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越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错位发展是关键
继长株潭都市圈后,《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日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复同意。
武汉都市圈正式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后,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武汉都市圈的获批,让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这一城市群中的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都市圈,未来又该如何竞争与合作?
武汉。图/视觉中国
最近不少对武汉都市圈的关注,集中在此次批复的都市圈,范围是否真的变小了。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在今年9月20日举办的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上,武汉都市圈的成员,依然由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市组成。其中,武汉、黄石、鄂州、黄冈(以下简称“武鄂黄黄”)四市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区,这意味着武汉都市圈的概念并未变小。
但同样在这次会议上,据《长江日报》报道,湖北省委作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的战略决策,“武鄂黄黄”四市更是在会上报告了各自在同城化方面的工作进展。这意味着,虽然武汉都市圈在概念上并未变小,但实质上发展重心变成了“武鄂黄黄”。
这与近期国家发改委的风向不无关联。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强调防止盲目扩大都市圈,并明确了“都市圈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
如果按照国家发改委“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定义,武汉都市圈九城的空间距离,远远超过“1小时通勤圈”。
厦门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丁长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目前武汉的经济总量,要想同时拉动九城发展,困难重重,所以一定要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就提到,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剩下的几个城市,则被定义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或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
值得注意的是,从地图看,武汉都市圈从九城共同发展变为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发展,更像由“同心圆”的模式,转变成沿江发展的模式。
类似更加集聚的风向其实在不少都市圈规划中早有体现。
今年8月发布的《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就明确显示,深圳、广州等4个省内都市圈的范围都有所缩小。
在武汉都市圈获批之前,中部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主要发展区域也只是三个城市——长沙、株洲、湘潭。
虽然武汉都市圈重点发展的区域是四市,但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九城融合趋势仍然在加强。
今年12月13日起,武汉都市圈内九城的公积金正式全面打通。这是《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后推出的首个同城化政策。
毫无疑问,“变小”是为更好发展。在获批之后,武汉都市圈又该如何进一步发展?
在丁长发看来,目前国内不少都市圈的拉动效应并不显著。
“上海的溢出效应较大,深圳、广州对周边也有一定的溢出效应,除此之外全国大大小小的都市圈,更多体现为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虹吸。武汉目前的虹吸效应还远远大于溢出效应。”丁长发分析。
相较而言,目前领跑全国的上海都市圈,其内部产业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比如背靠上海的苏州,不论是早期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近年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都十分关键。苏州所辖的县级市昆山,多年来雄踞中国百强县第一,更是被看作上海的工业园区。
在都市圈内部,中小城市的产业与核心城市形成错位发展,被不少经济学者视作避免被虹吸的必由之路。
“武汉作为大城市,不论土地价格还是房价,都高于周边城市。这些城市可以通过土地要素或利用产业基础,吸引一些武汉来的产业或做武汉相关产业上下游的配套项目,形成错位发展。”丁长发分析。
在武汉都市圈内部,这样的趋势已经显现。比如与武汉相距仅70公里的鄂州,目前正在全力建设鄂州花湖机场(简称“花湖机场”),力图将其建设为“亚洲第一货运机场”。
值得注意的是,花湖机场本身也是湖北省重点投资的项目。在花湖机场建设计划公布之初,就有不少声音疑惑,既然想建设国际货运枢纽,湖北省为什么不选址在省会武汉?
“从北美和欧洲来看,货运枢纽机场的选址既要避开客运繁忙区域,错开省会城市和人口密集城市;还要在交通上能与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方式良好对接。”中国物流协会常务理事徐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另外,鄂州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即以鄂州为圆心,1500公里半径、2小时航程可以辐射全国90%以上的经济和人口区域;1000公里半径辐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七大区域性城市群。
目前,花湖机场正快速发展,今年11月27日,花湖机场开通首个全货运航线,几天之后的12月5日,再开第二条全货运航线。
在丁长发看来,花湖机场就属于典型的鄂州与武汉的错位发展。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洋则认为,花湖机场开启货运功能,将加速武汉都市圈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除了花湖机场,鄂州、黄石和黄冈这三城,在吸引武汉产业方面,也在“暗自较劲”。
鄂州在主动融入武汉产业链上,正推动三安光电、瑞华光电、容百锂电等源自武汉的产业项目的建设。目前,上述项目产能正逐步释放。
黄石在努力对接、服务武汉的“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融通高科、诺德锂电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黄冈则在建设武汉产业的关联配套项目,比如TCL智能制造产业园、铭普光磁等与武汉光谷配套的补链项目,都在加快建设之中。
不论是“变小”还是错位发展,都是针对武汉都市圈内部的变革。但武汉都市圈获批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国家发改委关于武汉都市圈的复函中还特别提到,“武汉都市圈要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这就不得不提近年来升温的新概念——中国经济“第五极”,即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三角”)是中国面积最大、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群,涵盖湖北、湖南、江西3省31个城市。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总人口为1.3亿人左右,占全国约9.4%;GDP达到11.1万亿元,占全国约9.3%。其规模和经济体量,与粤港澳大湾区不相上下,高于被定义为“第四极”的成渝经济圈。
最近几年,地处“中三角”的湖北、湖南和江西,意识到要抱团发展,比如2021年9月,三省就共同宣布组建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不仅要打造2小时互达经济圈等,还签署了《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份文件。
国家层面对“中三角”的支持也不断增强,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但想要真正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提供坚实支撑,于武汉都市圈而言谈何容易。
“现在‘中三角’一体化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与长三角、珠三角这样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群相比,差距较大,各方面协同还远远不够。”丁长发表示。
另外,“中三角”要组团发展,经济体量最大的武汉都市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与长株潭都市圈的关系又该如何定位,同样备受关注。
在丁长发看来,“中三角”可适当借鉴珠三角城市群的经验,实行差异化产业发展路线。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上海是直辖市,不论政治地位还是经济体量,都独一无二,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毫无疑问地承担起龙头角色。但珠三角则是“双子星”争辉,广州和深圳同为一线城市,一个定位商贸中心,一个定位科创中心,差异化发展。珠三角其他城市则借助广州、深圳的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丁长发认为,武汉近年来在“光芯屏端网”产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长株潭则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他说,“未来在‘中三角’城市群内,要尽快提升产业协同程度,武汉都市圈更需努力,与长株潭等都市圈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更多合作。”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8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