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恺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对于大多数身处和平年代的国人而言,战争似乎总是那么遥远。以至于一些基于影视剧乃至电子游戏了解战争的青少年,常常会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穿越至乱世,以便于能够凭借自己九年义务制教育所积累的“充沛”知识、《三国演义》中所学习的计谋韬略,加上迷之自信的爆棚运气,成就一番宏图霸业。
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在纷乱的战争背景之下,大多数普通人所要考虑的,往往不是如何崛起为“草头王”,而是该如何活下去?这一点,从1992年至1996年的萨拉热窝围城战中便可见一斑。
萨拉热窝被包围的1425天影像资料。来源/youtube
1991年,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矛盾、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曾经辉煌一时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陷入逐渐分崩离析。1992年4月,随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以下简称“波黑”)宣布独立,该国首府萨拉热窝成为了各方势力角逐的修罗场。
萨拉热窝复杂的势力关系。来源/维基百科
142平方公里萨拉热窝,行政面积大致与国内三线城市的许昌、盐城相当。根据1991年南斯拉夫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平时期的萨拉热窝及其周边地区常住人口也不过52万人,而同等面积的许昌和盐城却分别拥有438万和671万的常住人口(2021年)。
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萨拉热窝似乎算不上是什么大型城市。但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四面环山的萨拉热窝也堪称是一个“守隘不守城”的典型案例。一旦控制了外围的制高点,城内守军便基本无力反击,只能任由居高临下的对手不断以远程火力收割生命。
萨拉热窝鸟瞰图,城市周围山脉环绕。摄影/akturer,来源/图虫创意
虽然在萨拉热窝战役打响之初,拥有大量重型装备的进攻方便基本控制了这座城市的外围制高点。但即便算上城内的“第五纵队”,围城的兵力也不到2万人,这就导致了进攻方不敢轻易的攻入城中。防守方即使是在重武器上处于劣势,却有着逾7万之众的战斗力量。正是缘于这种微妙的平衡,令攻守双方接战之后便陷入了僵持状态。在确认无法用武力迅速攻克这座坚城的情况下,进攻方试图采取炮击和围困的方式迫使守军投降。根据事后统计,在围城的四年时间里,平均每天有329发炮弹落在萨拉热窝市区,其中仅1993年7月22日这一天里,便有3777发炮弹落在萨拉热窝的城区内。至1993年秋,萨拉热窝全城已有3.5万座建筑物被炮弹彻底摧毁,所有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损坏。按照正常的军事思维,守军在这般极端不利的情况之下,主动放下武器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在自古便积累了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的巴尔干地区,血腥的报复和偏执的仇恨,令城内的各路守军都不敢轻易的放下武器。事实上,在整个围城战期间,交战双方都基于民族、宗教的对立情绪,犯下过屠戮对方俘虏甚至平民的罪行。国际社会的介入,更令本应速战速决的攻防战,在大国政治博弈的操控下,进入了漫长的围城阶段。尽管在波黑内战爆发之初,包括人民军在内的前南斯拉夫联邦公职人员、政治嗅觉敏锐的各行业精英阶层便已早早的离开了萨拉热窝,但在城市被围时,依旧有约43万人口滞留于战区之内。显然,他们之中大多数都没有料想到战争会突然降临,更不会想到这场围困会长达1425天,这段时间足够打三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如何熬过的这段艰苦而又漫长的岁月,便成为很多人所必须越过的人生大劫。
作为工业化文明发展的产物,现代化都市在被围困之后,都会变得极其脆弱。这是因为大多数现代城市都是基于工业基地或贸易枢纽建立起来的,其自身并不生产粮食和能源的情况下,势必更多依赖于外界的供给。因此一旦物流体系被战争切断,那么整座城市势必会陷入供给危机。由于得不到物资保障,现代都市中的大多数公共服务在此情况下都会最终瘫痪。而在萨拉热窝,进攻方的炮击更极大的加速了这一进程。在战争爆发初期,医院、警局、消防队、自来水厂、发电厂都是远程炮火的重点关照对象。而一旦断电了,大多数居民赖以生活的城市设施都会丧失机能。而通讯和物流机制的崩溃更加速食物的短缺。大多数的家庭没有储备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食物的能力。而大多数的市场更会迅速打烊歇业。毕竟,如果不关门的话,等待店主的无非是两种结果:要么被抢购一空、要么被洗劫一空。