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阮泓华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辽国有位杀伐决断、残忍诡诈的“女魔头”——萧太后。但事实上,辽国几乎所有的太后和后妃都为萧姓,唯一非萧姓的皇后乃是第三代皇帝辽世宗耶律阮的第一位皇后甄氏,她是辽国从当时中原王朝五代之一的后晋那边抢来的原后唐宫人,换句话说,正因为她是汉人,所以才是唯一不姓萧的辽国皇后,其余契丹族的皇后无一例外均为萧姓。而且,由于甄皇后是汉人,所以遭到了契丹贵族的强烈反对,世宗皇帝只得册立了另外一位契丹族萧姓皇后,由此出现了两位皇后并立的局面。
萧氏被称为后族。萧氏男性族人在有辽一代,也涌现出了诸多高官名将,尤其是宰相一职,基本是由萧家人担任。契丹皇族所在的耶律氏,与萧氏一道,成为我们在史书中唯一可见的两大辽代契丹姓氏,两姓世代互相通婚。正所谓,“萧姓于辽最显贵,世与宰相选。终辽一代,任国事者,惟耶律与萧二族而已”。
萧太后。来源/电视剧《契丹英后》截图
那么,耶律氏与萧氏,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辽代契丹人只能见到耶律和契丹两姓?
在说明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两位辽国极其著名的萧太后的传奇生平。
为便于读者理解,先放一张辽代初期帝系图。笔者制图
一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淳钦皇后述律平(述律氏后改为萧氏,但史书中仍记为述律太后),她为阿保机建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在太祖死后也长期主持政局。
述律后不满意长子太子耶律倍的汉化倾向,有意推次子耶律德光即位。在天显元年(926)阿保机驾崩之后,述律后称制(即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令),宣布自摄军国事。为了剪除耶律倍的羽翼,述律后杀掉数百位大臣为先帝殉葬,面对反对派认为述律后更应该“陪伴先帝”的质疑,述律后推说幼子还需要他辅佐,并毅然砍断自己的右臂为先帝殉葬,这一血腥残忍的做法顿时惊煞众人。为了废长立幼,她召集各酋长大臣说:“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众人惧怕述律后,又心知其意,纷纷站在次子耶律德光的马前,耶律德光遂顺利登基,是为太宗。耶律倍被母亲和弟弟排挤,只得南走中原,最后与后唐末帝一道国破身死。
淳钦太后述律平。来源/百家讲坛《塞北三朝之辽》截图
会同九年(946)太宗皇帝南征死于北返途中,述律后想要继续拥立第三子,也是她最爱的儿子耶律洪古。随太宗南征的大臣们心知述律后的厉害,生怕像二十年前一样去陪伴先帝,于是在军中拥立耶律倍长子——永康王耶律阮,是为辽世宗。述律后为了小儿子的帝位,勃然大怒,派小儿子耶律洪古去攻打世宗,结果耶律洪古是个被溺爱坏了的废柴,大败而归,述律后干脆亲提大军,准备与自己的亲孙子决战。后来在耶律屋质的撮合下,述律后方才罢休,承认世宗的帝位,但是没过多久又捺不住寂寞与耶律洪古阴谋造反,结果不幸败露被世宗软禁,最终凄惨死去。一代女杰,就因贪恋权力落到了被亲孙子囚禁至死的下场。述律后虽然废黜了耶律倍,世宗被刺杀后皇位又转入太宗一脉,可最终在世宗之子辽景宗耶律贤被拥立之后,辽国的皇位兜兜转转,还是固定在了太祖长子耶律倍一系。
另一位著名的萧太后是辽景宗的皇后萧绰,也就是《杨家将》中的那位女主人公。在她摄政时期,辽国进入到鼎盛时期。保宁元年(969),萧绰被选为贵妃,随后被册立为皇后。景宗是个病秧子,故而参决政事成为萧皇后的日常。乾亨四年(982),景宗皇帝去世,12岁的幼主圣宗皇帝即位,当时只有30岁的萧太后由此开始了27年的执政生涯,被上尊号为承天太后。年轻的萧太后依靠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幽云地区汉人大族)稳定政局,严厉约束领兵贵族不得擅自出府,解除了他们的军权,由此迅速稳定了局势。萧太后与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关系密切,耶律斜轸是她的侄女婿,而韩德让相传是她的情人,两人共卧帐中,如同夫妻。考虑到萧太后守寡时只有30岁,以及契丹民族礼法观念较汉人为淡,这应该是有可能的。
影视剧中的承天太后萧绰。来源/电视剧《燕云台》截图
