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本文转载自: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

来源:天目新闻、澎湃新闻
 
这两天,关于“斯人”还是“是人”,网友们已经吵翻了天。话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10月27日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当天阅读量直逼四亿。 

此次争论源自日前一位网友发布的文章《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文章中这位网友称记忆中初中时期背诵的课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变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说法得到了海量网友的认可。到底是网友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教材真地变了?
天目新闻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至于为何那么多网友都认为是“斯人”,天目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表示,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从小到大都学错了?

三本教材中都有“斯人”

天目新闻记者在检索资料后发现,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语文课本。图片源自网络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2019年在用。”
天目新闻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2019年1月。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中国国家版本馆搜索截图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武汉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教材。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图片源自网络
换句话说,起码在一些网友的记忆中,他们学到的的确是“斯人也”。
 
哪个版本权威?
人教社称其教材一直为“是人”
而在更多网友的记忆中,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篇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文中,选自《孟子·告子下》。
 
这个话题出现后,网友们纷纷翻箱倒柜找出各版语文教材并在网上晒出截图。截图显示,人教社1961年、1982年、1991年和2001年四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确实均写着“是人”。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此次争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杭州惠兴中学教龄39年的语文老师程建飞则在接受天目新闻采访时表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是人”。程建飞表示,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陆晨华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文书籍,他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相对权威的古书,如汉代赵歧注的《孟子注疏解经》以及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上面记载的都是“是人”。“其实很多出土的简牍帛书上面,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错别字。”陆晨华说。
 
“斯人”版为何流行?
可能有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多种原因
记者在身边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10个人中有九个说自己以为“斯人”是对的。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
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温儒敏社交媒体截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些事情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有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斯人”。也有网友认为,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天目新闻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天将”两个字时,自动排列在第一位的结果也是“斯人”的版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斯人”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读作“斯人”算不算错?争论的意义在于……
搜索引擎截图
一个热搜,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争论的意义所在。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59634.html

(2)
上一篇 2022年10月30日 上午10:52
下一篇 2022年10月31日 上午10: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