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作者:董峻

本文转载自:知农知食(ID:xinzhishifenzi)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日常饮食起居与农产品息息相关,这些农产品背后则是一个个涉及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服务等环节的农业产业。

中国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农业和门类最全的农业产业。本篇介绍部分种植和养殖等传统产业的情况。全文约5000字,阅读时间20分钟。

有关马铃薯主食化等农产品加工业、农旅和电商等农村服务业,以及种业等新兴产业将后续另文介绍,敬请关注。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口粮数量有保障  种粮效益待提高

俗话说“南米北面”,中国人的两大口粮是水稻、小麦。截至2020年中国已连续17年获得粮食丰收,创下近100年来粮食生产新纪录,这一纪录还有望继续打破。

如今,各类粮库里的稻谷、小麦数量相当于中国人一年的口粮消费量,库消比远高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95%以上的口粮自给。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同时应当看到,多年来粮食生产得以稳定发展,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靠最低保护价收购、各种种粮补贴等政策。尽管如此,种粮不赚钱甚至丰收后“谷贱伤农”情况时有发生。

粮食是基础民生商品,一头连着广大粮农,另一头关乎亿万消费者。预计今后粮价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势头,但这种涨幅与居民收入涨幅应基本一致。对粮农的补贴也将持续并应持续加大力度,同时在补贴的效果、效率和针对性等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玉米供求有起伏  进口增长势头旺

主粮除了稻谷、小麦,还有玉米,这是三大谷物。与前两者不同的是,玉米如今基本不作为中国人的口粮消费品种,而主要用作工业用途。其中一个与农业有关的重要用途是饲料工业中的原料。

玉米是畜禽的基础能量来源,作为饲料基本成分的玉米就是畜禽的口粮。由于中国人的肉食消费数量和养殖产品数量都高居全球首位,对饲料的需求量极大,直接催生出全球最重要的玉米需求市场。

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为66949万吨,其中玉米产量为26067万吨、占39%,远超第二大粮食作物稻谷产量(21186万吨,32%)。这意味着近4成粮食并非人们的口粮所需。

与大豆产业不同的是,目前中国的玉米需求基本靠国内生产供应来满足,但随着资源压力和生态要求增加,玉米进口增长趋势明显。今后中国可能将不得不继续扩大玉米进口。在对外农业合作中,玉米种植及加工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内容。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资源有限单产低  大豆进口将持续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来源是巴西、美国、阿根廷,大豆消费约8成来自国外。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约占全球大豆国际贸易量的6成左右。

进口大豆最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榨油、二是榨油后的豆粕用作加工禽畜养殖所需饲料。事实上,之所以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因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养殖大国。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可以不吃这么多大豆油,但是需要这么多的豆粕。根本原因正如上一条玉米中所提到的。

2020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突破1亿吨,创历史新高,其主要原因正是生猪及其它养殖产业从疫情中恢复。当年全国大豆产量1960万吨,不及进口量的1/5。

大豆和玉米既然都是主要用作饲料,为什么玉米没有像大豆这样“全盘失手”?因为玉米的单产要远高于大豆。从种粮收益来说,玉米的亩均收益也远高于大豆。而且,玉米近年来单产提高幅度也远超大豆,造成两者越来越大的差距。

随着“大豆振兴计划”大力实施,国产大豆近年来保持增长态势,只是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国产大豆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多年前已确定国产大豆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主要发展蛋白质含量更高的食用大豆,用以加工豆制品。目前国产大豆产量与食用消费量基本一致。

未来,中国仍将保持大豆第一进口国的地位,但将不断扩大进口来源,有实力的企业或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大豆生产流通链。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蔬菜种植成规模  产后损失浪费大

蔬菜过去一直是农村庭院经济的产物,主要是农民自家食用,富余的才用来在集市上交易。新世纪以来,蔬菜产业成为种植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产业之一。

目前,全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在3亿亩上下,约占全国18亿亩耕地的1/6;全年总产量在7亿吨上下,人均年占有量半吨(并非真实的人均消费量)。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山东、河南、江苏位居蔬菜生产头三位。

全国蔬菜生产形成了华东、中南、西南和北方冷凉地区四块具有地域特点的生产区域。规模化种植单一或少数品种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场户,则逐渐成为重要力量。

