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改变了中国的人

作者:智谷子

本文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杨轨山 震谷子 饶司机

 

这是一个特别沉痛的时刻。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江泽民同志患白血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2022年11月30日12时1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初冬的上海,飘起了小雪。

就连天空,仿佛也在为这位改变中国的传奇人物致哀。

 

​那个改变了中国的人

多才多艺,是多年后人们谈论起江泽民时最直观的印象。

1997年访美,他清唱了京剧《捉放曹》里的一句“一轮明月照窗下”,在檀香山,他用夏威夷吉他弹奏了《向夏威夷问候》,甚至与克林顿总统即兴指挥乐团演奏。表现出了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位中国领导人的音乐天赋。

出身书香门第的江泽民掌握了八门外语,能够熟练运用英文、俄文、罗马尼亚文,且粗通德语、西班牙语、法语和日语,甚至对冷门的乌尔都语,也略有涉猎。

以迷人的风度赢取外国人的好感,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似乎并不常见。

 

这种领导人形象上的转变,与当时中国在国际社会形象的转型,互为映衬。

彼时,中国虽说已经经历改革开放多年,但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尚未与全球完全连接。

江泽民的出现,给中国改革前路添加了更加新鲜的活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在他的力推下,以一刀未剪的《泰坦尼克号》为始,中国从此开始往国内引进好莱坞大片。

而国外电影的引进,只是民间生活蒸蒸日上的一个缩影。彼时,人民生活体感每一年都在比上一年更好,电视、冰箱、传呼机、大哥大和空调开始真正意义上走进千家万户。

 

那个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不是没有日子艰难的时候。但是人人都觉得生活有盼头,明年会好起来。

 

除了文化上放开尺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更为关键。

 

这奠定了中国飞速腾飞的基础。

 

那个时候,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积极谈判,推动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化举足轻重的一份子,真正与世界经济接轨。

 

这一步棋,对于中国而言可谓至关重要。

 

当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中国缺资金缺技术缺资源,唯一的优势只有人口。

 

但是,庞大的人口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并不属于可贸易对象,而入世形成的中国生产,美欧消费的全球化经济格局,不仅完全释放了中国的生产力,将劳动价值转变为可在全球市场贸易的商品,还使得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依托全球贸易,中国从此开始真正享受所谓的“人口红利”, 中国制造从此开始,逐步站上世界之巅。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的一生。

 

​那个改变了中国的人

把时针回拨到1998年的夏天。

那年,中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这场灾难至今仍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

暴雨倾盆,大堤欲坠,洪峰袭城。

在长江抗洪抢险决战的关键时刻,他远离安全的北京,亲临洪水前线。

站在大堤上,他振臂高呼“坚持再坚持”,发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历史呐喊。

暴雨从当年6月就开始发出警告,天地之间皆是莽莽苍苍的滚滚洪涛。

 

截至当年8月22日,全国29个省受灾、2.23亿人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666亿元。

 

1998年8月7日,长江的九江段干堤决口。当晚,江泽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紧急调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到抗洪抢险第一线,要求被指定参加抗洪抢险的部队在接到命令后2个小时内,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命令,迅速开往前线。

 

千里铁路线上,一切为运兵军列让路。曾有学者撰文指出,1998年8月7日中国军队经历了朝鲜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调动。

 

据统计,当年全国参加抗洪的干部群众800多万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后调动66个师、旅和武警总队共27.4万兵力。

 

8月14日,抗洪抢险的决战前夕,他举着扩音器站在长江险段的大堤上,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讲话。

​那个改变了中国的人

(来源:视频截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任何的困难都压不倒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要坚决地坚持到底,坚持再坚持!”

9月4日,抗洪抢险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弹指一挥间,这场难以忘却的洪水已经过去了24年。

 

科学抗洪,上下一心,中国军民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不夜之后,终于迎来了艳日当空,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没有一场天灾是不可战胜的。

 

​那个改变了中国的人

 

他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者,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起人。

 

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从而将邓小平在理论上形成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付诸实践。

 

比起引进技术,他更在乎自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依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科技创新离不开学术研究的积累,为了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他力推的“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的院士制度开始实行,中国工程院建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稳步推进,一系列的政策动作清楚地表明了国家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决心。

 

成果也接踵而至: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行性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巨型计算机“神威”打破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技术方面的封锁;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他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预见了”信息技术正处于新一轮重大技术突破的前夜”。在他的任期内,中国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互联网产业横空出世。

 

而互联网经济拉动的全社会需求,助推中国经济增速远超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可与超级大国美国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点。

 

退休之后,江泽民还发表了一批科学著作,典型代表是《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这本出版于2009年的著作,对中国芯片产业做出了非常精准的预判:”预计到2020年,国际上微电子技术水平将发展到14纳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只是一代又一代的引进新的生产能力是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我们研究人人员要争口气,否则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方面总是要卡我们的脖子。”

 

​那个改变了中国的人

​那个改变了中国的人

 

在2022年,我们送别了太多旧时代的大人物:

 

曾经见证苏联最后时光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溘然长逝;见证大英帝国陨落及英联邦壮大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与世长辞。直到今天,我们送别了那位改变中国的人……

 

2022,注定是一个与旧日时光告别的年份。

 

当年,他与美国记者华莱士谈笑风生的时候,华莱士曾经问道:

 

您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如人们所说的“绵里藏针”,它是您成功的秘诀吗?

 

华莱士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在中国,“绵里藏针”是一种非常正面的表扬的话……我这个人的性格还是比较果断的,这是肯定的。到现在11年过去了,我始终抱着一个信念:我始终要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祖国尽力地做好工作。我的辛勤努力可能得到如你所说的这样的评价。

 

这句话,也许也可以换成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参考资料: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江泽民主席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专访》(全文),北京青年报

《江泽民同志在武汉热工所》,丁瑞芝、陈书云

《江泽民往事——亲情、友情、真情》,《环球人物》2014年10期

《从统计数字看那十三年》,元淦恭

《3小时57分钟,88个回合——迈克·华莱士采访江泽民的故事》,南方周末

《壮阔东方潮,创新强国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纪实》,科技日报,2021.07.01,操秀英、刘垠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央视新闻,2022.11.30

《江泽民科技思想研究综述》,卢佳,2011.05,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

《江泽民科技思想探析——基于历史形成的角度》,艾志强,2015.04,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洪水冲不垮的中华民族》,中国青年报,2021.04.07

《共和国足迹——1998年:众志成城战洪魔》,新华社,2009.10.10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73332.html

(7)
上一篇 2022年12月1日 下午1:54
下一篇 2022年12月1日 下午2: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