萧太后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反击北宋。萧太后几乎与宋辽战争相始终。景宗乾亨元年(979),宋太宗赵光义率领大军不宣而战,突袭辽国,意欲夺回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开启了宋辽25年战争的序幕。此时的萧皇后已经襄助景宗参决政事。此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腿中两箭,以至于无法骑马不得不乘驴车仓皇逃窜。统和四年(986),意欲复仇的宋太宗听说辽国主幼国疑,太后摄政,还有绯闻男友,必然大乱纲常,便乘机分三路大举北伐。在萧太后的运筹帷幄下,辽军于东线岐沟关大破宋军,随后宋军中路、西路被迫撤退,宋朝名将杨老令公杨业在掩护云、应、朔、寰四州百姓撤离时因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被俘身死。宋军此次北伐再次惨败。统和二十三年(1004),萧太后为彻底解决宋辽战事,与辽圣宗亲率20万大军大举深入北宋腹地,抵达黄河北岸的澶州,逼近开封。宋真宗在寇准的鼓励下被迫御驾亲征,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后110年,宋辽之间不再交战。萧太后的政治生命和生理寿命也在五年后宣告结束。
纪录片中,宋辽签订檀渊之盟。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关于为何辽后族都姓萧这一问题,千年以来历代史家始终聚讼不已,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别说是现在人,就是元朝末年修《辽史》时的史学家面对辽代契丹人萧姓由来问题,已经觉得很难以理解,更别说取舍出统一而公认的说法了,后世学者也纷纷各执立场,众说纷纭,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疑窦丛生。总体说来,萧姓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这种说法主要来自《辽史》。《辽史》卷71《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祖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也就是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十分仰慕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所以辽国皇室之姓耶律氏汉译定为刘氏,同时又将乙室、拔里两家比附为汉朝相国萧何,赐其姓为萧氏。乙室与拔里是当时与耶律氏时代通婚的两大家族,其族人被赐为萧氏自然也就意味着萧氏成为后族的姓氏。《辽史》的作者不仅自己持这一观点,还抬出了两位强力外援,说“耶律俨、陈大任《辽史·后妃传》,大同小异”,耶律俨和陈大任是辽金时期的史学家,他们所著的《辽史》成为元代所修《辽史》的蓝本,所以元朝史官的意思是,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说,距辽不远的时代已有这种记载。
除了《辽史·后妃传》之外,南宋时期庞元英所著《文昌杂录》记载,北宋官员张诚出使辽国时也非常好奇,辽国的耶律和萧氏是怎么来的。辽国人回答:“昔天皇王(应指耶律阿保机自封的尊号“天皇帝”)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臣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云刘也。其后亦赐姓萧氏。”在张诚的回忆之中,耶律阿保机的确是刘邦、萧何君臣的超级粉丝,为之倾倒,那么以刘、萧二姓为皇族、后族的姓氏也就不足为怪了。《辽史》卷116《国语解》中亦记载:“《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耶律、萧)二姓矣。”《契丹国志》卷23《族姓原始》中也说,契丹族本无姓氏,后族萧姓为阿保机时所赐。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塑像。来源/纪录片《契丹王朝》截图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上述史料均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在契丹王朝立国之初,后族就已经出现萧姓,其来源主要是由于皇帝赐姓,而赐姓的原因只有《辽史·后妃传》与《文昌杂录》两部史料才予以记载,那就是阿保机仰慕刘邦、萧何因此将后族赐姓为萧。
