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明”没有成为“南宋”?

作者:虚声

本文转载自:虚声(ID:lxlong20)

与行家探讨中国历史,无需长篇大论,只需要解释一些关键性问题。而“南明没有成为南宋”的原因,就是其中之一。

一 五百年轮回

这个问题耗费了很多脑细胞。

我想很多人都思索过这个问题,其实也非常有趣。

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南下,攻陷东京(北宋四京,东京开封府为今开封,西京河南府为今洛阳,南京应天府为今商丘,北京大名府为今大明),掳走徽宗、钦宗,繁华似锦的北宋覆灭。同年6月12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商丘)即位,南宋开篇,延续了150多年。

占据中国正史的朝代,南宋非常弱势,但和北宋一样繁华似锦

五百多年后的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大顺”,统帅大军进攻明首都北京。当时的欧洲,伽利略已经老去,牛顿已经诞生,开始走向工业文明的大道。

3月19日清晨,明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大顺军主力刘宗敏部进京,中午时分,李自成经承天门入内殿;随后崇祯帝前往景山自缢,宣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覆灭。随后清军南下,李自成战败。

明朝后期,南方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之迹象。如果南明也如南宋那般,能支撑一两百年,也许中国就不会错过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

对比一下1127年和1644年年底的局势,其实非常类似,都是北方马背民族南下,都是南方汉族精英组织力量抵抗,犹如一场五百年轮回的历史独幕剧。

为何“南明”没有成为“南宋”?

然而不同之处在于,1127年之后的南方汉人精英可以在南方延续富饶与辉煌;1644年南方汉人精英阶层接连建立了好几个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朝

南明隆武朝

南明绍武朝

南明永历朝

如果南明像南宋那般延续,那么中国就不会错过近代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近代历史上如此被动。结果南明小朝廷都非常短命,没有一个成事的,一个比一个差。这其中的因果非常复杂,这里就化繁为简,从立体史观的角度做最简单的解读。

二 博弈和内斗

说到博弈和斗争这块,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南明政权那些人太笨、太废、太没用。其实真实情况不是这样。至少他们真的不笨,恰好相反,非常聪明。这话绝对不是讽刺,崇祯时代国库空虚,富有的权贵精英硬是凭借自己的“聪明”躲过为国出力的义务!

话说崇祯死后,那些聪明的权贵精英开始大展身手了。按照明朝“立嫡立长立贤”的传统,经过一番聪明人的博弈(钱谦益等东林党主张立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主张立朱常灜)之后,朱由崧于1644年5月15日即位,为弘光朝,定都南京。

大明的龙兴之地,就是南京。如果崇祯皇帝早一点南下到南京或送一个继承人到南京,也许还能保住半壁江山。

然而这帮聪明人建立的弘光朝,在第二年(1645年)就灭了,前后存活不到一年。仅仅这么一年的时间里,弘光小朝廷的那帮聪明人就折腾出三大疑案(“大悲案”、“天子案”、“同妃案”)。

因为这帮人过于聪明,花天酒地搞权谋啥的都很在行,但都不想上前线和清军干,唯一有血性的史可法很快遭到排挤。虽然史可法很有血性,但是能力上还差点,比不上当年拯救大明于水火的于谦。

1645年,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统帅清军一路南下,兵临扬州。史可法无力回天,兵败被捕,效法文天祥,拒绝投降。多铎拔出白虹佩刀,斩杀史可法,野蛮屠扬州;并在刀上刻下“此刀曾杀第一忠臣”八个大字。

为何“南明”没有成为“南宋”?

那把刀此后成了大清“国宝”,一直保存在紫禁城中。顺便多说几句,咸丰继位后,将它赐给恭亲王奕訢。此后奕訢把这柄刀传给其儿子溥伟。溥仪继位,袁世凯手握重兵,溥伟曾带着白虹刀请命,要用它杀袁世凯,最终没敢动手。溥仪出逃,也带了白虹刀。此刀曾经流传海外,几经辗转最终成为恭亲王府的镇宅之宝。

弘光失败,隆武朝登场。

弘光失败的代价是丢了整个江南,隆武政权只能在福州登场。

为何“南明”没有成为“南宋”?