当然,如果掌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很多人也可以从城郊的农产区获取食物,但在油料被军队管控之后,大多数人的活动半径会被限制在步行范围内。既然无法走的更远,那么选择合适的避难所便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停水、停电的情况下,高层建筑显然不是避难的首选。毕竟没有电梯的话,每天的上下楼都会极大的增加体能的消耗。而且高楼大厦也常常会在炮击中被不幸殃及池鱼。因此,那些今天被称为“老破小”的低层公寓甚至平房,反倒更具优势。而具备掩体功能的地下室如果能够做到不积水、不泛潮的话,更可谓是首选之地。而为了避免为流弹所伤。最好给窗户都贴上米字形胶带,以防爆炸震碎的玻璃飞溅伤人。而在避难所中除了留出必要的休息区外,其他空间都必须最大限度的为储备物资所服务。在众多生活必需品中,水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这不仅是因为每个成年人每天大约要消耗2升水,更是因为水无法长期储存。
等待水源的萨拉热窝市民。来源/维基百科
必须指出的是,封锁水源往往是战争中常见的战术。在萨拉热窝围城战中,进攻方一度派出狙击手监视流经市区的米尔亚卡河里沿线取水点。一些家长担心受到狙击手的枪击,就让自己的孩子去打水,却不料此举导致了许多孩童倒在了枪弹之下。
如果能够解决的用水问题之后,第二步便是解决食品的储备问题。虽然,城市的防守方一定程度上会采取配给制来分配食物,国际社会也会伸出援手。但这些免费的午饭终究是不可能吃饱的。以萨拉热窝老城居民的境况为例,经过四十天的断粮之后,他们从难民署领导的粮食为:每人一包美军k口粮,奶粉、大米、面粉各1公斤,白糖0.5公斤,肉罐头2.2公斤以及菜籽油0.5公斤。下一次救济要到40天以后才能到来。
在大多数围城时间里,萨拉热窝全城居民平均每天能领到的食物只有600克,这是联合国难民署确定的人类最低生存标准的一半。那么为了活下去,除了要不断消耗家中原有储备的物资之外,便需要“开源节流”的扩大获取食品的渠道。
虽然在城市居民之中,也不乏动手能力超强,会制作陷阱或者弹弓一类的武器、甚至持有民用弓弩的“城市猎人”。但除非是专业的兽医或屠宰人员,在处理那些猎杀来的流浪猫狗、燕雀蛇鼠时还是要极端小心的。毕竟,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一场消化系统的疾病可能比忍饥挨饿更会损伤健康。相较于狩猎而言,种植和采集便相对容易一些。大多数城市的绿化带经过改造便能变成简易的菜圃。而土豆和一些蔬菜显然是最佳的选择。如果再有一点园艺基础,那么西红柿、黄瓜等高维生素含量的蔬菜也可以自给自足。当然,水稻、小麦等主食的种植还是不推荐的。毕竟,在没有足够种植面前的前提下,这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呵护的植物,往往会得不偿失。由于燃气和电力供应的中断,燃气灶、电炉子,在战争中形同废铁。打火机和火柴虽然好用。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其数量必然是越来越少的。这个时候,我们便需要打火石、放大镜,而学会制作简易的柴火炉将则有助于解决你的吃喝问题,还有取暖问题。有了炉子之后,城市中并不缺少可燃物,书报、木质家具,甚至树木也是燃料的来源。但是,收集可燃物依然是个费时费力的工作,更需要专业的破拆工具。
1993年收集木材作为燃料的市民。来源/维基百科
这个时候,瑞士军刀便成了圣物,它可以完成一些常见工作,比如切割、打孔、开罐头,紧急时刻甚至可以拿来做简单的外科手术。除此之外,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撬棍也非常好用,可以较为轻松的破拆箱子、房门,必要时还可以拿来防身。当然,在破拆门窗和家具时一定要牢记“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
战争期间,医疗系统会变得异常脆弱,医生也是人,战争来了也会跑,而且由于伤病员激增,医疗系统很快就会被“挤兑”崩溃。如果你的身份是一名医务人员,那么此时你将会变得非常抢手,医患关系也将变得更加紧张,半夜里被人用枪指着头去做手术就不再是小说或者电影里的情节了。即便如此,医生还是会面临另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药品和医疗器械将变得无比宝贵。
药店这种地方在战争初期就会被劫掠一空,但是仔细搜寻,还是能找到一些被其他人忽略的东西。比如维生素、酒精,甚至还有杂牌子的植物蛋白粉。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也非常重要,止血、缝合伤口,骨折复位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技能。有些医疗用品只能就地取材,比如钓鱼线可以替代缝合线,掰弯的针可以替代缝合针,但得做好消毒。
当然,乱世之中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生存技能——武力。因为你会发现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消失了,那就是治安。有组织的治安力量在围城初期通常能够短暂地维持秩序,但是警察和军队也是人。当他们也吃不上饭,没有水喝,家人也在担惊受怕时,那么组织的崩溃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一旦为了生存而放弃职责,他们几乎就和城里的其他难民没什么两样了,除了手里有枪。面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单凭赤手空拳的个人武勇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更何况对手可能是一个拥有武器的暴力组织。
