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智本社(ID:zhibenshe0-1)
文 | 清和社长 硬核长文
在经历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北欧化”生活后,第一批“阳康”在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中似乎不知如何重启工作,感觉忘记了“阳”之前的世界。这个世界早已是一个分工精细、复杂协作的自发秩序,靠一个或一些人无法完全恢复。这也侧面反映了疫后经济恢复的艰难性。
12月15日-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分析了今年经济形势,同时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明年是疫情管控开放后经济恢复重要之年,市场高度关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调。
本文解读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本文逻辑
一、安全感
二、保民企
三、别折腾
【正文6000字,阅读时间15‘,感谢分享】
01
安全感
对于今年的经济形势,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大疫三年,尤其是2022年,新冠疫情给宏观经济、企业与家庭带来严重的“疤痕效应”。今年三月开始,内部受高传染性新冠病毒变异株和高级别防控政策的冲击,宏观经济预期全面下降,投资和消费低迷,生产、供应和企业日常经营频频受阻受限,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三大资产负债表恶化。国际上,美联储激进紧缩货币引发美元流动性枯竭,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石油危机,二者对经济构成“双核冲击”,金融市场震荡,人民币汇率大波动。进入四季度,社会零售和进口同比增速均转负,投资全面下滑,房地产市场再度崩溃,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回落。
12月,防疫政策全面转向开放,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短期内冲击供需两端。预计,疫情政策转向后一个季度内,社会经济将经历一个震荡期和适应期,投资和消费恢复可能慢于预期。会议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疫后经济复苏。
明年上半年,欧美经济大概率持续衰退,全球迎来贸易寒冬,中国出口继续承压;同时,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推至5%左右并将这一限制性的利率水平维持一定时间,新兴市场将面临最艰难时刻。如何应对挑战?
会议对明年经济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具体包括“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今年二季度和四季度经济遭遇严重的疫情冲击,全年经济增速预计略低于3%。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定在5%左右,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对此进行评估,但需到明年“两会”才会揭晓。
落实到经济政策上,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换言之,明年宏观政策力度会更大,具体如何发力?往哪个方向发力?
财政政策要求加力提效,提出“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加力,就是明年财政继续扩张,赤字率将提高至3%左右,地方专项债扩至4万亿。今年,政策性银行发力,提供8000亿基础设施信贷、6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2000亿保交楼专项借款。明年还将继续扩张政策性银行的“准财政”作用。提效,一直强调财政投资的效益提升,明年或许将更多资金安排在新基建、高质量制造业和技术产业投资上。
货币政策要求精准有力,要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今年,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三次降低市场报价利率。不过,11月和12月降息落空。央行强调不大水漫灌,更追求精准调控。预计,明年货币政策依然维持扩张态势,还可能继续降息,重点在结构性货币工具和宽信贷政策上,包括专项再贷款、结构性降息、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
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发力的方向是哪里?
除了继续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民生保障、保交楼和稳楼市之外,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一项重点任务是加大高端制造业和技术产业的投资。这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政策转向。
在全球政治安全焦虑陡增、俄乌战争的大背景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旋律渐行渐远,而发展和安全愈加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共识。与过去三十年相比,各国政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切安全问题,更加追求安全前提下的发展。
我在《以发展与安全的逻辑重估产业价值》一文中指出,安全议题,正在纳入各主要国的政治及对外政策的考量中,也正在改变财政、产业政策以及技术产业的估值。
今年“二十大”正式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发展又要安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路线。在“二十大”报告全文中,“安全”的词频91次,“发展”的词频239次。虽然安全的词频低于发展,但高于上次十九大的55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广泛的安全需求,“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安全指标在中国决策逻辑中的地位将持续增强。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注意,科技政策的要求是“自立自强”,而产业政策的要求是“发展和安全并举”,这两项一体化的要求将决定着产业资金的投放领域。