现代考古发现也出土了很多能够证明这一说法的文物。有学者指出,辽国外戚萧氏基本以兰陵为郡望。何为郡望呢?所谓“郡望”,大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概念,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士族政治,名门望族拥有极大的权势,世代垄断高官厚禄,而“郡望”就成为区分高门士族与小门寒族的重要概念,“郡望”即某个地域(即“郡”)的某个家族(即“望”),这成为士族门阀的身份标识。而前面所说的兰陵,即是南朝时期建立了齐和梁两个王朝的萧氏的郡望,这一支萧氏自称祖上可直接追溯到西汉初年的相国萧何。也就是说,辽代的外戚萧氏将自己的祖先追溯至南朝,并以此为据与一千多年前的萧何强行攀上了亲戚。如《萧德恭墓志》记载说,萧德恭“系赞侠(应为“侯”)之族”,所谓赞侯,即是西汉开国后高祖刘邦给萧何的封爵;无独有偶,《萧闛墓志》中追溯萧氏先祖,也提到了萧何的事迹,“高祖论功,复善赞侯之略”。不仅如此,耶律氏也将其郡望定为漆水,以比附周、汉两朝的后裔,所以耶律氏的汉译定为刘姓。虽然契丹人无法说明,郡望在今天江苏境内的萧姓人,怎会莫名其妙地跑到了契丹,成为了辽代的后族,但是将萧氏比附萧何这一点显示,辽国人自觉将其融入了汉族的政治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之中,以此来争夺政权正统性。至于能否有力说明此萧为彼萧,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但这里还有个小问题,阿保机的妻子——强悍的“断腕太后”述律平,作为太祖的皇后,她是否被赐姓为萧氏了呢?如果被赐姓,为何史书中还称其为述律氏?其实,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公认的答案。前面说到,辽太祖阿保机赐乙室、拔里二族为萧姓,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述律平出身于拔里氏,因此也一并被赐姓为萧。另一种说法认为述律平不属于上面任何两氏,她可能在阿保机时代也一并被赐姓为萧,但是史书并未明白记载,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太祖时期并非所有与耶律氏通婚者都被赐姓为萧姓,述律氏是太宗时期才被赐为萧姓的,所以述律一族的后人在史书中也均以萧姓称之。
史书中除了太祖赐后族为萧姓的记载,还有太宗赐姓的记录。辽太宗耶律德光是太祖次子,太祖驾崩后由述律太后扶立登基,辽国就是在他的手上于会同元年(938)通过当上了比他大十岁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的干爹而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而夺得了在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燕云十六州,从此确立了对中原王朝的地缘战略优势;他于会同九年(946)又灭掉后晋,进入开封,次年回师途中病逝于杀胡林,为避免尸体在夏天腐烂,其身体器官被掏空,成为一具干尸,被戏称为“唯一一位被做成了菜的皇帝”。辽国萧姓的起源,也与这位爱当爹的“干尸”皇帝有着莫大的关联。
辽太宗耶律德光与后晋高祖石敬瑭 来源法律讲堂(文史版)截图
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文昌杂录》《契丹国志》等史书记载,辽太宗灭掉后晋准备回师时,以汴州(即今开封)为宣武军,立其妻弟阿钵为宣武军节度使,为了便于管理汉地,投降辽国的后晋枢密使刘崧给阿钵起了一个汉名“萧翰”,“自是契丹后族皆称萧氏”。而《辽史》卷67《外戚表》又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认为萧翰小名为“小汉”,太宗回师时心血来潮,以谐音赐汉名为萧翰,以便让中原人习惯和接受。这位萧翰,既是太宗皇后之弟,也是述律太后的侄子。不论事实究竟如何,可以想见,萧翰被赐名之后,其家族一定均改称萧姓,或许述律氏改为萧姓正是此时,也由于这一家族的崇高地位,或许也带动了其余与耶律皇族通婚者逐渐改姓为萧。据史书记载,太宗时期,述律后父族与她母亲前夫的家族都被列为国舅(将自己母亲的后爹也列为国舅可以想见是非常少见的),那么述律氏整个家族改姓为萧可以推断或许也正在此时。
在明初成书的《元史》又为辽代萧氏起源提供了一个十分离奇的说法,即辽国后族为隋炀帝萧皇后的族人之后,《元史》卷150《石抹也先传》记载:“石抹也先者,辽人也。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学者史风春近年便力挺这一说法。前文已说到,辽代的萧氏多自称为汉相国萧何及南北朝时兰陵萧氏之后,而这位隋炀帝的萧皇后,恰恰正是兰陵萧氏的后裔,如果此说属实,那么辽国萧氏的这一比附就不再空穴来风。但是,这种说法是否太过于大胆了一些呢?隋炀帝的萧皇后一族,又怎么会莫名其妙地跑到了契丹?