围城战役中所使用的武器,由萨拉热窝隧道博物馆展出。来源/维基百科
正所谓“囤粮不囤枪,家里变粮仓”,要尽可能地搜集武器弹药。记住,枪支好于冷兵器,冷兵器好于赤手空拳。当然,好虎架不住群狼,要在乱世中生存,你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
有道是“疏不间亲”,在乱世之中首先要团结的自然是自己的亲属。这一点上大家族拥有着先天的优势。而如果你的亲人不在身边,那么也没有关系。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社区邻里之间组成的自卫组织同样可以为你遮风挡雨。组织一旦形成,那么每个人都要尽量掌握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女人和年纪稍大的孩子也不例外。团队中永远要有处于警戒状态的成员,在避难所附近的制高点或者交通要道设置观察哨,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配备对讲机等通讯设备。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设计一些诸如“消息树”之类的明显信号。当然为团队配备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低调的威慑,而不是到处惹是生非,除非成立这个组织最初的目的就是搞一个武装匪帮。只要形势稍稍稳定,城市中立刻会出现“黑市”,无形的手肯定会将各种商品流通起来。但城市中的原有金融系统早已崩溃,如果你手里还有没来得及花出去的纸币,那么大概率只能用来卷烟。在萨拉热窝围城战中,连美元都贬值到惊人的地步,买一份罐头要花30~40美元。贵金属仍可以使用,但是购买力同样会大幅下降,如果想使用金条交易,那你恐怕要带上枪,以及几个壮丁。以物易物将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贸易方式,食品、药品、武器始终都是最抢手的商品。交易的原则只有一个:少量多次。一次性交易大量物资的人很容易成为武装匪帮的猎物。如果你没有什么多余物资可供交易,不要紧,在文明社会中创造财富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战时城市中依然能发挥作用,那就是劳动力。如果你会一门实用的手艺,比如当过木工或者瓦匠,那么你可以靠为其他人提供服务换取报酬。除了维持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各种“瘾品”也是紧俏商品。在持续的心理高压与生理痛苦中,人们对于一切“瘾品”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香烟、咖啡和酒精这些有助于缓解压力,麻痹神经的东西往往会格外受欢迎。当然,市场也并不是安全的。1995年8月28日,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了萨拉热窝市中心的菜市场,炸死炸伤100多名无辜平民,这一幕被外国摄影记者拍到了,当画面在播放的时候,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并最终令国际社会终于下定决心直接武力干涉。8月30日,也就是萨拉热窝菜市场炮击案的第二天,北约15个国家出动400多架飞机,5000多架次,对进攻方进行了大规模轰炸。除了9月2日和4日暂时停止外,轰炸一直持续到14日,摧毁了进攻方的全部指挥系统、飞机、机场、弹药库、防空导弹,大多数营房都被摧毁了。面对北约的轰炸,全世界的制裁,进攻方不得不提出愿意接受国际调停,在波黑实现停火,并且委托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代表其进行谈判。战争最后在西方军事打压下结束。1995年11月,在付出了二十多万人死亡的代价后,交战双方在美国签订和平协议,波黑战争和萨拉热窝之围宣告结束。在萨拉热窝城中,还有一条臭名昭著的“狙击手大街”。萨拉热窝四面环山,有许多对狙击手来说绝佳的制高点,他们隐蔽在各处,对走在这条大街上的人随意射杀。据统计,约有225名无辜的平民在这条大街上被打死,其中还包括60个孩子。他们可能只是跑出来帮家人打水,或是无意间闯入了这里,然后就被毫无人性的狙击手一枪毙命。时至今日,在萨拉热窝街头,人们仍然能从墙上找到当年的弹孔。
萨拉热窝隧道博物馆,是当时的一条生命线。博物馆外仍有一些遗留的地雷区,墙体上遗留着密密麻麻的弹孔。摄影/Andrey Shevchenko,来源/图虫创意
2012年4月6日,萨拉热窝街头,一条巨大的红色丝带格外耀眼,组成这条丝带的是11541把红色座椅,它们代表被杀害的每一位萨拉热窝人,其中有645把小一些的椅子代表的是被杀害的孩子。这一天,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深刻悼念着这些在战争中遇难的亲人和同胞,萨拉热窝笼罩在一片悲伤和肃穆之中。也正是那些经历过战争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