弘光的失败,不仅丢了富饶的江南,还损失了10万精兵。

隆武朝内斗比弘光更严重。隆武帝有心振作,但没有兵马,被迫依靠军阀郑芝龙。此人虽然是郑成功的爸爸,却无郑成功的民族大义,拥兵自重,且不停牵制隆武帝。

在清军南下之时,郑芝龙坐观隆武帝孤身北伐、最终兵败被害,后投降清朝。郑成功耻于投降,与郑芝龙决裂,独自领兵抗清。隆武帝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把他放在弘光帝的位置上,或许还有那么一丝转机。

隆武朝失败之后,南明版图只剩下珠江流域和云贵高原,其后又经历了永历和绍武两个小朝廷,但是内斗更猛了。

永历朝皇帝为桂王朱由榔。但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不服,在广州强行称帝,为绍武帝。在天无二日的传统思想主导下,永历帝随即与绍武帝爆发内战!祖宗地盘已经丢了绝大部分,还有心思打内战,也是醉了!

如此情况下,清大将李成栋抓住机会,一举攻入广东。

绍武帝被俘,当了41天皇帝,绝食而亡,也算有骨气。

永历帝逃往广西,再逃云贵高原,苟延残喘若干年,最终死于吴三桂之手。后来吴三桂反清,已经很难取得天下人的信任,根源就在于他杀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

南明就这样灰飞烟灭。

看看支撑南明的这些人,都很聪明,擅长内斗;但很废很没用,是真的。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东林党的钱谦益。此人原本人生赢家,嘴里喊着气节,家里娶名妓柳如是为妾。清军来了,柳如是都敢去自杀,而钱谦益竟然嫌“水太凉”。

为何“南明”没有成为“南宋”?

三 悲喜剧

明覆灭之后,清把专制推向极限,中国由此而错过近代工业文明周期。康熙皇帝的一生,和牛顿的一生基本重合。可见东西方文明之走向。

论内斗,其实南宋也很猛。时间回到1126年,金南下,徽宗为避当亡国之君而“禅位”钦宗。为抗金,钦宗灭了诸如王黼、童贯这样的权臣,明面上让张邦昌和康王赵构前去金营议和,暗地里试图夜袭金营;相当于把二人往火坑里推。

钦宗既忌惮康王,也要剪除张邦昌。

金灭北宋后,立主和派的张邦昌为“楚皇帝”,让其负责给金人搜刮钱粮。张邦昌是北宋时代典型的文官,只知和谈。其人根基浅薄,无力主持大局,当然知道龙椅不好坐。

当时绝大多数汉臣都激烈反对议和,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那位,叫秦桧。张邦昌为了不当皇帝,找各种理由推脱,甚至连自裁的招数都想搬出来用。结果他的细胳膊拧不过金人的大腿,还是勉为其难地当了皇帝,登基却不称朕。

当然张邦昌也可能在学“赵匡胤”的演技;但从结果看,可能是真不想当皇帝。金军刚撤退,张邦昌立刻大赦天下,献出大宋国玺,还政于老赵家,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继位,为宋高宗,南宋由此开篇。按道理说张邦昌和赵构当初是战友,又把皇位还回去,有功。但赵构还是找了一个罪名杀了张邦昌。

南宋其实是在内斗中拉开序幕,高峰当然是赵构和秦桧杀岳飞。

为何“南明”没有成为“南宋”?

秦桧这个人,如果在1127年壮烈牺牲,那肯定是英雄烈士,山寨版的文天祥;然而他被金人掠走之后很快变节,从最坚决的主战派变身为最彻底的主和派,比张邦昌还过分(后来的汪精卫也类似,从早年的革命派变成大汉奸)。

至于赵构和秦桧合谋杀岳飞这事儿,就不重复了,反正知道这事儿是内斗就行了。再多说一下,秦桧曾孙秦矩为抗金名将。公元1221年,金军南下蕲州,担任通判的秦矩和知州李诚之死守不退。城破之后,秦矩在官邸自焚而亡。秦矩儿子秦浚看父亲自杀,毅然跳进火中自杀而亡。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秦家洗去秦桧带来的耻辱,但秦桧仍然还是历史上的汉奸符号。

四 另一个角度

同样是内斗激烈,为什么南宋能守南中国而南明不能?

