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作者: 晋右史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相对于旷日持久、消耗巨大、胜负难料的辽东战场,关内巨大的物资、孱弱的部队、广阔的作战空间对后金而言更有吸引力。“以正合,以奇胜”是军事家的基本操作,从皇太极1629年的战略豪赌开始,后金一次又一次深入明朝腹地,逐步破坏了明朝在淮北的统治秩序、消灭了明朝关内的有生力量、间接减轻了农民军的压力,到1642年清军再次入塞,此时的京师已经是个躯壳,只是清军没有攻取而已。

 

皇太极的极限挑战

1629年初,袁崇焕(46岁)踌躇满志,为推进“五年平辽”战略而积极谋划统一事权。这时候的后金,四大贝勒共治,经济上受灾荒严重打击,粮食、布匹均无法自给,逃人日增。

 

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袁崇焕画像。来源/纪录片《中华名将》截图
 

这年九月,袁崇焕已经完成内部整合,全军上下十五万,战马五万余匹,能调动进行进攻作战的部队超过七万。这是百年来,明军难得一见的指挥统一、建制整齐、装备精良的兵团。这时候的袁崇焕,乐观一点是应该的,朝鲜使臣李讫见到的督师就是这个样子。而皇太极的局面,并没有什么改变。

 

地理上,袁督师从锦州、旅顺、皮岛三面弧形包围后金。如果说有不完美的地方,蓟州防备弱,理论上后金军队可以在锦州三百里外绕行千里到达蓟镇边外,然后发起攻击。如果采取这样的行动,基本等于军事冒险、军事赌博。

 

为什么不可以呢?战争是人类的极限游戏,不可以常理夺之,否则是要吃亏的。十月二日,皇太极率兵西进。

 

在大军西进之后,蒙古各部落纷纷前来会师。十五日,皇太极主持召开最高军事会议,议定征明。会后,大军向南进发。二十日,大军到达喀喇沁青城(今赤峰市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黑城沟古城),并安营驻扎。

 

晚上,代善(47岁)、莽古尔泰(43岁)去皇太极(38岁)的营帐进行讨论,不让其他贝勒大臣进去,三人召开了一个小会,会议议题是班师回朝。理由是“我兵深入敌境,劳师袭远,若不获入明边,则粮匮马疲,何以为归计?纵得入边,明人会各路兵环攻,则众寡不敌,且我等既入边口,倘明兵自后堵截,恐无归路”。论据实在,无法反驳,初步取消征明计划。

 

在两大贝勒离开后,帐外的少壮派岳托(31岁)、济尔哈朗(31岁)、萨哈廉(26岁)、阿巴泰(41岁)、杜度(约35岁)、阿济格(25岁)、豪格(21岁)、众贝勒才得以进入大帐,见到了心情低落的皇太极。在获悉会议情况后,岳托、济尔哈朗等众贝勒明确支持皇太极的进取战略。之后又派八固山额真去代善、莽古尔泰处商议。经反复讨论(吵架),这晚子时(23点到1点)皇太极的进取战略最终确定,要知道这个季节的北方,五点半就天黑了。

 

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影视剧中的皇太极。来源/电视剧《孝庄秘史》截图

 

凭心而论,皇太极的战略风险系数极高,成功率不高,后金大部分人这么想,明朝大部分人也这样想。正因为如此,历史打开新的画面:

 

十月二十六日,后金军突破蓟镇中协边墙,明军中协机动部队在反击中损失殆尽。

十一月三日,平辽将军总兵官赵率教阵没,遵化城破。

 

一周时间,后金打破了明军的蓟镇防御体系。在之后的一周里,控制了长逾百里,纵深超过五十里的边区。

 

之后的一个月里,因袁崇焕在京师城下多次挫败皇太极,明军一度形势变好。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在十一月底,皇太极面临的形势已经非常不利,野战无法击败关宁军,部队怯战,难以进攻;供给不足,又无法分散劫掠。反观明军,再次开始蓟东作战,试图收复遵化、三屯营及诸口;内地的援兵正在逐渐到达,河南巡抚、河道总督、山东巡抚、山西巡抚的兵相继北上,集结涿州;关宁的步骑兵正源源不断向京师开进。皇太极面临代善、莽古尔泰所说的“明人会各路兵环攻,则众寡不敌,且我等既入边口,倘明兵自后堵截,恐无归路”的情况,明军包围圈逐步形成,后金后路正在被切香肠。如果明廷坚持下去,后金军内部可能会生变,或者明军可以靠着绝对实力击溃对方,历史将是另一个画面。

 

