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作者:酷玩实验室

 

本文转载自: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之前说《阿凡达2》会拯救电影市场的那些人,恐怕要被打脸了。
直到2022年12月24日,《阿凡达2》的中国内地票房才艰难迈过6亿元,速度远远低于预期。
此前预测的30亿元总票房,也被下调至10亿元,超过《独行月球》和《长津湖水门桥》更是已无可能。
 
看得出来卡梅隆很急,都自己下场拉票了。
 
在知乎上,卡梅隆用千字篇幅“亲自答”了关于影片的问题,评论区里却有高赞回复称:“别拍电影了,再拍真就晚节不保了。”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不仅在中国失利,更不好的消息是,《阿凡达2》在国外也扑街了。
《阿凡达2》目前北美本土票房仅为2.17亿美元,全球票房累计为6.8亿美元。按照美媒估算,这部影片的全球票房到20亿美元才能收支平衡。
受此拖累,迪士尼的股价近一周内跌了近4%,市值创两年来收盘新低,迪士尼公司也罕见地公开表示“这一结果令人失望”。
如果说在国内失利还能归咎于疫情的话,那么对于早早放开的欧美市场,显然就不能简单把锅推给病毒了。
目前《阿凡达2》在专业影评网站Metacritic的评分只有67分。一些北美主流媒体对《阿凡达2》的评价也不高。美国CNBC称,“尽管视觉特效受到评论家们的赞扬,但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对卡梅隆的剧本和长达3个小时的片长表示失望。”
而说到扑街更深层次的原因,拖沓的节奏和老套的情节还只是表象,内核还要追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政治正确。
众所周知,这些年在“白左”统治之下的好莱坞,政治正确早已成为弯道超车的利器。尤其是种族这一必杀技,连美人鱼都能给漂黑。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阿凡达2》也没忽视这点,在电影中安插了很多政治正确元素。
但用得多,不代表观众爱看。
 
有些政治正确虽然表面上被西方接受,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真正乐意看到的。
 
比如在《阿凡达2》中,假如我们去掉特效和外星背景,会发现其讲的是印第安人带领部落打败西方入侵者的故事。
 
按理说这个题材应该在美国很有市场。作为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在全美只有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但暴力犯罪率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以上,有1/4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buff叠得比黑人还多,完全足以激起白人的“圣母心”。
但事实是,白人并不想这段历史被过分关注。
这背后隐藏着一段美国最不想被外界知道的历史。按照我们过去接触到的资料,印第安人曾被欧美殖民者奴役和屠杀过,感觉和黑人的遭遇差不多。但实际上,这只是西方希望我们知道的“历史”,印第安人实际的遭遇要比黑人悲惨得多。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记得前两年读过一本西班牙传教士写的回忆录,名叫《西印度毁灭述略》,其中以大量的亲身见闻揭露了欧洲殖民者令人发指的血腥杀戮。
这本回忆录在欧美被列为禁书,我简单选取几个片段,大家感受下。
白人对印第安人动辄拳打脚踢,棍棒交加,连村中的头领、老人也不放过。
 
一个探险队长身为基督徒却把当地最有权威的国王的妻子强奸了……
 
他们闯进村庄,见到老少、孕妇便挑破他们的肚皮,然后剁成碎块,宛如宰割畜栏中的羔羊。还打赌看谁能一刀把人从中间劈开,谁能一下子砍掉人头或开膛破肚。
他们还从母亲怀中把吃奶的婴儿夺走,提起孩子的双脚往石头上摔。还有一些人从背后将孩子推下水,一面狞笑。
 
有人还用利剑把母亲连同怀中的婴儿一起刺穿,用力之猛,如果他们前面还有别人,也会一起被刺伤。暴徒们还做了一些长架,把印第安人每13个一排,吊在一个架上,双脚稍离地面,在脚下放上柴草,点上火,以上帝和其十二使徒的名义把他们活活烤死。
是不是越看越眼熟?没错,这不就跟日本侵华犯下的罪行如出一辙吗?
大家过去认为白人对印第安人只是奴役、压榨和屠杀,实际上他们是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是彻头彻尾的种族虐杀。
而如果对这段历史大肆宣扬和传播,对美国白人的形象简直是致命的打击,相当于彻底颠覆了他们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伪善形象。
换句话说,《阿凡达2》就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看看现在日本人极力不想承认侵华历史的样子,就能知道美国人为何不待见《阿凡达2》了。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为了掩盖和粉饰掉这段历史,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我们从小看大的西部片,印第安人通常都被刻画成大反派,野蛮嗜血,喜欢割下敌人的头皮,是应该被白人征服和驯化的落后民族。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曾公开提到过:“我认为每十个印第安人,有九个是坏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潜移默化的洗脑,当白人们看到《阿凡达2》中的“西方入侵者”暗讽的竟是自己,印第安人则是保家卫国的正派角色时,瞬间就感到被冒犯。
 