从军事战斗力上来说——

1127年南下的金军和1644年南下的清军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的骑兵都是各自时代的王者,处于各自战力的巅峰,但都没有如蒙古骑兵一样达到无敌于天下的境界。

相比之下,明中后期明军战力远强于宋中后期的宋军。最终的结果却是,看似柔弱的南宋挡住了金军,金人骑兵冲到江淮流域便无法推进。清八旗最终踏遍天南海北,根源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

从政治纲领来说——

金南下只是为了抢劫,并无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清至少从皇太极开始,就有统一天下的战略,刻意重用北方汉人。清统一天下的过程,其前锋实际上是汉人主力。吴三桂的精锐,一直从东北打到云南,相当于给清军当了先锋。永历朝,就因吴三桂而终结。

所以金占领了黄河流域,便心满意足。按照金人的了解,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中心。金人占领黄河流域,就好像占领天下。那是因为金人不懂经济。其实清也不懂经济,比方说搞闭关锁国,搞一口通商,全部是拍屁股想到的政治决策。但其统治者看到了江南的富饶,所以坚决南下。

简单说,南明未能成为南宋,根本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我想这个结论算是我的原创,也是立体史观的一个必然结论。

这里的经济,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二字,而在于大历史周期中转移的一种形式。

五 沧桑与错位

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中国此前的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因为历史上,几个古老的大泽曾长时间遮盖了长江中下游平原。

云梦大泽遮盖武汉周边的江汉平原。

彭泽遮盖了南昌周边的鄱阳湖平原。

震泽遮盖了太湖周边的平原。

直到唐朝时代,长江中下游平原才迎来大规模开发。所以唐宋的诗词大家特别喜欢去黄鹤楼、滕王阁等地区游览作诗。

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宋看起来最弱,但宋最富有。关键就在于宋王朝彻底开发了长江中下游。

其实中国几千年,从经济角度划分很简单。

隋唐之前,黄河流域为经济中心,开发饱和。汉朝真正意义上彻底开发了黄河流域,所以在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汉朝非常认可,汉朝基础非常稳固。所以西汉灭亡了,又有东汉延续。相比之下,唐朝和汉朝一样强大,但没了就是灭了,后唐没有如东汉那样延续下来。

宋彻底开发了长江流域。

就宋明对比,宋有开发长江流域之历史性功绩。这份功劳不输于秦汉开发黄河流域。所以长江流域的人对宋认可度很高。不仅金骑兵冲不过长江,即便是后来冠绝天下的蒙古骑兵,同样遭到征服过程中最顽强的阻击。宋在长江流域的凝聚力,非常强悍。

——如果要论哪个王朝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影响力与凝聚力最强,那一定是宋。

这个结论也是我思索出来的。

为何“南明”没有成为“南宋”?

正因宋大力开发长江流域,明末反元斗争中的小分队——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全部起于长江中下游。但是到了王朝末年,明对长江中下游人心的凝聚力不如宋。

所以宋即便高层内斗,但中下层一直在抵抗金;明高层内斗,中下层一盘散沙。

其实所有政权高层斗争都差不多,强与弱要看对中下层的影响。这个影响力,一方面反映在各种花样繁多的数据上,另一方面反映在数据之外。明在长江流域的影响力,都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反映出来;只有宋的影响力数据无法完全反映。

如果说明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迁都北京之后,主要资源向北方的黄河流域汇聚,而没有全力开发更南方的珠江流域。而黄河流域在秦汉已经被大力开发,到隋唐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只有明全力开发珠江流域,那么南明才可能在1644年之后在珠江流域扎根,如南宋那般延续。当然从更大的格局看,仅有珠江流域,还不足以和后来的清对峙,再加上中南半岛才行。

如果南明如南宋那般延续,中国近代史,可能会有一次类似于美国内战那样的南北战争,比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的战争更宏大、更文明。其实如果有时间,可以做一个推演。哪怕写一个穿越题材的小说也不错。好吧,脑洞开得有点大。计划中的华夏文明简史,也打算写成这种思维探索的模式。

珠江流域真正开发,已经是近现代的事儿了,涉及到粤商兴衰、再兴,甚至可以一直延伸到当今香港问题。

这就是历史大周期转移过程中的独到之处。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64679.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1月11日 上午11:30
下一篇 2022年11月11日 上午11:4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