”,绝不会如此。有人嗟叹“父仇一也,郧公辛贤于伍员矣”,将施琅比作春秋时期阻止弟弟复仇弑王的郧公辛。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位于中国台湾的郑成功庙。来源/纪录片《过台湾》截图
早在登台之前,身在澎湖的施琅就善待郑军伤兵,“恤其被伤兵卒,予以医药,载其生还”,被福建士绅赞誉为“此其恩威已遍洽于台湾”,因此后来清军接管台湾,“削发、缴印册、賫降本”,郑氏旧部均“一事不敢或抗,诚其先声有以夺之也”。就在之前的澎湖海战中,施琅右眼被郑军火铳打伤,虽然并未失明,但“两月有余,犹昏昧未明”。在这种情况下,施琅仍能善待郑军伤兵。在澎湖海战后不久,台湾已经上表请降,而近一个月后,施琅才率军登陆。这一个多月中,台湾局势晦暗不明。从后世来看,郑氏已经明确上表请降,一切都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在当时,施琅不得不打起十分精神,处理台湾事务。六月二十二日,施琅得胜于澎湖,但船只颇受损失,需要在澎湖修整,木料、工匠、粮草、饷银均需从大陆置办,需要时间。
 

台民“咸皆欣欢踊跃”

郑军主将刘国轩回到台湾,郑氏的重臣冯锡范等人谋划南下吕宋,刘国轩不许。此时,郑克塽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年,大权均出于刘国轩、冯锡范。施琅提出,郑氏当局“若果真心投诚,必须刘国轩、冯锡范来臣军前面降,将人民土地悉入版图”。很快,郑氏献上降本和延平王册、大印若干。但是,郑克塽还有招讨大将军印一颗,还据称“户口兵马各项册籍俱未攒造”,未能上缴,实际上并不愿全心归降,施琅也称,“顾输诚向化之举,在各伪文武官员各怀疑畏”。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刘国轩(左)与郑克塽(右)。来源/纪录片《过台湾》截图

实际上,此时岛内行政已经开始瘫痪,郑氏“威令不行,将卒亦不用命”,刘国轩、冯锡范致书施琅,“称台湾兵民数十万,恐人心危疑不一,事久生端,请臣速去安辑”。于是,待兵马粮饷齐备后,八月十一日施琅前往台湾,在海上航行两日后到达。
 
在台南港外的门户要地鹿耳门,郑克塽派遣小船接引舰队入港。二十余年前,郑成功为驱逐荷兰殖民者,率战船数百艘,水师2.5万人,从金门出发,驶抵此地,趁满潮顺利进入鹿耳门航道,以主力东岸登陆,最终击败荷军,收复台湾。在港口,掌握郑氏集团军政实权的刘国轩、冯锡范各率文武官员前来迎接。施琅首先祭拜了郑成功庙,台民人心大定,五日之后,全体官员剃发,接受了清朝统治,施琅逐一分发清朝袍、帽、外套、靴全副。经过清点,郑氏集团在台湾“其武职一千六百有奇、文职四百有奇”,“兵四万余人”。此时,郑氏能控制的人口只有约12万人,供养如此庞大的官僚、军队,当地民众负担可想而知。
 
面对施琅的到来,台湾各乡社百姓以及原住民均“壶浆迎师,接踵而至”,施琅“酌量给赏银牌、袍、帽、靴、烟、布疋”,既有荣誉性的贵重奖励,也有岛内经过数十年海禁后急缺的生活物资,于是台民“咸皆欣欢踊跃”。面对郑氏的庞大军队,清廷宣布,“愿入伍归农、各听其便”。虽然归农的士兵很多,但入伍者也颇为不少,清廷亟需给这批士兵足够的粮食“以安新附之心”。清廷对这批兵丁的政策是,“愿入伍投诚兵丁,着即补经制缺额数内”,等于成为朝廷的正规军,但“查此时缺额,零星查补无几”,而周边几省因为要和郑军长期对峙,根本不缺兵额。于是,施琅“请就福建内地陆营先行酌量裁撤,将所裁溢额之粮饷,暂给投诚之兵需”,将福建的体制外兵员裁撤,省下经费用于安置台湾归附兵,好处是“可无外费公帑,亦移缓就急,一时权宜策应之计也”。这批台湾老兵善用藤牌,是一种巨大轻便的盾牌,和片刀配合,利于肉搏,康熙也让施琅选取四百套送往北京,用于防备沙俄的前线。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平台纪略碑》中对于施琅善待台民的记载。来源/纪录片《过台湾》截图
 

郑克塽收封“汉军公”