然而,战争下的极端压力,不仅考验实力,也考验心性。崇祯没有皇太极的定力,将袁崇焕下狱,态势直接逆转。辽东军溃走等于最精锐的部队脱离战场,皇太极的战役空间迅速扩大,南向劫掠解决了后勤问题,部队也得以休养。在随后的战斗中,明军多次失败,士气低落。如果不是明朝有庞大的体量,也许就可以提前下线了。在1630年五月,后金军才出关。

 

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己巳之变示意图。来源/纪录片《中华名将》截图

 

“己巳之变”中,明军的整体实力远远超过后金,前后调度的作战部队总计在20余万,后勤供给距离短,时人称之为“士马物力足堪一战”。战场天平也曾多次转向明军。但京师城下,复杂的政治环境与焦躁的崇祯,让明朝一次次错过机会。此战,明朝方面士卒损失十万以上,马匹损失六万以上。最严重的是人才损失,辽东战争培养起来的优秀将帅袁崇焕、赵率教、满桂等凋零,后来能统一指挥大兵团的帅才多年没有出现(洪承畴),能和清军正面作战的将才也很稀少。后金方面,战略劣势经皇太极的战略豪赌而事实上逆转,明军再未有统一的进攻态势,也积累了入塞的宝贵经验。同时,战略态势的逆转给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政治优势和威望,从四大贝勒之一逐步成了真正的汗王。另外,明军大量的溃兵与腹地空虚,使得农民起义军进一步壮大,甚至蔓延到山西。

 

己巳之变,战略上此消彼长。皇太极打得一拳开,百拳面向崇祯来。

 

顾此失彼

 

1630年五月,明军在遵永作战中取得胜利,史称“遵永大捷”。此战后,明朝“己巳少壮派”积极谋划进攻后金。持续数月的大凌河血战,让辽东、东江、登莱的军事力量消耗殆尽,并引发明军内部危机(登莱变乱)。而清军在此战中,长期围困而无收获,引发上下不满,在来年的会议中正式确立劫掠作战计划。从此开始,清军开始有计划的入关劫掠,即明人所说的“彼利子女玉帛耳”。

 

1632年后金军西进,已经威胁到明朝的宣大防御,但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634年后金军大举西进,林丹汗西遁,之后旋师南下,四路进入宣大。关于后金军西征的消息,明朝方面不像“己巳之变”事出突然,在五六月间已经获知,六月十五日,兵部已经要求各边严侦哨探,沿边各镇整兵待调。七月初宁锦军已经做好调度准备,蓟镇、宣大开始坚壁清野。七月八日,清军四路入边,三路在宣府,一路在大同,主力向代北进军,会兵朔州。从清军部署上看京师不是其攻击方向,但这明军没法获知。同援京师不一样,援宣大首先要考虑京师和蓟镇的防御安全(率先保证京畿安全,再相击进取),能调度的部队就缩水了很多。虽然从上到下,在文字层面都非常强调要积极主动救援,实际上不约而同的选择“不使匹马入关”(即保障京师安全)。援兵的作用就是:在行间对清军保持适当的压力,在不发生会战的前提下进行牵制与贴防地方(强于啦啦队的摇旗呐喊)。战区内的明军作用就是做好坚壁清野。兵部在蓟、昌、保募练新兵六万,到1634年,关门兵有80900名,中协兵51800有奇,西协兵44000有奇,宁锦兵也在7万上下,合之25万。其中属于募练战兵接近20万,理论上可以随地调度。实际上,兵部调度不足四万,援宣大约三万上下。

 

这种情况下,清军更容易获得战场主动,完成自己的劫掠目标。此次入关,清军劫掠目标轻松完成,“建骑蹂躏宣大逾五旬,杀掠无算”。

 

1636年六月二十七日,阿济格(32岁)指挥清军从独石口再破关而入,在宣府地域,“攻取二城,败敌七次。俘获人畜,共计五千二百三十”(在后金的统计系统中,人和畜是一块统计)。明朝面临的形势和两年前一样,不知道清军有没有后手,又需要优先保障京师,处处被动。七月初,清军越过内长城,在延庆完成集结,取昌平。在明朝方面,“陵京”是一个词,现在“陵”丢了,主力更是在京师城下不动。阿济格得以在更广大的地域施展,分兵攻略京畿州县,先后下宝坻、定兴、房山、安肃、安州、东安、雄县、容城、文安、永清、顺义等州县。由于之前作战经验,且侦查知道清军出兵,明朝在腹地推广开坚壁清野政策,此战中损失相对较小。“明人先知我出师之期,出示遍谕……遂皆收集入城”,清军劫掠主要来自破城后,至九月初一,获人、畜十九万九千。

 

