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变清了,沙漠积水了,骆驼在游泳逃命 2022年10月31日 上午11:31 • 城市乡村, 锦绣山河 作者:一棵青木 本文转载自:海中青木(ID:haizhongQM)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千年的说法,叫黄河清,圣人出。 明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写过诗词:“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这首诗和黄河清圣人出就是一个意思。 清朝雍正四年,黄河水突然变清,持续了好几年时间,被举国上下视为祥瑞,雍正还亲笔写下了2000多字的《河清颂》。 古代异常重视黄河变清,是因为黄河变清代表那几年黄河上游降雨量增大,全国上下的农业产量也必然增大,在农业社会这就代表着人民的生活变好,所以当然是祥瑞。 至于黄河清圣人出这句话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郑锡在《日中有王子赋》中所写的传世名句“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黄河变清了,大海平静了,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唐朝郑锡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因为唐朝之后黄河一直是黄的,特别浑浊,而以前不是这样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以前并不黄,也不叫黄河。 中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对黄河的称谓是“河”。 《山海经》中对黄河的的称谓是“河水”。 《水经注》中对黄河的的称谓是“上河”。 《汉书·西域传》对黄河的的称谓是“中国河”。 《尚书》对黄河的的称谓是“九河”。 《史记》对黄河的的称谓是“大河”。 反正,没有一个叫黄河的,以前的黄河水也异常清澈,否则不可能孕育中华民族。 但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黄河水开始慢慢变得浑浊。 《左传·襄公八年》中写过这样的句子,“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人的寿命很短,等黄河变清是不可能了。 这句话说明在战国时期,黄河就已经不再清澈了。 但也没被称为黄河,因为那时候的黄河并不是很黄。 汉朝初年,史书中首次出现了“浊河”这样的字眼,这是“河”、“上河”、“九河”、“中国河”彻底变浑浊的标志。 东汉时期,班固写的《汉书·地理志》中详细描述了当时黄河的浑浊,书中也首次出现了黄河二字。 唐之后,黄河成为了黄河的固定称谓,流传至今。 但习惯了数千年清澈黄河的人们,依然在盼望突然变黄的黄河能在某一天突然变清。 于是,唐朝的郑锡留下了“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这样的名句,而黄河清圣人出这样的谚语也在民众中口口相传。 但是黄河,这一黄就是1000多年,始终一碗水半碗沙,中间只有极少时间能变清,几乎所有时间河水都是黄色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 很简单,中国大陆的气温变低了,降雨减少了,黄河流域的植被无法生存,导致水土流失急剧增加,中间气温反弹的时间寥寥无几。 但如今,黄河再次变清了,而且是极其清澈那种,甚至连沙漠都开始积水了。 如今你再去黄河旅游,已经看不到黄色的河水了,黄河的清澈度已经和长江差不多了。 为什么黄河会突然变清? 最大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变绿了。 整座黄土高原全部坐落在黄河流域,其面积占到了黄河流域的85%,可以说黄土高原的状态直接决定了黄河的状态。 建国前,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是0.9%,几乎寸草不生,到处都是黄土,毛主席当年在延安住的窑洞照片很多人都看过。 别说建国前,就算是30多年前,黄土高原也是下面这个样子。 这种地方到处都是黄黄的土,放眼望去一点绿色都没有,人类怎么种的庄稼?是怎么活下去的? 当时黄土高原的农民通过“淤地坝”的方式来保留水土,大概意思就是在山丘的沟道中修建大坝,强行拦截所有冲刷下来的水土,沙土流到这里后会堆积在一起,形成一片平原,然后利用这点水土种庄稼。 很明显,这种办法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用,只有特殊的地形才能产粮食,而且居民用水也严重不足,顶多养活一点庄稼。 但没办法,有得吃就不错了,所以黄土高原的农民穷了上千年。 一直到三四十年前,黄土高原的中国农民,还在通过“淤地坝”的方式换那一点点可怜的粮食。 但如今,黄土高原已经大变样了。 曾经只有0.9%森林覆盖率的黄土高原,实现了全面绿化,如今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离谱的70%,比很多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还高。 同样的黄土高原窑洞,如今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满眼的绿色。 整个黄土高原都变绿了,水土流失自然大幅减少。 以前,每年黄河带走的泥沙高达12亿吨,2021年仅有2.68亿吨,水土流失只剩下了一个零头。 所以黄河变清了。 除了黄土高原变绿,名列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也彻底消失了。 毛乌素沙漠位于曾经鼎鼎大名的河套平原,远古时期曾是牛羊肥硕、水甜草美的土地。 