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在蔬菜生产领域应用比其它农业产业更多,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周边的现代农业基地,高科技正在为减轻人力劳动强度、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及品质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个重要的产业问题是蔬菜产中、产后损失严重。过分追求商品外观和一致性的消费导向、物流和仓储过程中的损耗是重要原因。

同时,蔬菜种植优势区域布局和市场化竞争形成的部分蔬菜品种集中度,如马铃薯等,加大了长距离运输导致的损耗和碳排放量。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水果自由已实现  品质提升是关键

和蔬菜一样,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种植面积、产量都是第一位,2019年全国水果总产量为27400.84万吨,人均占有量(不是人均实际消费量)近200公斤。

虽然年产量最大的水果是西瓜(6324.10万吨,2019年),但就果园种植的多年生木本水果而言,产量最大的是柑橘(4584.54万吨,2019年),其次是苹果(4242.54万吨,2019年)、梨(1731.35万吨,2019年)、葡萄(1419.54万吨,2019年)和香蕉(1165.57万吨,2019年)。

与蔬菜生产不同的是,水果生产周期较长,除热带地区外,大多数地区的水果是一年一熟,收获期较短、上市集中,年际价格波动大。北方春季的倒春寒、夏季雹灾等灾害性天气对水果生产杀伤力极大,亟需巨灾险等生产保障措施。

长期以来过分追求以产量换效益的模式,品种更新换代慢、大水大肥的种植方式、产后储运水平低等因素,以及一些品种成熟度不够就过早上市,导致许多水果品质不佳、参差不齐,应通过行业协会、生产合作组织、农技服务机构等指导生产者进行科学的品控管理。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生猪产业大变革  肉价难回个位数

生猪是中国农业中规模最大、链条最长的产业之一,市场规模近万亿元。尽管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影响巨大,导致猪肉产量占全国肉类产量的比重从疫前的62%(2018年)下降到54%(2020年),但仍占居民肉类消费的半壁江山。

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养殖生产模式、长途调运、行业管理以及技术改良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加速了规模化养猪场占比,生猪生产从过去几十年高速、集约但并不绿色的发展模式蜕变,健康养殖理念和措施得到快速推广。

由于中国有基数庞大的小农户,养猪又是农民传统的致富渠道,目前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的专业化养猪场所占比重仍不高,特别是育肥环节主要还是“藏猪于户”。因此,小农户仍将是养猪的主力。

同时,养猪业退出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普遍趋势,养猪逐渐成为一些地广人稀地区的新产业。“南猪北养”、“东猪西养”,“北肉南运”、“西肉东运”,或将成为今后的产业格局。

价格方面,非洲猪瘟疫情之前一些地方猪肉价格曾跌破每斤10元,一些养猪大县甚至出现过每斤5、6元钱的情况。此后猪肉价格保持了两年多高位。尽管近期(2021年春季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降,但随着养殖成本(防疫成本、绿色养殖、环境容量等)的增加,以及环保政策限制,从长期看并不支持肉价低于10元的旧时光。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牛羊肉消费迅猛  牧草业发展加快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肉类产量中牛羊肉占比不足6%,消费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一带。到2020年,牛羊肉产量占比上升到15%。

考虑到国内生产的牛羊肉基本是自产自销且进口势头迅猛等的因素,牛羊肉消费占中国人肉类消费的比重还要高于15%。

除了人们对肉食消费需求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外,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肉牛、肉羊成为许多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重要内容,得到很多支持引导政策,这是牛羊肉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政策利好。如,大约七成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工作县(即“国定贫困县”)发展了肉牛产业。

与农区发展生猪、禽类养殖有所不同的是,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对优质牧草需求旺盛,催生了牧草业在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发展。一批草业公司成长起来,拉动了打捆机、草种、灌溉设备等相关投入品的市场需求。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禽肉生产占三成  吃鸡成为新常态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鸡、养鸭大国,家禽产业的主要养殖品种就是鸡和鸭。相比其它肉类生产,家禽饲养生产周期更短、料肉比更高,相当于蔬菜生产中的芽苗菜,对平衡肉类市场供应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禽肉产量持续稳定增长,非洲猪瘟对生猪生产造成重创则大大刺激了禽类生产,吃鸡成为国人肉类消费的新常态。目前,中国人肉类消费量最大的前三位,就是猪肉、鸡肉和鸭肉。