你把我当成反派,我就用脚投票,不看你的电影。
 
你揭发我的老短,我就要你的老命,夺走你的票房。
那这时有人要问,为什么第一部上映时观众反应没这么大呢?
其实当年上映时,白人就曾抵制过阿凡达,还把它称为是反美电影。但碍于当时《阿凡达》的影响力过大,这种声音也就被压了下去。如今时过境迁,3D带来的新奇感早已过去,人们对这部系列片的关注点又重新回到内容上面,也便没有理由不对《阿凡达2》杀鸡儆猴。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其实说到踩印第安这条红线,《阿凡达2》并不是第一个。
 
早在2007年,一部名为《魂归伤膝谷》就将镜头对准印第安人,讲的是白人对其的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片子本身质量相当优质,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但最终结局和《阿凡达2》一样,惨淡收场。
 
对比之下,会发现那些票房高的好莱坞电影,都是昂撒站在正义一方的。
 
比如最近同样被吐槽“剧情老掉牙”的《壮志凌云2》,就靠着宣传美式正义,票房大卖,稳拿今年第一。
 
哪怕这部片子本质上是美军公然入侵他国,但只要电影中随便赋予一个借口,把美国人打扮成救世主,观众就吃这套,愿意走进电影院捧场。
 
前些年大火的《绿皮书》,虽然表面上讲的是黑人故事,实际上也是把白人司机的角色塑造成一个更为善良、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形象,以此来拍白人的马屁。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能看得出,白人的确可以接受电影中有少数族裔,甚至成为主角,但绝不能容忍自己站在反派的位置,更不能接受被扒某些颠覆他们“伟光正”形象的黑历史。
 
他们喜欢政治正确,但仅限于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正确”。
当然,《阿凡达2》的失利不止因为踩错了一个政治正确,另一个让《阿凡达2》扑街的政治正确,叫做环保。
 
前些年,环保可以说是美国文娱领域的“白月光”,很多获奖电影都和它有关。比如去年的奥斯卡获奖真人短片《困兽》,还有让小李子圆梦小金人的《荒野猎人》等等。
 
甚至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提名宴都改成是纯素的了,就是为了展示他们在环保上所下的心血。
卡梅隆原本也想在《阿凡达2》使用这招。比如电影中捕鲲那一段,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在暗示人类大肆捕猎鲸鱼的行为。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放在前些年,这样拍兴许还有一定市场。
 
但到了今年,随着欧洲能源危机爆发,西方纷纷在环保开倒车,这个话题俨然成为一个自己打自己脸的“罪证”,不仅主流舆论不支持,观众自己也看得索然无味。
 
更何况,随着这些年媒体的曝光,西方人发现原来全球滥杀海洋动物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他们自己。
 
据《时代》曝光,虽然日本和冰岛等国因捕鲸而臭名远扬,但挪威每年捕杀的鲸鱼数量超过了这些国家捕鲸量的总和,成为全球头号“鲸鱼杀手”。
 
去年9月份,丹麦近1500只海豚遭捕杀,将海水染成血红色的残忍场面被上传到网上,更是让全世界惊呼“又一个海豚湾”。
这时候再宣扬海洋保护,显然就属于自讨没趣了。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一些公司这些年打着环保旗号做的商业行为,也给环保本身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苹果以环保的名义,取消为新款iPhone配备充电配件和耳机,理由是这样可以减少碳排放量。
但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做非但没有环保,反而增加了市场对于充电器和耳机的需求量,而独立包装的充电器在包装以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甚至要比随机附带充电器更多。
 
美国人当时就开始带头抗议,要求苹果换回充电配件和耳机,后来欧洲跟着闹,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更早之前,星巴克、麦当劳将塑料吸管改用纸吸管,也是美国人率先抗议,要求全部换回塑料吸管。
 
不过这回他们给出的理由倒不是环保,而是纸吸管的“口感”不好。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后来星巴克和麦当劳不得不公布了前一年的用户问卷调查,显示当时大部分人的态度是支持环保行动的,只是感受到“环保”带来的不便,才改变了主意。
 
这种“骑墙式”环保一度让西方很尴尬,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可惜的是,“不紧跟时事”的卡梅隆显然没有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还在用老一套的方式来拍电影,结果一通马屁拍在蹄子上,自讨没趣。
说完了《阿凡达2》用错的政治正确,再来聊聊这部片子该用却没用的政治正确。
 
啥叫该用却没用呢?其实就是这些年在西方比较吃香的元素,比如同性题材、IGBT或者极端女权,像《月光男孩》、《水形物语》、《波西米亚狂想曲》、《卡罗尔》、《伯德小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些获奖作品,无一不是踩中了这些“风口”。
 