明年,政府将使用结构性货币工具和专项财政资金,大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谋求产业发展与安全并举、技术自立自强。重点涉及国家安全、技术封锁的产业和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比如芯片。美国实施更加严厉的技术封锁,欧洲推动芯片产业本土化,芯片正在成为地缘政治冲突的焦点,中国也将继续加大芯片产业投资。
会议还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预计,政府主导、专项财政和结构性货币,将成为重大技术产业投资的标配。
总结起来,明年,宏观复苏压力大,政府将增加政策调控力度,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专项财政和产业政策精准发力于新基建、高端制造业和技术产业。不论是创投还是二级市场,都需要以发展与安全并举的新思维对产业和技术重新估值。
02
保民企
通常,宏观经济复苏压力大时,微观环境改善的可能性增加。明年,政府释放更多政策底部信号,提振市场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扩大房地产、互联网和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会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面对外需持续萎缩的挑战,扩大内需战略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政府将出台更多消费刺激、需求提振的政策。
近期,还出台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该文件是扩大内需的顶层设计,把投资视为关键作用,消费视为基础作用。但是,与出口和投资不同,内需依赖于经济系统自身的活力。简单来说,内需旺盛取决于“藏富于民”。如果一个经济体持续增长,但是普通家庭积累的经济成果偏低,那么内需定然走向疲弱,经济也无法持续增长。
今天中国的经济便面临这种挑战。内需,无需扩大,家庭有钱有保障自然会消费。如果要扩大内需,也不要刺激,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财政方向从投资转向家庭保障,将大规模的国资直接充实社会保障,直接增加普通家庭的收入;二是释放市场活力,大力鼓励自由市场和民营企业发展。
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互联网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备受外界关注。近两年来,市场外部环境恶化,政策稳定性降低,民营企业遭遇新冠疫情及防控政策的冲击,房地产企业因流动性限制而引发债务风险,互联网平台面临持续的反垄断调查和监管压力。
四季度宏观经济恶化,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再度崩溃,金融“十六条”政策出台施救房企,信贷、债券、股权“三箭齐发”,房地产市场现政策底。11月底,防疫“新十条”颁布,防疫政策全面走向开放。在宏观经济陷入低迷之际,防疫和房地产政策均出现政策底。
明年,宏观经济复苏面临压力,而微观环境将有所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空间可能会大一些。会议明确强调“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重申“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这为微观环境的改善奠定基调。实际上,中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56789”的重要作用,提振民营经济有助于明年稳增长、稳就业和保民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疫三年,民营企业遭遇的冲击比央企国企更严重。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049.7亿元,同比增长0.5%;而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636.9亿元,下降7.9%。中小私人企业的利润比规模以上企业下滑更大,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可能有所下降。实际上,保经济、保就业和保民生,就是要保市场主体,直接来说就是保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收入的广大民营企业。
怎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最基本的是让民营企业有安全感。监管要依法监管,提供稳定的政策、方向和目标,让企业家安安心心地经营。最需要避免的是见风使舵,高压带电,喊打喊杀。
关于房地产。会议要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近期,高层喊话,“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中央财办称,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它占GDP的比重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土地财政占地方综合财政近一半,房产占城镇家庭资产的六成,房贷占银行全部贷款的39%。
这些都是常识。房地产到底要怎么发展?房地产市场应该让更加自由发展,房价涨、房价跌保持弹性,避免对房企债务和市场价格的过度干预。政府的房地产目标应该是给多少家庭建设多少套保障房。
今年11月房地产出现政策底,明年房地产政策还将继续改善,支持房企融资和保交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将房地产归入“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部分,依然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这意味着房地产政策的目的偏向于保交楼、保民生以及防止房地产风险外溢到银行系统。
关于互联网平台。会议提出“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中国互联网是创新创业和使用外资最紧密的领域,互联网的景气程度反映了创业者信心、企业家信心和外资投资信心。会议展现了对互联网平台适度松绑的态度,以促进市场信心恢复和经济复苏。一方面“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互联网平台希望避免运动式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希望互联网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三大各领域发挥作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借此争取更大政策空间和发展空间。
自由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制度。房地产、互联网以及广泛的基于自由竞争的行业,创造大量的税收、就业、技术以及构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房地产遭遇泡沫风险,互联网存在数据监管难题。如何有效地化解房地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以及保护个人数据安全的同时不伤害市场发展、不打击企业家信心,是当下决策者面临的考验。在关切安全问题上不能影响了发展,因为发展是安全的前提。
