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拼经济,这大概是全国的主流。
各地都给自己定了目标,增速要达到5%-6%左右,开工第一天,不少城市都下了军令状,广州要拼3万亿,珠海、佛山等城市也给自己定了6%的目标。
而山东的东明县甚至喊出了:“谁跟企业过不去,县委、县政府就和谁过不去”。
话说得非常直白,争议不少,但可见是真着急了。
各地声量的大小,从去年的成绩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最近,全国各地的GDP数据相继公布。
广东依然是全国经济最强省份,全省的GDP逼近13万亿,这也是广东GDP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第二名江苏也到突破了12万亿大关,最近三年,一年1万亿的增量,确实是“苏大强”,而两省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20.8%。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上海和北京依然是城市顶流,GDP均超过4万亿,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增加到了7个。
但是,还有一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经济的南北差异,越来越大了。
按省份来看,北方省份只有山东和河南进入了前十,如果从1978年开始计算的话,44年的时间里面,从5:5的南北比例开局到现在则是8:2了,最先跌出前十的是黑龙江,河北和辽宁在榜30多年后,最终也跌出榜单,山东和江苏的差距,也从10年多前的2000多亿拉大到如今的3.5万亿。
按城市来看比例则更加悬殊,1978年,前10名中有6个北方城市,2020年开始,就只剩下北京一个独苗,南北比例达到9:1,天津、青岛、沈阳、大连等传统北方经济强市,早已经跌出前十了。
放眼前20名,昔日经济重镇——大庆、鞍山、哈尔滨、长春、唐山、烟台、石家庄等城市,全国排名也在逐渐下滑。
2022年,北方省份GDP总量占全国的35.3%,与南方省份的差距,已经接近30个百分点,具体到金额,就超过35万亿。
历史上多次出现经济重心的南北转换。
早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就在南方,1949年后,北强南弱的格局开始形成,三线建设时期,北方受益也比南方要多很多。
但是改革开放后,南北的差异显现,明显分化则是在2014年。
在2014年以前,大家更愿意说的是东西差异。
2014年是新常态第一年,全国的GDP普遍回落,但同时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在经济总量上,南北差异就开始扩大了,南方的重庆GDP增长10.9%,而北方的山西只有4.9%,当时增速低于7%的省份,只有东北三省和河北、山西。
从2015年开始,各省的增速目标也开始下调,但差距逐渐扩大,这七八年下来,南北差距日益显著。
那南方为啥势头这么猛呢?
从大趋势来说,改革开放之前乃至2008年之前,北方获得的投资是高于南方的,计划经济时代,北方获得了不少的红利。比如东北,共和国长子,重工业基地,而北方省份丰富的资源,也给北方的重化工业带来优势,奠定了北方的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后,南方的发展比较快,依托交通尤其是沿海和内河航运,发展起了外向型经济。当然,也有不少制度红利,比如经济特区,使得南方追赶,并有点势均力敌。
加入世贸之后,南方的制造业兴盛,成了世界工厂的核心驱动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南方各省的影响也不大,当年推出了 “4万亿”,南方获得了比北方更多的投资。
但钱能解决的事真不是大事,像东北振兴计划,使劲推,钱也给了不少,结果还是乏善可陈,说一千道一万,软实力才是真实力,南北方最大的差异——营商环境。
有人总结了南北行政上的差异,北方是家长型,主打管理;南方是保姆型,主打服务。
在北方,“官本位”这件事儿表现得不能更明显了,被“吃拿卡要”这样的事情,对于北方人来讲,甚至是已经习惯了,就看各地打掉的老虎和苍蝇,就能知道了,在北方当官是真的舒服,所以很多从北上广回老家的人发现更难,处处都要靠关系,完全不适应。
就连北京,也是在近期才通过了北京市的政务服务人员能力规范,“这事儿不归我管”这样的禁用语,从今年开始,才能完全听不到。
但是,南方已经偏向了企业本位,像解封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政府组织出国抢订单,服务进度条都走的快得多,慢的起码已经实现了“企业一网通办”,而快的已经实现了区域一网通办了。
企业投资,无非看中效率和收益,自然选更高效的一边。
那北方差在哪里?
昔日的优势,要么保不住,要么变劣势。
北方省份,以前一直手里也有拿得出手的产业,比如东北的重工业,河北的钢铁,内蒙古、山西的煤炭,“铁工基”带来巨量需求,但是在那之后是啥?资源枯竭和产能过剩。
比如煤炭,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1953年完成技术设计,服务年限60年,而到了2005年的时候,海州露天矿就因为资源枯竭关闭了,随着2006年国家对小煤矿的关停,不仅产业没了,它们也变成了需要花钱治理的矿坑。
类似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68个,60%分布在北方,而北方的80%分布在东三省和内蒙古。
再比如钢铁,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市场萎缩、价格暴跌,2009年,国家对钢铁产业进行了调整,首要就是淘汰落后产能,而当时,世界钢铁格局,“中国第一,河北第二”,钢铁是河北的命脉,而河北也首当其冲。
资源和产业优势虽然成为了劣势,但是,各省也没办法,河北的钢铁产能在2013年还有2.8亿吨,阜新的海州矿,直到2014年才全面关闭。
产业惯性至今仍在,2022年山西和内蒙古的GDP大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煤炭价格不断走高带来的红利,但是对于大部分资源型和重工城市来讲,一旦失去工业部门带来的需求,服务业也将失去支撑,经济的恶化程度也将越来越严重。
而另一方面,北方的人口,也在逐渐流失。
2021年全国常住人口流失地图,北方省份流失了193.89万人,而南方只有云南和湖南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失,而主要人口聚集区则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经济带,人们用脚投票。
最近这几年,是高科技产业的比拼,南北差异就更加悬殊了。
比较的指标,既显示硬实力,也表示现有资源,而从各个指标上来看,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南北差异还会更大吗?
2023年,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普查,对北方省份来讲,这是有黑历史的。
因为2018年的经济普查,南方16个省份,14个省上调,2个下调,而北方15个省里面,12个省下调,仅3省上调,调整幅度之大,令人震惊,天津下调了29%,吉林下调25.3%,黑龙江下调了21.5%,山东下调12.8%。
总量上,山东调减9821.1亿,而天津调减幅度达到5500亿,而“经济四普”的前几年,辽宁、天津滨海新区、内蒙古,也曾在GDP中挤水分。
还能挤出水分来吗?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8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