但是在唐朝初年,毛乌素沙漠开始形成,慢慢侵吞了大量的肥美草地。 嗯,又是唐朝,中国汉唐盛世的尾巴。 整整一千多年,毛乌素沙漠都是北方一霸,风沙漫天,几乎寸草不生。 但如今,毛乌素沙漠已经被中国彻底消灭,一点沙都没剩的那种彻底消灭。 放一个毛乌素沙漠的前后对比图,就看得更为清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大的原因是气温在升高,气候活动在增强,降雨在增大。 农牧分界线是降雨400毫米,南方的降雨量动不动就是800~1600毫米,增大个几十毫米不起眼。 但北方干旱地区要是增大个几十毫米,那效果简直就是逆天。 再加上我们的人工干预,大幅度的植树造林,大大加速了黄土高原变绿和毛乌素沙漠消失的进程。 北方地区多个几十毫米降雨,效果有多逆天? 沙漠都能发洪水。 今年10月份,新疆的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发了洪水,沙丘中出现了大量的湖泊,场景极其震撼,颠覆人类三观。 这个洪水,有多大? 照片上的所谓湖泊,会不会只是脸盆深的积水? 淹出来的湖泊确实不是什么大湖,但已经足够倒逼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骆驼学游泳。 如果有骆驼偷懒不肯学游泳,那就只能淹死在沙漠里。 这已经不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次发洪水了,今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发过一次洪水,把中石化在沙漠里的设备给淹了,迫使中石化在沙漠里紧急抗洪抢险,保护设备。 当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设计产油基地时,设计师做梦都没想到沙漠里也要考虑防洪问题吧。 在中国北方降雨明显增长的同时,今年中国的南方出现了大旱,洞庭湖水域大幅缩小。 会不会是南方的降雨都跑到北方去了? 并没有。 比如说发洪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的年份只有四五毫米,北方大部分干旱地区的降雨量也就两三百毫米。 而长江流域的降雨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 给北方加100毫米降雨量,植被水平会天翻地覆,而南方减100毫米降雨量简直就是挠痒痒。 实际上北方的降雨来源和南方的降雨来源,并不是同一片雨云,北方降雨来自西风带,南方不是,双方之间的降雨确实有关联,但没有那么大。 当年黄河变清的时候,南方的降雨一点都不低,甚至可能比如今还要高,因为全球气温升高带来的是海洋总蒸发量的提升,带来的是全球总降雨量的提高。 当年长江流域的云梦泽,堪称是无边无际。 王者荣耀里的瑶,为什么说云梦泽没有东边和西边? 因为云梦泽以前太大了,看不见东边,也看不见西边。 云梦泽这里出土了云梦秦简,唐朝的孟浩然也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千古名句,足见以前云梦泽的壮观。 但唐朝之后,云梦泽干涸了,留下了一个千湖之省湖北省。 后来由于长江泥沙的影响,原本流入云梦泽的水流入到了其他区域,又形成了八百里洞庭湖。 所以长江流域的水量一直都很大,远古时代可能更大,今年的突然减少是个罕见情况,不是常见情况。 而黄土高原和沙漠里多出的那点降雨,看似惊人,实际也没有很多,毕竟气候改变才刚开始,也没多久。 就算能多出几十毫米降雨量,并不足以把西域变成江南,双方的差距实在太大。 但是,对于极度缺水的西域来说,这几十毫米的降雨,能让环境天翻地覆。 以前的西域是有大量古国的,楼兰古国甚至曾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商旅云集,建起过雄壮的佛寺和宝塔。 但现在这些古国都没有了,都埋在了沙漠下面,已经埋了一千多年。 并不是因为沙漠流动,而是因为这些地方没有降雨了,不得不沙漠化。 如果能多出那几十毫米降雨,曾经的西域就会重现,曾经的楼兰古国等一系列位于沙漠地区的遗址,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再度适宜人类生存。 现在是工业时代,降雨量增大带来的农业产量增多,效果可能没有古代那么突出。 但是,如果宜居的有效国土面积增大,那带来的可不止是农业产量增加,对工业时代同样是大大有用的,土地成本也是限制工业增长的一大因素。 近60年来,中国的气温以每10年0.26摄氏度的速度稳步升高,到现在都没有停止。 如今的黄河,看不到黄色的河水。 如今的黄土高原,看不到黄色的土。 如今的沙漠,骆驼都要被迫努力学这辈子听都没听过的所谓游泳。 而曾经是生命禁区的中国土地,越来越多的变成了人类宜居的绿色森林。 这样的事,怎么看,都是好事。 当然,我们依然要鼓励环保,依然要号召全人类抵制全球气候变暖,欧洲不想搞环保了我们还要公开谴责。 因为我们的绿色能源产业已经成了全球第一,实在是太赚钱了。。。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60042.html 赞 (9) 0 0 生成海报 去鹤岗躺平:1.5万买房,2022年的一场“新骗局” 上一篇 2022年10月31日 上午11:25 人间,值得吗? – 聊聊富士康的疫情 下一篇 2022年10月31日 上午11:42 相关推荐 领导喝醉了 2021年9月10日 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章程 2022年10月27日 人民币汇率十年“攻防战” 2022年7月9日 割青小麦,是为了农民好? 2022年5月13日 外媒:中国这个举动,“罕见”! 2022年5月28日 我们在痛骂西安的时候更要警惕那些谣言 2022年1月5日 三天处分六虎,刘彦平被指参加孙力军政治团伙 2022年9月3日 间谍方式越来越诡异:盯紧我国重要目标,手法让人意想不到 2023年12月21日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