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出警入入跸图》(局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军形象与武备情况。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入塞中,明军是有进步的,预警系统反应迅速,调度速度也可圈可点,逐步增加坚壁清野的地方。但无解的问题依旧无解,缺乏统一指挥的帅才,没有能力和士气决战,必须优先保障京师。一通组合拳下来,打又不能打,打也打不过,守又无法全守。而清军发挥自己的优势,再经加上关内降人提供的信息,可以在更宽广、更大纵深进行劫掠。另外,1634年的援宣,使中原兵力削减,陈奇瑜招抚政策失败应与此有关联性。1636年援京师,卢象升等内地作战部队调离,农民军再一次壮大。

明军集结的巅峰与落日

1636年,明军再次失利,崇祯再次做了大规模人事调整。杨嗣昌主持军政事务。相对于各种准确性近乎风闻奏事的“长安物议”,可以确定的是杨嗣昌主持了一次系统的军政调整,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年的时间里,陕西方面基本肃清了农民军,中原方面,农民军也被围困在豫西一带,陆续投降朝廷。在边防上,明确提出各地组建入卫作战部队,遇到危机在畿辅可以调集10多万战兵,足以应对一场大的战役,做到“坚固内外,保固陵京”。

 

1638年九月,清军从墙子岭入塞,达成对蓟镇的斩首行动(总督吴阿衡战没),蓟镇指挥体系陷入混乱之中,各路兵马在前线缺乏统一指挥,进止不一,计划终成画饼。按照先前的部署,蓟镇的六万多战兵基本没发挥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半个月时间,兵部的十万调兵计划,已经有87000集结京畿。反应不可谓不迅速。能在京畿附近短时间集结十万人,自京营衰败后,多年来明军再无类似盛况。可惜老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没有能统一指挥的人,没有决战的决心和士气,京师又是一个巨大的牵制。

 

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清皇太极鸭嘴哨箭,为皇太极御用。来源/沈阳故宫博物院

 

清军在广大的华北平原纵横,强大的机动力与无需负责、敞开劫掠的状态,让清军越打越肥,机动性越打越强;明军越调越弱,处处防御,处处被动。卢象升跟在清军后面,步步尾随,给养逐步缺乏。在贾庄与清军作战,被轻松击溃,除了卢象升阵亡,高级将领均逃出战场,整个西路失去作战能力。相对而言,由于常年与清军作战,以关宁军为主体的东线部队与清军作战效果好一些。

 

战后明军总结,“今岁调主客兵丁,为数十万有余,而行间实用者不过四五万人,原数甚多,用数甚少……兵分而战不成战,战守两累”。此次作战,最亮眼的是明军调度能力提高明显,加上战后练兵,明军有了再次大兵团的可能,只是这些兵力后来丢在锦州,剩下的一波波的消耗在了开封。整个华北和山东,经大兵作战,地方迅速军事化,各地结寨自保,立场也不清晰。而农民军因中原的边军与陕西的秦军北上,海阔凭鱼跃,迅速掀起一次高潮。清军俘获近五十万人口,两百多万两白银,极大地补充了关外的人力与货币资源。

 

1642年,皇太极取得锦州决战胜利,当时这么描述明朝“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并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畴所领各省援兵耳,今皆败亡已尽;即有召募新兵,亦仅可充数,安能拒战”。这年十一月,清军再次入塞劫掠。十一月十五日攻破蓟州。随着野战主力部队的覆灭,明朝再“无戊寅、己巳之兵”,河南、陕西的部队被牵制在开封战场,可调的部队太少。兵部计划调十万人,经过一个月到了四万多人,勉强守卫京师城防还可以。所以清军在后续的南下作战中,如入无人之地,一路打到淮河沿线,并安然过冬。此战,清军获人口四十余万,黄金万两,白银二百多万两,布匹无数。此时的清朝,和当初缺衣少食,逃人日众,恍若两个时代。如果这次进攻京师,明朝就提前灭亡了,此时的京师就像一个未盖上盖子的棺材。

 

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皇太极坐像。来源/中华珍宝馆

 

应对清军入塞,除了第一次,明军每一次都有准备,却一次不如一次。“己巳之变”明军上下推崇野战,连成功防御与等待援兵都难以容忍,造成的后果就是战略优势丢失、人才凋零、士气低落。后来清军入关,明朝每次都有信息预警,可频繁变动的人事,缺乏将帅与统一指挥,低落的士气与京师的牵制,只会让明军越来越被动。这中间,明军确实有进步,但关键地方的进步确实少。到了1642年清军入塞的时候,大明连神仙都救不了了,如果不是清军志在劫掠,也许崇祯就已经提前上煤山了。

 

参考文献:

《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杨嗣昌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清南略考实》

清军频繁闯关,明军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打?
END
作者 | 晋右史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72029.html

Like (1)
Previous 2022年11月27日 上午10:54
Next 2022年11月28日 上午11: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