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

作者: 晨枫

本文转载自:晨枫老苑(ID:ChenFengLaoYuan)

新冠疫情已出人意料的方式席卷中国,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退出中国。现在还不能说新冠疫情就彻底结束了,但至少过峰了,最危险的时刻过去了。这三年真是充满了戏剧性。
在去年Q4的时候,防疫抗疫有点弄不下去了。疫情像野火一样此伏彼起,新疆连封三个月也不能扑灭疫火,清零的老办法越来越不好用了,对经济和社会的代价也越来越不可接受。没办法,对于这个谁都没有领教过的病毒,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每个国家的路径都不一样,一路上淹死的也不一样,但河是一定要过的,发大水了,不能永远在河里,否则淹死是早晚的事。但年底前的上街可能是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必须跑步上岸了。
必须说,突然放开是不得已的,也是缺乏准备的,在民间更是激起巨大的争议。面对爆发性的传染,一开始叫好的人也闭嘴了。但是,紧接着的“爆发性熄火”使人喜出望外。本来预计春节可能带来更大、希望是最后的一波,结果春运过去了,基本上无波无澜。现在网上的说法是“一个月轻松过峰”,一个月前的愤怒和质疑也突然消失了。

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

中国这一把如果说是赌也是赌赢了。

新冠疫情是现代中国史上很特别的一章。疫情的影响面太大了,中国历史上估计无出其右。历史上有瘟疫,但人口流动和通信不发达,大多区域化了,至少影响没有现在这样全国化(实际上是全球化)。这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疫情初期中国受到的天大压力,随后的强力反弹,在后面的反复拉锯,直到最后的开闸放水,每一步都走的惊心动魄。
另一方面,美欧走的更加惊心动魄。美欧自诩的制度优势、医卫优势、人口素质优势在无情无义的病毒面前都土崩瓦解。高死亡率,高后遗症率,金融大放水,疫情的后果还在不断浮现,当前的通胀和美欧经济困局在很大程度上与大放水有关,美欧要从这坑里爬出来,可是需要一些时间。

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

美国靠大放水和从全世界收割,疫情以来还有4.3%的累计增长,加拿大搭美国的顺风船,也有3.0%。G7里其他国家就收割不动了。德国不肯放水,只有0.3%,英国索性是负增长,-0.4%,是G7里唯一的一个。中国则是2.2%(2020)、8.1%(2021)、3.0%(2022),累计13.8%。这要不一骑绝尘,尘都不好意思了。现在都在估计中国在2023年的GDP增长为5-6%的区间。个人猜测在2022年低增长的基础上,有可能达到6-7%区间,没有根据,感觉而已。

接下来,中国经济将从2022年的低谷强势反弹。这一波没有美欧强势进口的拉动,但国内需求的拉动将非常强劲,春节消费就是预兆。确实有很多小生意关门了,但这是烧不尽的野火,春风吹拂下,又会再生。这些小生意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

中国疫情这就算过峰了?

这也是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转折点,同时外循环部份也将加强一带一路的份额。美欧经济则大概率受到中国经济恢复而拉动通胀的压力,使得各国央行进退维谷。这就是弹药打光的坏处,因为情势不会最坏,只有更坏,没有弹药就真的只能裸奔了。

在疫情刚爆发的时候,中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封禁、清零是唯一可以确保控制疫情的手段。中国不计代价、雷厉风行地实行了,充分体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在解禁的时候,不完全是顺水推舟,更不是举手投降,是看到国外躺平一两年后的实际情况和病毒毒性的现实状态,做出的“有依据的赌注”。

赌注都是冒险的。但在只有不完整信息的情况下,一定的冒险是不可避免的。等信息完整了再做决策,只有在时间上等得起才可行,否则是更大的冒险。

肯定还会有人质疑的,在2020年初新冠刚爆发时是否隐瞒这个那个,在2022年4月为什么不直接放开,最后放开的时候是否死亡数字低报,核酸利益集团问题,等等。但凡事要看基本面。在新冠疫情上,中国在世界上主要人口大国中,是应对最成功的,按人口比例的死亡人数最低,现在看来,“长新冠”的比例也最低。看不到这个基本面,就是舍本逐末了。当然,“长新冠”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最后确认。

教训肯定是惨重的,国家到地方的防疫抗疫机制需要极大完善,个人强烈希望出台《防疫抗疫法》,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避免未来公卫紧急状态时的推诿无为或者层层加码。医卫体系更是需要极大提升,与美欧相比,中国的人均医卫条件还是差距很大。每一个因为新冠而去世的人都是惨重损失,这是对人类的提醒:在人与自然的竞争中,人是渺小的。但人也是可以自救的。

但基本面就是:中国就是在新冠疫情中人类自救的优等生,没有之一。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86632.html

Like (0)
Previous 2023年2月2日 上午11:47
Next 2023年2月2日 上午11: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