话说从头,此事还得从南北朝后期说起。南朝梁代皇族即为兰陵萧氏,其开国皇帝是特别喜欢出家当和尚的梁武帝,他统治江南四十余年,结果被东魏的降将侯景背叛,活活饿死,其后代自相残杀,梁武帝之孙萧詧与梁元帝萧绎为争夺地盘互相攻击,萧詧请当时立都长安的西魏政权发兵攻取梁元帝所在的江陵(即今湖北荆州),西魏军破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帝,以江陵为中心,方圆仅一州之地,建立了西魏的傀儡政权——后梁(又称西梁),随后西魏变为北周、隋朝,后梁也就相继成为北周和隋的藩属。隋文帝杨坚欲一统天下,在平陈之前于开皇七年(587)废除后梁政权,但是萧氏在隋代依然富贵,从此萧氏在隋唐政权中世代显宦。为了联结南方大族,隋文帝在开皇二年(582)特意为其子晋王杨广娶了后梁的公主,也就是后来隋炀帝的萧皇后。
那么萧皇后的族人怎么会跑到契丹去呢?众所周知,隋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为禁军将领宇文化及所杀,宇文化及率军挟持萧皇后与隋朝皇室进军关中,结果在河北为起义军李密、窦建德所败,萧皇后又为窦建德所俘。当时东突厥的处罗可汗因其妻——隋朝的义成公主之故,派使者迎接萧皇后与隋宗室入突厥。当时的东突厥实力强盛,窦建德不敢不答应。萧皇后等人遂入突厥,其后处罗可汗又拥立炀帝之孙杨政道为隋王,与新生的李唐政权对抗。贞观四年(630),唐太宗灭东突厥,迎萧皇后回长安,对他这位表婶备加优待,萧皇后至贞观二十一年(647)病逝。根据《元史·石抹也先传》的说法,“后还而族留”,也就是说萧皇后回到中原后,其萧氏族人留在了漠北,这一说法也获得了出土材料《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的支持。
8世纪中期突厥为回鹘所灭,契丹也依附于回鹘,直至9世纪回鹘西迁、契丹兴起,因此学者史风春猜测,萧氏很有可能在这之后从原突厥故地进入契丹,后来逐渐演变为述律氏。也就是说,辽代以述律氏为首的后族原本就姓萧氏,是回鹘化的汉人,辽太祖阿保机赐其萧姓只不过是恢复旧姓而已。不过对此大胆的说法质疑者亦有之,都兴智考察了史书上对萧皇后几个亲兄弟子侄的记载后认为,他们都没有随萧皇后北上突厥,因此北上突厥的队伍中并无萧氏族人,这些记载的真实性不攻自破。但是笔者认为,亲兄弟子侄未随之进入突厥并不代表没有任何一个远支族人随之北上。所以,述律氏源自萧皇后族人之说也未必能够完全否定。可即便如此,我们从前文也可以看出,萧姓后族的来源并不单一,这一说法只能说明述律氏的缘起,却依然无法说明其余萧姓家族的由来。
另有一派学者认为,辽国萧姓与汉族萧姓没有任何联系,完全是契丹姓氏审密或述律的音译。台湾学者王民信认为,“述律”两字快读便如同“萧”音。不过大部分持音译说的学者还是认为,“萧”是“审密”的音译,代表性的学者是我国老一辈史学家蔡美彪(曾与范文澜一道主编十卷本《中国通史》)和日本学者爱宕松男。
蔡美彪和爱宕松男均认为,耶律氏和萧氏的起源来源于契丹民族起源的神话“白马青牛”图腾传说。据《辽史》卷37《地理志一》记载,相传有神人骑白马,天女坐青牛,沿河相向而行,相遇于木叶山,于是结为夫妻,生八子,逐渐繁衍为契丹八部。综合两位学者的观点,契丹社会自唐初起就有两大部落联姻的传统,一部落图腾信仰为白马,另一部落图腾信仰为青牛,其部落组成固然分分合合,但是为了民族的繁衍与符合白马青牛图腾的传说,他们总是能够人为分化出两大部落集团互相联姻。
至辽国建立之前,契丹民族形成了以乙室、迭剌(即耶律氏所领导的部落)部为主的遥辇氏八部集团和以拔里、乙室已组成的审密二部集团,二者世代通婚。拔里、乙室已也正是《辽史》中所说的阿保机赐姓为萧的两大家族。而萧姓,正是审密的汉语音译。唐初审密氏被称为孙姓(孙姓名人即有武则天时期起兵讨伐武周的契丹两大首领之一孙万荣),金元以后改写为石抹,故有孙——审密——萧——石抹的发展过程,而耶律氏在金元以后改译为移剌,经历了耶律——刘——移剌的演变过程(爱宕松男认为,“马”的契丹语逐步发展为“耶律”,牛的契丹语逐步发展为“审密”,但有学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所以蔡美彪说:“辽朝建国后确立的耶律氏与萧氏,并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称谓与部落名称,而是在氏族部落制解体后,互通婚姻的两大集团分别采取的共姓。耶律氏是原属遥辇氏八部成员的共姓,萧氏则是二审密成员的共姓。”为了区别两大集团,契丹人便采用确立两大姓氏的方式。后梁开平元年(907),耶律氏推翻遥辇氏之后,自然将“耶律”作为该八部联盟的共姓,而后由此至辽景宗时期(969—982)的漫长岁月里,审密部落也逐步采用“萧”这一汉语音译,并不断将“萧”这一姓氏赋予与耶律氏部落通婚的家族。也就是说,耶律、萧两大姓氏并立,既是契丹民族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为区分婚姻集团的手段。
