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争日益激烈,海湾国家已经表明了立场 2022年12月11日 下午1:21 • 沙漠明珠 本文转载自:底线思维(ID:dixiansiwei) 文/李思瑞 阿联酋阿布扎比执行局主席前战略顾问、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所研究员 观察者网:如何评价中国与阿联酋等海湾地区国家的经济?这对海湾地区国家有何深远影响? 李思瑞:海湾地区国家正变得越来越自信,思想与行动上的主观动能动性不断提升,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过去40年来飞速地崛起。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可以说是第一大经济体。此外,中国还在科技、教育、太空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出色成就。并且我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软实力是逐渐增长的。 从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段时期中国主要关心内部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在国际舞台上相对比较低调。2008年左右,事情开始出现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席卷欧美,中国的思想家与战略家开始意识到,他们可以填补欧美留下的权力真空。直到近些年,我们看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主动、有为。 中国的基建、技术与企业,均已达到世界级水平。这些基建能力是许多国家所缺乏的,中国则乐意提供出口。以阿联酋为例,我们有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中国公司对这些项目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卡塔尔,乃至整个海湾地区国家也是如此。 对整个阿拉伯世界来说,与中国合作的纽带就是能源。我们之间有如此巨大的互补性,中国的经济崛起,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飞涨。尽管中国实际上有能力降低其经济的碳排放密度,但仍然需要来自中东的能源。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能源市场,阿联酋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商之一。中阿双边关系是共生、互惠互利的。 观察者网:从海湾地区国家的视角,您如何评价首届中阿峰会的意义? 李思瑞:我认为这次峰会相当重要,海湾地区国家高度期待。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关系,在每一个领域都经历了指数级的增长。以阿联酋为例,我们在1984年与中国建交,沙特是在90年代建交。虽然双方建立外交关系的年代比较近,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有着上千年历史,从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就开始了。中国在本地区口碑极佳,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长期友好,而且中国认同且理解我们的核心关切。 这届峰会的召开,恰逢世界历史进入一段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正见证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型。海湾地区也感受到了全球格局的演变。 当地时间12月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阿拉伯国家正重拾自信。过去10到15年来,特别是自“阿拉伯之春”运动以来,海湾地区国家的团结意识越来越强。本地许多民众与领导人都认识到,不应该受制于单一的安全伙伴或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具备众多关键优势,与中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合作,虽然这是双方关系的核心部分,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太空探索等等。 在世界与海湾地区正经历重大变化的当下,中阿峰会恰逢其时,对双方都十分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提出了一些倡议,双方在高层有过讨论,但仍需要对具体细节进一步洽谈,达成共识,确定方向。比如,中方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去年3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提出了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这是非常高层级的倡议,但许多细节还需要充实。 中阿峰会将为深入讨论、凝聚共识、取得实质性成果提供机遇。