如今中国的家禽年均出栏量约在130亿只上下,2019年更是高达146亿只,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年均占有10只左右的鸡鸭,禽肉产量和消费量的占比则达到肉类产量、消费量的3成左右。虽然在家禽出栏量中肉鸡约为3/4、占了大头,但从全球来看中国的肉鸭产销量均占70%以上,是绝对的吃鸭大国。

随着非洲猪瘟疫情消退,家禽产量猛增势头将逐渐趋缓、回归稳定增势。同时,中国人对食味的不懈追求将驱动家禽业的两极分化——以快大型白羽肉鸡、肉鸭为代表的高效养殖品种仍是中国人对动物蛋白质需求的重要来源,而更加注重口味需求的消费者群体日益增多则对一些传统品种是“利好”,同时也对养殖方式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推动着家禽产业提质增效。

以鸡蛋为代表的禽蛋产业在世界养殖格局中的地位,以及近年来遇到的市场情况均与禽肉相似。中国已连续30多年占据世界鸡蛋生产第一大国的位子,且产销基本平衡、略有出口。中国人年均鸡蛋消费量约为14公斤,早已悄然实现“吃蛋自由”。随着食品工业以及中央厨房等新业态的发展,未来鸡蛋消费将更多在此。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奶业重生筋骨健  产品多元前景宽

用“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更是产出来的”这句业内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中国奶业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是最为贴切不过的。

在经历重塑中国奶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前,这个日久弥新的产业就相继出现过“有抗奶”、“还原奶”、“毒奶粉”等市场风波,生产端则有倒奶频发和奶源大战轮番上演的“奶周期”,还有巴氏奶和常温奶两大阵营及其背后不同行业组织关于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之争。特别是本世纪初,中国奶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生产和市场规模急剧膨胀。大则大矣,有疾未愈。

由“大头娃娃”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奶业的一个新起点。“史上最严格”的标准和行业管理体系迅速建立和完善,生产流程的全过程监管堵住了以往的漏洞和死角,国产奶制品正在艰难地一点一点赢回消费者的信心。

中国人的年均奶制品消费量已超过35公斤。在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破1万美元,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人们对奶制品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有更高的需求。在传统的鲜奶和奶粉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和细分的同时,奶酪、酸奶、黄油等奶制品有望借着业态创新和健康消费理念的推广更多进入千家万户,并成为年轻一代饮食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喝奶”到“吃奶”是奶制品市场消费的新趋势。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奶制品进口国,进口生鲜乳占全国总供给的大约1/3,目前进口主要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欧盟。未来预计来自进口的奶制品仍将持续增加,中国奶业需求对外依存度增加,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市场风险,如国际政经局势和双(多)边贸易关系的变化等。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也为包括奶业在内的农产品进口敲了警钟。因此,进口多元化将是业内各方努力的一个方向。


极简中国农情:传统产业篇

养殖水产占大头  进口海鲜更常见

中国既是世界第一大畜产品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水产品生产国。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超过6500万吨,其中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各占半壁江山。近2/3的海水产品为人工养殖,而人工养殖的淡水产品更是高达96%。

综合来看,约8成水产品为人工养殖,这意味着渔业这个古老的农业生产部门在中国已实现从捕捞到养殖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在世界各主要渔业国家中绝无仅有。

多年来,中国水产品出口额常年居各类农产品出口额的头把交椅。但就像其它绝大多数农产品一样,中国的水产品主要消费市场仍在国内,消费量和生产量大体一致,近几年则出现消费量略大于生产量的趋势。在水产品消费构成中,食用消费和加工消费约各占一半。

庞大的消费需求对中国渔业生产造成了“竭泽而渔”的困局。一些沿海地区的传统渔汛消失,长江等重要水域水生生物种群危机、甚至到了“无鱼”的地步,高密度养殖方式也给一些水体带来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下沙漠”等生态问题。

今后水产业的发展主基调是“绿色”,在保护资源前提下更强调提质增效、减量增收,修复水生环境、降低捕捞强度、控制养殖规模、增殖放流物种等成为水产业新要求。

预计未来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增速将有所放缓,而消费量的增速将高于产量增速。在上述背景下,进口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传统的水产品贸易顺差格局将持续收窄,并且迟早会达到“顺转逆”的节点。

 

作者:董峻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7111.html

(1)
上一篇 2021年6月9日 下午12:33
下一篇 2021年6月10日 上午10: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