结果这些热门的政治正确,《阿凡达2》一个都没拍出来。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相反,男主的人设还是个具有绝对话语权的阳刚父亲,甚至规定孩子们跟他交流只能说yes sir,而母亲容易情绪激动但讲话却经常被人忽略。
 
其他的女性角色也很难称得上有主角光环,永远忙着给男性角色救火,哪怕安排了一个似乎很拽的女性总指挥官,但也只是打了三分钟的酱油就消失无踪了。
 
这让《阿凡达2》在美国电影界显得相当“不合群”,虽然没人去逼迫制作方非要融入这些元素,但历数这些年的入围作品,哪一个不是削尖脑袋也要硬往这方面蹭一下的。
所谓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给你机会你不用,那就别怪欧美观众把你当成“异类”来处理了。
不过也许大家还记得,早在第一部时,《阿凡达》还并不是一个“钢铁直男”,当时对于潘多拉的设定还是一个充满母性色彩的星球,但到了第二部,这种行事逻辑戛然而止,完全改为了男性视角。
而了解卡梅隆的都知道,他本人并不能算是个男权主义者,纵观过去拍过的作品,不乏一些大女主作品。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卡梅隆的前妻吉尔·赫德就曾对此向外界解释过,说卡梅隆“一直觉得在电影中女性作为主角比男性有趣”。
唯独在《阿凡达2》中,这种偏爱没有被体现出来。
关于这种反差我的理解是,卡梅隆本人对于女性的支持是一以贯之的,早在好莱坞没有兴起这种风气时就在坚持,但随着这些年大家突然开始一窝蜂地效仿,甚至类似的题材一度成为政治正确时,反而令他有些产生抵触情绪,不再愿意去凑热闹。
这点从他抨击《神奇女侠》时就能发现端倪。早在2017年《神奇女侠》热映时,卡梅隆就公然和大众唱反调,说神奇女侠是一个被物化的偶像,是银幕上刻画女性形象的一种倒退,为此惹得被一众业内人士群起攻之。
但谁也没想到时隔多年,他就真的在《阿凡达2》来了一次“全男行”,你说他故意和权威作对也好,说他装逼也罢,反正对得起“片场暴君”的暴脾气,而结果也求仁得仁,把自己的电影也误伤了。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如今的《阿凡达2》就像一个满身脓包的流浪汉,看似所有人都要对他伸出援手,其实人人都在无声地抵制和漠视他,希望他能够赶快消失在视野里。
而放到更大的视角来看,《阿凡达2》的出现其实也又一次扒掉了美国电影的底裤。
过去美国总嘲讽我们爱拍主旋律电影,但一部电影想要在美国火,本质上也需要迎合当地的主流价值观。一旦和这个相悖,甭管多大的制作,多有名的导演,该扑街还是得扑街。 
过去我们总赞扬美国电影充满批判和反思,颂扬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实际上这些电影本身也有一套潜规则,只是一种更高级的“样板戏”而已。
过去我们认为美国电影优秀,对好莱坞的文艺工业充满好感,但如今时代变了,世界人民的审美水平、精神追求、眼界见识都在提升,不再抱着滤镜去欣赏所谓的美国大片了。
 
为什么说《阿凡达2》是美国隐晦版的《南京大屠杀》?
几十年前看《肖申克的救赎》会心生钦佩,今天看《绿皮书》却觉得有点反胃。
 
几十年前看《拯救大兵瑞恩》会觉得热血沸腾,今天看《拆弹部队》会觉得啼笑皆非。
 
十几年前看《阿凡达》会觉得心潮澎湃,今天看《阿凡达2》会觉得枯燥无味、味如鸡肋……
当好莱坞自己也无法理直气壮的输出那些“伟大”的故事时,当美国大片还在用华丽的画面来掩盖剧情的空洞时,当美式电影只能变成供白人来凸显道德优越感的工具和玩物时,所谓的美国大片就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光环,沦为政治正确的附属品。
所谓成也政治正确,败也政治正确。
在这个背景下看,《阿凡达2》的溃败在情理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这次是卡梅隆想突破政治正确的天花板撞了一鼻子灰,未来换个导演想要做类似的尝试,结局未尝不是一样。
 
最终的天花板,还是美国善良外衣掩盖下那副精致利己的虚伪嘴脸。
 

参考资料:
《阿凡达2票房失利 电影行业却重燃希望》中国经营报 
《北美圣诞档今年有点冷,阿凡达2等票房表现不如预期》环球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84617.html

Like (2)
Previous 2022年12月28日 下午2:05
Next 2022年12月28日 下午2: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