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轨山
本文转载自:海外掘金(ID:gold1849)
2022新年伊始,世界首富马斯克就在推特上放出惊人言论:
“预测宏观经济是具有挑战性的,我的直觉是大衰退会在 2022 年春季或夏季左右,但不迟于 2023 年”。
虽然现在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但是马斯克的预言似乎即将变为现实——
上个月底,马斯克终于完成了对Twitter的收购并将其私有化,最终收购价格为440亿美元。
在马斯克接手推特后,占比50%的3750名员工被裁。
紧接着,一场席卷整个硅谷的腥风血雨降临了,各大硅谷的科技巨头纷纷加入了裁员的行列中。
Meta,扎克伯格将Facebook改名为Meta后,All in 元宇宙,如今Meta即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人数超过1.1万人。Meta提供给员工的补偿计划是给4个月的带薪找工作时间,每多工作一年又再加两周的工资,就是4+0.5N。可想而知,大裁员之后,Meta的元宇宙计划也将步履维艰;
与Meta一样,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同样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相传亚马逊计划裁员超1万人,补偿是提供60天的带薪找工作时间。如果找不到,再赔偿4周+每半年多一周工资。
拥有14万员工的谷歌(Alphabet)据说要裁掉大约1万名低效员工,这个比例大约在6%到7%之间。与Meta和亚马逊不同的是,谷歌的裁员更接近中文意思中的“炒鱿鱼”。也就是说,谷歌将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炒掉6%-7%绩效最低的员工,而这些被炒的员工将领不到失业金。
开发海外年轻群体中流行的社交应用 Snapchat的Snap,将裁员约20%;网飞在夏天裁员450人后,正在计划新一轮的裁员;线上支付公司Stripe将会裁员1100人,约占总员工的14%;微软宣布裁员1000人,裁员波及微软各个层级、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包括Xbox、Strategic Missions、Technology Orgs和Edge团队;网约车Lyft裁员13%;区块链新创公司Dapper Labs裁员22%;英特尔传言裁员20%,涉及员工2.4万人……
据裁员追踪机构Layoffs.fyi数据显示,2022年内已有788家科技公司进行裁员,总数量超过12万人。
在确定裁员数量的公司中,扎克伯格的Meta以裁员11000人排在首位。
目前,裁员潮已迅速蔓延至包括金融、地产在内的其他行业。11月9日,巴克莱银行和花旗银行等也加入最新的裁员企业名单中。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被曝也在研究裁员计划。
马斯克只是裁员的出头鸟,硅谷科技公司大范围裁员,实际上是受行业巨头们对明年美国经济衰退的强烈预期影响而导致的。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和美国企业家组织在9月19日-10月3日针对CEO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的美国企业CEO针对今后12-18个月美国经济前景表示“正在为经济衰退做准备”,正在为欧洲经济衰退做准备的CEO高达99%。
具体而言,当经济处于上升期,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增量的科技巨头将会最大限度地扩张招人。
这种扩张,既可以抢夺优质人才资源,确保自身的领先优势,最大限度防止被新兴势力反超,又可以为新业态的拓展打下人才储备的基础。
然而,到了经济下行周期,企业流动性收缩,企业不得不节约成本,在预期增长见顶的时候裁员便是最有效的节流手段。
所以,马斯克只是率先发难的那个人,科技大佬竞相裁员,实际上是与经济衰退的前景相关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场由科技巨头带动的裁员风暴,绝对不会止步于此。
这场风暴,最终会蔓延至整个行业,带来相关行业就业市场的一次完全大换血。
具体而言,被大公司解雇的员工,在衰退的前景下或许将不得不接受降待遇降平台的现实,依旧成为劳动力市场中有竞争力的劳动力,从而被中小公司或后起之秀纳入囊中。
根据 LinkedIn 数据,与Meta等科技巨头形成强烈反差的是,TikTok 近一周面向美国上线了大约了 2048 个职位。
当Meta 和 推特们在大肆裁员的时候,TikTok、Noom、Front、WithGraphite、Join_Equi、X1creditcard等新贵都在忙着捡漏。
当然,中小公司同样也摆脱不了大衰退的影响。所以它们这一轮招人不是扩张,而是为了替换掉中小公司中原先能力较差的员工。
以科技、金融为代表的过去保持了高增长行业的就业市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将会呈现出一种边裁边招的情况,从而引发整个就业市场的大动荡。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现在来看,衰退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至少对于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来说是这样。
通常来说,当PMI指数大于50的时候,通常认为经济处于扩张区间;当PMI指数小于50的时候,通常认为经济处于收缩区间,PMI长期处于荣枯线以下则是衰退的重要标志。
美国10月综合PMI初值为47.3,为两个月低位;10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9.9,两年来首次跌至荣枯线下方,服务业PMI则出现连续4个月萎缩。