此外,长期以来,双方都在各层面讨论过中阿自贸区的可行性。不管是国与国的双边层面,中国与海湾国家组织的层面,还是中国与阿盟的层面。中阿峰会也将聚焦细节,探讨未来自贸区合作的走向。在我看来,这届峰会将是迄今为止,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双边关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谈。 观察者网:在中国领导人访问中东地区之际,美国白宫本周三(7日)指责中国“试图向中东地区扩展影响力”,甚至扬言“不利于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您怎么评价? 李思瑞:域外势力无权居高临下地教训我们,该如何处理与中国、俄罗斯的外交关系。海湾地区国家希望实现经济的多元化转型,这需要与全世界维持经济关系,不仅仅是欧洲、美国、俄罗斯,还要有中国、印度、东盟与中亚等等。如果域外国家要抱怨,不应该让海湾国家与中国走得太近。这不由他们说了算。这是我们作为主权国家,基于自身的目的、规划做出的决定。海湾地区国家可以独立决定,我们要与中国发展何种程度的关系,与印度、俄罗斯、欧洲、美国也是如此。 世界正在经济、政治、外交与技术等各领域,经历多极化的过程。世界经济的中心已经开始东移。经济实力带来政治影响力。海湾地区国家希望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与不同方面保持平衡的关系,而不是被域外力量“教训”该怎么做。我认为,这就是未来20年到50年内,海湾地区国家的态度,直到它们变得真正强大,足以独立把控自身的安全问题。 观察者网:前段时间,受俄乌冲突、国际通胀等问题影响,欧美领导人曾不断施压海湾地区国家,要求石油增产、压低油价。但沙特领导人拒绝了美国总统的提议。如何评价海湾地区国家的这一决定? 李思瑞:首先,“欧佩克+”国家不管是决定增产还是减产,都与外部国家没有关系。石油减产的决定纯粹出自技术理由,也就是原油市场的宏观走向。“欧佩克+”国家的分析师们仔细研究市场,预测全球未来经济增长与对石油需求的区间,然后基于这些分析决定减产。这是主权国家做出的决定,与别国没有关系。有些国家对我们的决定不满,他们有自己的理由,比如内部政治斗争。他们希望加油站的油价能降下来,毕竟中期选举临近,这样会帮助美国民主党,尤其是在中期选举中得分。 但无论如何,那些都已是过去了。当“欧佩克”国家与“欧佩克+”国家做决定时,其背后反映的是主权,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有必要,就会宣布减产。当然也要兼顾消费者的考虑,但不可能为了别人,白白损失自己的利益。 我们不可能违反已签署的合同。现在有些国家突然要求额外供应天然气。可如果你不跟我们签长期合同,你不能突然冒出来,要求我们转移与亚洲或非洲顾客签下的长期订单。不能因为你遇上了麻烦,就要破坏我们跟其他方面的合同。我们作为供应方,在意的是稳定市场。基于共赢的策略,我们倾向于签中长期合同,这样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 我认为一些欧洲国家犯下的重大错误,尤其是他们还在依赖天然气的情况下,试图在现货市场上买气,这意味着要承担市场波动的代价。比如俄罗斯要求买家只能签长期合同,这样才能稳固市场,双方联合投资基础设施,兴建油气管道、港口等等。但欧洲国家不愿意参与长期合同,结果是他们只能忍受极高的电价和天然气价格,以及挨冻。 观察者网:沙特外交部国务大臣朱拜尔本月初对路透社采访表示,习主席出访沙特的两大要点,一是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二是加强安全领域的合作。您如何评价中阿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前景? 李思瑞:在我看来,中方希望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间维持微妙的平衡。比如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我不认为地区当前的期待,是让中国直接介入这些复杂的关系。对双方都明智的做法,应该是讨论如何确保海上贸易线路的安全。尤其是从我们海湾国家地区到中国的石油运输航线。众所周知,马六甲海峡属于咽喉要地。万一该地区爆发冲突,将很可能出现针对中国能源运输航线的封锁与扰乱。 过去10年以来,中东各国领导人逐步认识到,要实现区域稳定,最重要的是引入除美欧以外的大国力量,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邀请他们来协助共建地区安全框架,尤其是涉及阿拉伯世界与伊朗、以色列的关系等问题。导致本地区动乱的一大焦点,就是巴以问题。许多阿拉伯人认为,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中东才能真正获得和平与稳定。 不幸的是,过去二三十年来,巴以问题的传统协调者、仲裁者,事实上起到了非常消极的作用,没能将双方真正带上谈判桌。不少人都同意,这个仲裁者明显偏袒以色列,并袒护以色列违反国际法。联合国安理会就巴以问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但没有一个得到执行。为什么?因为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在许多阿拉伯人看来,如果我们要想解决巴以问题,就不能仅仅依靠美国或者欧洲伙伴。我们需要中国和俄罗斯的帮助。 