此时,台湾岛上还有一些前明宗室。如监国鲁王世子的朱桓,鲁监国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鲁王朱以派之弟,1645年,由浙东等地抗清义军及官吏缙绅的扶持下监国,次年后清兵攻取浙东,流亡海上,依附张名振,后至舟山,1662年,病故于金门,此前南明末代永历帝已被吴三桂部将绞死于昆明。金门的景点“汉影云根碣”即是朱以海在此地所题。此时,台湾还有明宗室泸谿王朱慈爌、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浚、舒城王朱浚、奉新王朱熺、奉南王朱逵、益王宗室朱镐等,都前往施琅军前投见。唯有宁靖王朱术桂闻清军克取澎湖,即全家自缢而死。这些前明藩王宗室在台湾过得并不好,朱以海经常吃不上米饭,以番薯为主食,民间笑称其为“番薯王”。朱慈爌等人在台湾“流落多年,贫窘销用,见各住草地耕种度活”,需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于是,施琅将朱桓等前明宗室数人载入内地,移交督抚,给予安置。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不愿投降的朱术桂塑像与手迹。来源/纪录片《过台湾》截图
对于郑氏集团投降的关键人物刘国轩,施琅特地向康熙推荐了他。刘国轩似乎以澎湖败将之名流于后世,但实际上,他也是少年成名的郑军名将。刘国轩比施琅还年轻8岁,15岁时就组织乡兵,不久后降清,还在施琅手下干过。在施琅降清两年后,刘国轩选择了相反的道路,从清军阵营投向了郑成功,并参与了郑成功围攻南京、收复台湾等大战,在三藩之乱时期,郑经响应,刘国轩曾有以数千人击败数万清军的记录,其作战善用间谍,屡有奇计,人称刘怪子。即使在澎湖海战中,刘国轩也并非一味挨打,在开战之初甚至占了上风,后来因风势变换才被施琅打败。根据其投降后陆续归顺清朝的海船供述,刘国轩还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海上贸易,其麾下海船可以从台湾起航,装满当地特产白糖、冰糖前往日本,在当地卖了钱后购入红铜金板和一些农副产品后,再去暹罗贩卖,在暹罗买了锡、苏木、胡椒、象牙等,再运往厦门贩卖,利润十分可观。施琅对这位老部将、老对手也算得上惺惺相惜,给康熙的上疏称“刘国轩决意倾心,以生死听命于朝廷,免贻害生灵;此其人毅然慷慨,见机力主归命,遂使我师不用战攻而得全国,其功亦不少。倘荷皇上宽恩,授以爵秩,当有可见效之才也” 。清廷封其为伯爵,授职直隶天津镇总兵,并将刘国轩一家迁往京师,改隶汉军八旗,纳入统治集团。康熙让明珠传谕刘国轩:“尔刘国轩身为渠党,乃能仰识天时,劝令郑克塽纳土来归,朕心嘉悦!授尔总兵官之任。闻尔家口众多,栖息无所。京城房舍,人有定业,况价值不赀,尔安从得之。今特赐尔第宅,俾有宁居,以示优眷”,赏给了一线城市大宅院。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影视剧中,刘国轩降清。来源/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截图
刘国轩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逝世,终年六十五岁,清廷同年追赠太子少保。对于郑克塽、冯锡范,清廷将其一并移往内地,所有郑成功之子郑聪等六人,郑锦之子郑克塽及其弟等九人、刘国轩、冯锡范等子弟陆续由官兵陆续护送,移入内地。郑克塽到达北京后受封为“汉军公”。康熙三十二年(1694),以郑克塽需要照顾从福建前来族人在北京的生活,先后赐给郑家两位佐领之职,由郑克塽的三弟郑克壆担任初代佐领;之后克塽之子郑安康、郑安福、七弟郑克塙与其子安德也都担任过佐领。
 

清朝在台湾正式设府

清军到达台湾后,施琅下令安民:
官兵云集,号令霜严,念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保乂抚绥,倍常加意。官兵不许占住民居,弁不许包贌乡社。樵苏采捕,载运米榖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农商工贾,经营市肆,乡村骚扰强买,各严差巡。糖蔗民间物业,严禁兵丁混折。
 
简言之,施琅严格约束清军士兵,不准扰民,明确规定了不占民宅、不租民地、禁止强买强卖、禁止士兵参加民间产业,让台湾正常的经济、贸易秩序得以顺利恢复。士兵购买“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藉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 对于台湾人民为供养郑氏集团的沉重赋税,清廷予以减免,“今岁应纳租谷,十分酌减其四……其一切保务叠派什项差徭,尽行蠲免”,“年纳正供,当为从轻酌定具题”,令台湾百姓“各宜乐业,无事惊心。收成在迩,农务毋荒。贸易如常,垄登有禁”。登陆后,为了防止地方官借犒赏大军为名,向民间摊牌,清军严禁犒师,称大军进取台湾“原为拯民,非以扰民;故到处秋毫无犯,务使民不知兵”,若以犒赏大军为名扰民,必将严惩。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影视剧中,明郑投降,大明旗改为龙旗。来源/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截图
台湾收复后,清廷对台湾的弃留问题曾引起一场争论,不少官员对台湾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认识,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财赋无多,又远隔重洋,如派兵驻守,不仅糜费粮饷,而且鞭长莫及。他们主张“守澎湖,徙台湾人民而弃其地。施琅坚决主张留守台湾,并《移动不如安静疏》,主张将郑氏投降人员就近安置。当时朝堂有人希望将郑氏人员分散安置到北方,以彻底打消其串联的可能。但实际上,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刚刚经历战争的台湾社会也将被再次搅动起来,施琅“令本省安插,各还原籍。民生免供亿力役之劳,而投诚诸将士得以还首丘而保坟墓”,人心安定。
 
最终,1684年,清朝在台湾正式设府,三个县:“附郭曰台湾,外曰凤山、诸罗”,隶属福建省,设绿营台湾镇管辖台湾澎湖, 而且改福建巡海道为台厦兵备道兼学政,将大陆移民台湾的重要港口厦门与台湾统一管理。
 
此后百余年间,台湾人口由1683年的约12万人增长到1811年的194.5万人,日渐繁荣起来。
参考文献
施琅:《靖海纪事》
李细珠:《略论清代台湾移民政策与移垦社会的定型》,《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康熙收复台湾后,军民是怎么安置的?
END
作者 | 罗山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5048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9日 下午1:15
下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下午3: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