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利马的唐人街
秘鲁的地理位置
卑微的开始
华人到秘鲁,要从19世纪后半期说起。那时候,清政府经历多次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已经举步维艰,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黑奴制度的废除,西方国家急需寻找代替黑奴的廉价劳动力,于是一些西方商人在中国厦门、香港等沿海通商口岸开设卖人行,输出廉价华人苦力,其中就包括向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秘鲁输入劳工。
难以想象,当时想要到秘鲁寻找生活出路的中国人有着怎样的一腔孤勇。他们没有环游世界的雄心壮志,只是“活着”两个字就足以像一把尖刀一样,押着他们向前走。时代的洪流将他们裹挟,一路上“卖猪仔”的人贩船摇摇晃晃,太阳升了又降,目之所及,看不见尽头。
19世纪在南美洲种植园工作的华人劳工
他们未曾想过,10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后代在异乡的土地生根发芽。他们的血液已经深深地流淌进了当地的文化。
秘鲁的华人美食
融合了秘鲁当地口味的中餐馆“Chifa”
跟欧洲的一些唐人街相比,这里的中国气息更加浓郁,哪怕是坐落在住宅区的一个小饭店,也很突兀地做了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和颜色搭配:四条斜脊,四角吊起,黄色屋顶,朱红墙壁。它们乍看跟周边的当地民宅格格不入,看久了倒是有几分相得益彰,形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风光。
饭店的名字也保留了中国拼音的原写法,而且很多中国菜名,甚至是食材,在当地语言中都保留了汉语发音的名字(包括粤语等方言)。比如,火锅店的秘鲁服务生能自然流利地说出“Huo guo(火锅)”,卖菜的阿姨会招呼你买上一斤“He Landao(荷兰豆)”。在欧洲和北美,我都是告诉当地人,我的名字是Alicia(艾莉莎)。但是在这里,当Uber(优步)司机跟我确认名字,他会用蹩脚又自信的发音,问我,“Zhiruo?”我莫名其妙心里美滋滋的:“Si(是的)!”
唐人街的中餐店
华人落地生根
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中国人也很多,但仍会徘徊在当地主流文化之外,甚至成为边缘人群;有些地方中国人很少,哪怕在当地人眼中是非常优越的民族,也还是会有“井水不犯河水”的隔阂。但在秘鲁不一样,没有人会因为你是中国人而表示惊讶、崇拜或者轻蔑。你的存在,是那么的寻常,那么的自然,又那么的合理。
走在街上,你觉得走得趾高气扬,你觉得你属于这里,这里的文化就有你的一部分。当然,这一切也绝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我们的前辈,通过他们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不断地奋斗和打拼,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向秘鲁证明了华人的价值和力量。
唐人街的华人商店
事实上,当第一批华人劳工到达这片土地的时候,情况并不乐观。结束漫长的旅途,他们等到的是做不尽的苦力,和遥遥无期的归乡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这时华工的命运出现转折点,饱受磨难的华工奋起反抗,也向清政府上书寻求保护。
最终,在多方干预和协商下,清政府于1874年正式与秘鲁建交,并签订了《中秘友好通航条约》。从此,在秘鲁的华工结束了苦力阶段,成为自由人。华工开始谋求新的生存机会。他们大多成为小商人,通过经营小餐馆和商铺等营生,在秘鲁得以安家立足。在这里安顿好生活的华人,并没有忘记同乡亲友。随后一些年,广东、福建等地的年轻人通过家族裙带关系,纷纷移民到秘鲁。
唐人街的烧腊店
小商城唐人街
今天的唐人街,已经成为利马市中心最热闹最繁华的区域之一。除了中餐馆,这里更多的是一些批发零售中国小商品的店铺,以品类为单位形成集聚,颇有国内义乌小商品市场国际商贸城的范儿。
秘鲁唐人街,一些批发零售中国小商品的店铺
这些产品价格低廉,样式丰富,深受秘鲁当地人的欢迎。同时,中国老板雇当地人看店,为当地下层群体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唐人街的热闹也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各种摆摊、卖艺、做秘鲁当地小吃的小商贩,都聚集在此。
置身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所看到的,有大大小小的招财猫不厌其烦地在挥手,也有印第安山区的女人穿着艳丽多彩的斗篷、背着小孩子在叫卖;听到的,有中国口音的西班牙语,在安排当地工人理货,也有充满拉丁风情的音乐,让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闻到的,有油炸的味道,有热带水果的香气,也有中餐的味道。
秘鲁唐人街的舞狮表演
中秘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绘出一幅南美版的“清明上河图”。
华人新移民
近些年来,依然有很多年轻华人来到这里。他们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农村。出发前,他们甚至不知道秘鲁在哪里,脑海里没有陆地海洋的地图,没有听说过马丘比丘。他们只是怀着年轻的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岁月的车轮碾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却把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语言一窍不通,就慢慢磨,他们的“散装外语”少了几分浪漫,多了几分精练,少了几分晦涩,多了几分坦荡。
画着十二生肖的唐人街地砖
是谁教会了他们语言?大概就是那“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生活:没有工作机会,就先在亲戚家免费干,积累经验;拉一个帘子,有一片地板就可以睡上一觉;治安不好,遇到当地人抢劫也只能咬紧牙关,鼓起“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决心;他们的世界,没有异国瑰丽的风光,奋斗打拼才是他们的意义,衣锦还乡是有些人一生未达成的夙愿。
“你们好勇敢。”
“都是想赚钱,过更好的生活。记得十几年前刚到机场的时候……”
每个人回忆起降落在这片土地的那一刻,眼睛里都有奇异的光彩。也许对于有的人来说,命运就是在那一刻悄悄发生了改变。
在唐人街的中餐馆当厨师的年轻华人
“我也想家了,只是现在回去又不甘心。”
这些年,有人来,有人走,有人留下。留下的,有的经过几年的奋斗,成家立业,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的人运气没有那么好,依然是辛苦地打工,期待明天、明年会更好;走了的,有的想起来秘鲁的经历,就好像一场早醒过来又记不清的大梦;有的人还盼望着回秘鲁,寻找新的机会和生活。
“不打算回(中国)去了,家人亲戚都过来这边了,国内的生活压力很大,在这里是感觉比较轻松的。”
融入当地文化
虽然很多华人选择留在秘鲁生活,但不少人却选择把出生在这里的小孩送回中国照顾,待其长大再接回秘鲁。“如果以后我有小孩,要把他们送回去学习中国文化。在这里长大的话,不是也变成鬼(华人对当地人的称呼)了?”
这里的华人是很看重中华文化,很有民族意识和宗族意识的。这从很多以姓氏命名的品牌和店铺就可见一斑。在这里,中华文化不仅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也真真正正做到了被发扬光大。随随便便一个秘鲁人,都可以张口说出自己的中国生肖,都会做“Chaufa(炒饭)”。在这里,当地人问起我是哪里人,说出China(中国),我感觉很骄傲很自豪。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秘鲁,请到利马的唐人街走一走,走到那朱红色的牌匾下,看看那烫金色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朱红色里,乍一看是生意风风火火,财源滚滚;仔细一看,是汩汩鲜血,是无尽的思念,是1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一脉相承的中华精神,是走到哪里都不曾忘记的中国人的根。
秘鲁利马唐人街
作者 | 宋芷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