英国10月制造业PMI为45.8,为2020年5月以来新低。欧元区10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6.6,连续4个月跌破荣枯线,且为2020年6月以来新低。
法国10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7.4,为2020年5月以来新低。德国10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5.7,为28个月以来新低。
2020年,为了极力避免疫情带来的冲击,全球各国都采取了激烈的加杠杆手段。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球有统计数据的国家的宏观杠杆率为267.9%,相比于2019年末上升了24.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分别上升了3.3、5.7和15.8个百分点。
这虽然有效减缓和减轻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但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越来越多的债正在成为企业难以承载的负担,美联储加息叠加企业盈利能力的弱化,导致很多企业的盈利连利息都无法偿还,债务人只能靠不断扩大负债来满足本息的偿付要求。
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僵尸企业”,金融机构强行给资本兜底,总有玩不下去的那一天。
至于出清方式的区别,无非是沃克尔时刻还是明斯基时刻的区别罢了。
沃克尔时刻和明斯基时刻可以说是两条不同的衰退路径。
前者指的是以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为了应对美国飙升的通胀,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采取一次性加息到20%的激进手段来遏制通胀。激进的加息政策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市场货币供应,进一步加快了市场出清,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美国经济遭遇了“双底衰退”。(双底衰退指的是W型衰退,即经济衰退后复苏无力再次陷入衰退。)
从目前的动向来看,如果美联储坚持“回到2%的通胀率”的目标,必须要继续加息,那么势必将最终迎来沃克尔时刻;
如果美联储为了避免触发沃克尔时刻,放缓加息但维持高利率。而为了延缓明斯基时刻的触发,美国过去惯用的一招是增发美债将风险分摊至全球,但这种方法并不能治本。这种高利率高通胀的状态一直维持下去,必然会导致明斯基时刻的触发,全球经济陷入漫长去杠杆化的过程。
11月1日公布的10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49.2,较9月回升1.1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表明制造业景气度持续下降。
虽然衰退与否尚未有定论,但中国的通胀却是“虽迟但到”,在不经意间悄悄起来了。
近日央行称,在总体需求变化等因素推动下,要警惕未来几个月通胀反弹压力,并承诺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11月16日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将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变化”。
第一,欧洲、美国今年早些时候影响通胀最明显的因素是能源。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交易导致能源采购价格(非消费终端价格)的上涨并不明显。
第二,中国通胀之所以快要冒头,与人民币贬值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中国进口的粮食、化肥、工业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大多是以美元计价,而人民币的贬值最终会导致因货币贬值抬高的成本最终要由消费终端来承担。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这一波的通胀不会是结构性通胀,而是全方位的。
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会传导到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大豆是猪饲料的重要原料,大豆价格的上升势必会最终导致猪肉价格的上升。再比如,由于粮食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化肥,而化肥价格的上升终将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会有宏观调控延缓通胀上行,国家有大量的库存储备用来平抑物价;另一方面季节性因素也会导致通胀上行的速度被延缓,毕竟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上涨影响的是未来商品的价格,需要一个传导过程。再拿化肥来举例,现在上涨的化肥影响的是明年粮食的价格,而不是现在。
不过,即便是宏观调控,也无法摆脱市场的客观规律。如果人民币继续贬值,未来通胀的上行空间将会被进一步放大。
人民币是否贬值,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下的美元和人民币利差——
美联储在加息,而中国这边却在降息。这种逆周期的操作,导致利差进一步扩大。
我只能说,如果美国要靠出清“僵尸债”来调整的话,那么中国则会因为信用债违约“主角”不同,无法出清也不能出清。
比起衰退,“温水煮青蛙”或许才是中国经济未来真正的主旋律。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7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