巴以冲突经年累月,美国的干预是双方迟迟无法达成停火共识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见面时,这是他们关心的一大议题。此外,当然是阿拉伯世界与伊朗之间的龃龉,尤其是双方对地区未来的愿景,存在认知错位。相当一部分阿拉伯人与伊朗人都同意,某些特定势力不希望中东局势稳定下来,不希望双方走向缓和。在这些势力眼中,阿拉伯世界与伊朗陷入持久冲突,而无法和平共存,才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但许多阿拉伯人相信,对中国、俄罗斯等其它国家来说,阿拉伯国家与伊朗的和平共存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阿拉伯国家正在拓展与中国的利益交集,因为中国在伊朗也有贸易与投资。我不想用“掌控”这个词,但中国能对伊朗决策层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有更多的方式,协助呼吁伊朗坐到谈判桌前,期盼双方能够结束冲突。除了美国与欧洲人以外,中国和俄罗斯也可以为构建地区安全框架,起到推动或者担保的作用。 全世界,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真诚地希望看见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为的中国。倒不是说一定要让中国卷入地区冲突,而是允许中国对相关问题以及冲突的解决,能够有发言权,不能总是被美国和欧洲垄断话筒。后者正处于实力相对衰弱的时期。在海湾地区,一些复杂问题主要由区域大国处理。但他们也希望国际力量作为担保与调停者,尤其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而中国正是安理会五常之一。我认为,这正是沙特外交部国务大臣朱拜尔提到安全领域合作的用意。 观察者网:您不久前曾刊文指出,海湾国家正试图打造平衡多样的战略关系,应避免成为大国竞争的“战场”或“游乐场”。能否进一步谈谈,海湾地区国家如何践行维持平衡的立场? 李思瑞:海湾地区国家,现在捍卫自身利益、独立掌握本国安全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对这些国家来说,它们的利益不能片面地从安全与能源两个角度来定义。关键是要把握好平衡。中国不会抱有“驱逐美欧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目标,那样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的外交哲学与原则。海湾地区国家,仍与欧美有许多利益交汇。 阿拉伯国家与领导人试图寻找一种平衡,它们不希望成为任何大国势力的棋子,也不希望本地区、本国成为大国竞争的战场甚至“游乐场”,尤其是当下,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与中国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在激化,分别是在东欧、太平洋两条战线。就我们来说,海湾国家已经公开表示中立,不会选边站队,不会插足这些对立与冲突。我们光是要扑灭本地区的冲突之火,就已经忙不过来了。所以埃及、沙特、阿联酋等地区国家,正越来越积极地试图调解地区冲突。 我们希望中东永远不再发生战火,只有实现稳定与和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专注于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中的许多人相信,在与中国的协同互补关系下,中国会对海湾国家的经济多元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也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是太阳能电池板、风能发电站的最大制造商。这些对于我们实现自身的发展、多元化的战略,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我们已经明确表明了中立的态度。事实上,未来,我认为不会有任何大国或者地区,能够左右这个立场。海湾地区国家和领导人的自信不断增长,越来越团结,他们对地区未来的规划越来越清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保持中立,不选边站队。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77217.html 赞 (0) 0 0 生成海报 讲好与阿拉伯的故事 上一篇 2022年12月10日 下午2:40 如何通过头巾来判断一位阿拉伯人的家乡? 下一篇 2022年12月11日 下午1:45 相关推荐 秦安:从捕获美军无人装备发展到“抗美援俄”,伊朗正在绝地反击 2022年10月23日 声称能将红海变成“坟场”的胡塞武装到底什么来头? 2023年12月29日 美国输了,但土耳其也没赢! 2023年5月30日 伊朗伊拉克:名字相近,但关系最差的邻国? 2022年9月20日 随笔 | 土耳其动手了…. 2022年11月23日 环球深壹度 | 战略收缩 进退失据——美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变化 2021年9月6日 美国缺席“沙漠达沃斯”,沙特又让拜登坐了“冷板凳” | 京酿馆 2022年10月29日 沙特与中国签下百亿美元大单,高合汽车成为最大赢家! 2023年6月15日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