综合前两种说法,辽代的后族改姓为萧,是契丹人汲取汉族政治文化以附会其统治的手段,或者改取汉姓以稳固对中原统治的方法。这是一个逐步变动的过程,是一波一波被赐姓或改姓的。首先是因为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爱豆是西汉的萧何,故而将与耶律氏世代联姻的乙室、拔里两族赐姓为萧;随后至太宗时期,赐姓为萧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其皇后一族,之所以太宗要赐其为萧姓,很可能也与他爸爸迷恋萧何有关,故而这一赐姓之举与太祖时期赐姓之事应该一脉相承。虽然史书中对于萧氏进一步扩大的记录并无记载,但是也可以合理推断,在太宗及其之后,萧氏扩大为了所有与皇族通婚的家族的共姓。
第三种说法认为契丹的萧姓其实来源于南朝萧姓皇族,并确实可以与汉代的萧何扯上关系。但是这一支萧氏只能说明述律氏的来源,辽国拥有如此庞大的萧姓集团肯定与人为改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一种观点虽然力主从契丹社会部落发展的主体性出发,避免附会汉族文化传统的方式,但是也被不少学者批评为仅仅依靠音韵生造联系。但是这一观点所揭示的契丹存在着悠久的部落间互相联姻的传统,耶律和萧作为两大部落集团的区分标志,则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度。
纪录片中的阿保机和述律后。来源/纪录片《契丹王朝》截图
总体来看,这些说法也并非完全互斥。契丹民族拥有悠久的部落联姻传统,为耶律与萧两姓并立提供了历史基础;述律氏与南朝萧氏皇族可能有联系,既是萧姓出现的偶然因素,也可能是阿保机将后族比附萧何后人的现实依据;至于阿保机倾慕刘邦与萧何,太宗皇帝为统治汉地赐妻弟萧姓,则成为萧姓后族大规模出现这部历史话剧的最终章,这也反映了契丹民族强大之后,汲取中原政治文化、塑造正统性的强烈渴望,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他们吸收汉族历史名人姓氏以为己用,也并非是不可理解的史家附会。
2.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2005
3. (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中華書局,1985
4.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95
5. (北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003
6.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2002
7. (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中华书局,2014
8. (日本)爱宕松男:《契丹古代史研究》,邢复礼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9. 向南、杨若薇:《论契丹族的婚姻制度》,《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10. 董雅琴:《辽朝皇后为何多姓萧》,《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11. 蔡美彪:《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12. 向南:《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13. 王善军:《论辽代后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
14. 史风春:《辽朝后族萧姓由来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15. 都兴智:《关于辽代外戚汉姓萧氏由来问题的探讨》,《地域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
16. 孙伟祥:《辽朝后族研究综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年第3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5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