03
别折腾
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经济目标全、要求高、政策兼顾左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统筹当前和长远。这是新时期对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考验着各个行政系统的具体施策能力和化解冲突的能力。
不过,经济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最好的政策是让打工人、企业家、投资人都能安安心心工作,学生能够安安心心上学。在宏观微观遭遇三年疫情大冲击的当下,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真正恢复市场信心、有效地促进疫后经济复苏。什么是主要矛盾?别折腾。
疫后经济复苏,以休养生息为主,经济政策转向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避免过度刺激、盲目加杠杆;提高普通家庭收入、保障低收入群体,避免增加家庭负债、扩大贫富差距;改善企业家营商环境、提升私人企业的自由度,避免政策一刀切与摇摆而抑制企业投资、增加交易费用。
更何况,大疫三年给企业与家庭的资产负债表留下了“疤痕”,不少企业和家庭的资产、收入减少,成本、债务增加,还有大量门店关闭、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资产负债表的缓慢修复决定了疫后经济复苏道阻且长。在经历一场元气大伤的危机后,即便企业和家庭的收入缓慢恢复,但资产负债表依然可能继续衰退。原因在于,危机可能增强社会的避险意识,企业和家庭倾向于降低杠杆率,将部分新的收入用于偿还债务或增加储蓄,而非扩张消费和投资。
所以,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休养生息”。具体来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需要将更多的财政资源从基建投资转向民生投资、社会保障和家庭支持,促进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修复。今年基建投资规模非常大,地方专项债发行超过四万亿,其中64%投向市政和园区、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和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然而,基建投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如果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放到普通家庭,可以提升普通家庭的收入、提振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功能型财政转向保障型财政,减少基建投资,加大民生投入,可以实现真正的“加力提效”。
政府有没有钱?政府财政压力很大,但是央企利润历史空前好。目前,大部分央企都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上缴利润。这时,央企理应承担起兜底社会民生的重任。同时,地方国资净资产高达32.3万亿,可以充实社会保障。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需要更多地利用商业银行、利率市场、金融市场去配置货币资源,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精准有力”。中央银行在把控好货币总闸门的同时,应当降低结构性工具对货币市场的扭曲。这个趋势需要得到改变。近些年,中国货币问题不在总量上而在分配上;分配效率越低,越依赖于结构性工具,然后陷入恶性循环。今年11月中旬的债市风波和理财破净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私人企业、家庭部门的融资成本及存量借贷利息。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利率,利率水平太高,银行获利丰厚。应该直接降低存量贷款的利息,降低普通家庭的房贷负担,直接增加家庭收入和消费购买力。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需要将更多的产业资源投向基础教育和基础科学,降低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持续促进人力资本提升,支持大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及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想要“发展和安全并举”、“自立自强”,需要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投资。把基础教育抓好,把人才培养好,把市场做大、企业做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才是真正的强大与安全。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需要大规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公共养老、医疗、教育与住房,降低私人企业社保和公积金成本,大幅度降低普通家庭养老和生育成本,才能真正“兜牢民生底线”。新冠疫情促使中国加速走向老龄化、低生育社会,大大降低了结婚率和生育率。未来养老负担要比我们想象得更重,现在政府就需要把更多公共财政转移到普通家庭的公共福利上。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转向开放,很多经济学家呼吁全力拼经济。拼经济,到底是什么?拼经济的呼声,就是回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彻底摆脱疫情防控的主旋律。经济学家希望从上到下摆脱一切干扰与纷争,将社会上的所有资源投入到实打实的经济活动中。但是,这并不容易。问题出在哪里?
自信与安全感。上面需要足够的自信,只有有自信才有安全感。上面有安全感,民间才有安全感,民营企业才能踏实地经营。外部来说,国际政治的普遍焦虑增加了不安全感。但内部来说,其实,经过这场疫情,上面反而应该更加自信、更有安全感。
随着第一波疫情火急火燎地过去,新冠病毒将长期伴随着我们。新冠病毒带来的焦虑将随着时间推移而褪去,但国际政治的焦虑将长期困扰着许多国家。而这种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导致内部市场的空间不足,民间难复90年代以来的宽松与激情,这是长期悲观的主因。因此,新冠疫情过后,真正难以摆脱的是另外一种压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84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