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观雨大神经(ID:guanyudashenjing)
球在美国
———————
万万没想到,今年开春在国际新闻上刷屏的居然是一个气球。
这颗万众瞩目的中国气象气球本来在家里3万多米的高空中上着班,结果不幸碰上一阵西风,跑偏了。
几天后,这个跑偏的气球飘到了美国的上空,迅速走上了“球生巅峰”。
气象气球没有动力,安排工作的时候只能先评估一下当时的气流方向,合适的话再放飞。
但是老天爷不可能每次都按你的预测来行事,有时候任性一把改变一下风向,这个气球的前途就只能随缘了。
另外比较巧合的是,在中美两国所处的这个纬度上,一直存在着一个西风带,这就相当于给中美两国架起了一条空气版的高速公路。
对气流毫无抵抗力的气球一旦被卷上这条高速路,“莅临”美利坚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气象气球被风刮到别人的地盘,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意外事故。但这一次却出乎意料的引爆了美国的舆论,看到出现在自己头顶的气球,美国人认为自己被“军事入侵”了。
平心而论,毕竟是我们的东西飘到了别人家里(领空的高度范围是10万米以内),别人有权利不高兴,所以中国很快就对此事做出了解释。
然而美国在听完解释后依然执拗的认为它是军用的间谍气球,这就让人非常无奈了。
“间谍气球”这个概念并不新鲜,历史上有很多国家都用过,尤其是美国。70年代的时候还发生过美国间谍气球进入中国领空的事件。
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还拿“间谍气球”这个概念出来说事就比较无厘头了。
因为现在我们有卫星了。
以中国的“吉林一号”高分辨率卫星为例:
目前该型卫星已经发射了75颗,完成了在太空中的运行组网。有需要的话只需下个指令,10-15分钟内就会有至少一颗卫星到达目标点上空进行高精度拍照。
而且分辨率是这个水平:
(纳米比亚,鲸湾)
这还只是民用版本的照片,军用版本的分辨率会更高。
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将完成高达300颗卫星的密集组网,到时候的拍摄效果和反应效率都将更进一步,几乎能做到随时监控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
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派个又笨又慢的气球去“刺探军情”么?这玩意甚至连往哪飞都控制不好。
当然,也不是说间谍气球就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足够强悍的卫星系统。对于普通国家和地区来说,如果有必要的话,用气球进行侦查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所以说如果这个气球是来自于某个小国或者干脆来路不明,那你怀疑它是间谍气球还是合理的,中国空军也曾在2019年击落过来路不明的气球。
但现在这个气球明明来自于一个卫星大国,而且有国家级别的官方解释,你还要一口咬定它是来偷瞄你的间谍,那就只能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再说了,这个气球也不是专门冲着美国来的,在西风带的裹挟下,它之前还身不由己的穿过了日、韩、加等国的上空;甚至在同一时间还有另一颗被吹到拉美去了。
只不过这些国家心态比较正常,没有花费资源去搭理这个离地3万多米高的气球。
然而美国毕竟天下第一,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虽然解释了但我可以不听。我现在就认为你是专门来偷拍我的,你能怎么地?
在被美国人认定为军事设备后,这个“流浪气球”的生命也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倒计时。
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这个倒计时有点长。
在全体美国人的注目礼下,这个气球又飘了一个星期,就这么大摇大摆的从西海岸晃到了东海岸,横穿整个美国,居然一点事也没有。
难道美国人的理性突然占领高地了?
并没有,其实他们早就想动手,之所以又让它飘了这么多天,主要是因为打不下来。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就比较搞笑了,你美国军力举世无双,怎么到头来连个气球都打不下来?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美军,这个气球确实不太好打。
它飞得太高了。
打气球的办法
———————
高空气球在无负载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飞到4~5万米高空。在有负载的情况下也能飞个3万多米高。相比之下,普通客机的飞行高度只在1万米左右。
所以对付高空气球,普通防空武器确实没什么办法,正常的空战根本就不在这个高度的天空发生。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还有这么两个办法可以把它打下来:
第一个办法是使用远程防空导弹。
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可以打到3万米,但如果比这个高度还高的话,就只能用“萨德”或者“标准3”这类超高空外大气层反导拦截弹了。
发射中的“标准3”导弹:
然而高级货唯一的缺点就是贵,这种能打到大气层以外的反导拦截弹一发就要几千万美元,用来打气球实在有些过分。
不过即使选择爱国者导弹,那也是几百万美元一发,还是肉疼。
第二个办法就是用战斗机飞到高空去发射空对空导弹。
战斗机的飞行高度有限,一般只能飞到2万米以下的位置,不过配合自己带的空对空导弹,也勉强可以打到2万多米高的目标。
这个空对空导弹就便宜多了,一发只需要几十万美元。但这个方案有个缺点:操作复杂。
飞机能飞起来靠的是空气升力,也就是说飞机的飞行离不开空气。但是高空的空气非常稀薄,所以飞机拉升到1万多米高后就会越升越困难(特殊的高空高速侦察机除外)。
如果要继续往上冲,那就只能靠飞机自身的惯性来加把劲了。
具体的操作是战斗机先尽可能地飞到高空,然后在水平方向加速全力冲刺,最后在高速飞行的状态下拉起机头,靠着这个惯性就可以往上再冲一段距离。
这就类似于篮球运动员“助跑->起跳->跳投”的这么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飞机会达到一个最高点,然后开始下坠,飞行员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最高点发射导弹,最大限度的缩短导弹与目标的距离。
在最高点投篮的球员 VS 在最高点发射的战斗机:
因为飞机在极限高度下的升力不足,所以飞行状态会非常不稳定,随时可能会失去平衡开始下坠。
这就导致发射窗口只有短短的一瞬,飞行员需要算准加速跃起的提前量和发射时机,这对技术水平的要求非常高。
而且就算是成功发射了导弹,也不一定能打中。
这一点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我们都知道导弹能自动调整飞行方向去追踪移动目标,而气球几乎是个固定靶,怎么会打不中呢?
还是那个问题,空气稀薄。
导弹调整方向靠的是弹翼,而弹翼只有在空气里才有用,这就类似于水里的船舵。如果没有空气,弹翼再怎么摇摆也影响不了导弹的飞行方向。
虽说先进的AIM-9X格斗导弹的发动机有矢量变向功能,不过发动机的工作时间也就只能有几秒。等发动机熄火后,在空气极其稀薄的高空,剩下的路程就几乎只能飞直线了,再好的制导设备也毫无意义。
所以这个战斗机方案既要求飞机使出吃奶的劲,又要求飞行员玩出极限操作,确实很难。
但比起直接使用爱国者防空导弹,毕竟是省了几百万,所以该方案也就成了美国人打气球的最终方案。
美军倒是很早就派出过战斗机试图进行拦截,但是够不着,因为最开始气球的高度还在3万米左右,这个时候强行投篮只会“三不沾”。
尽管如此,美国人也不打算更换其他方案,总不能真的为个气球烧掉几百甚至几千万美元吧。
于是他们就只剩下一个办法:等。
等什么呢?
等气球漏气。
气球在流浪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持续漏气,所以高度会持续降低。美国人只需耐心等到气球降到战斗机的可攻击高度就行。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美国人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又只能干瞪眼的场面。虽然这在面子上有些丢份,但还是美元更实在。
于是美军就搁那盼星星盼月亮,等气球从西海岸飘到东海岸的时候,终于是降到了2万米左右。
实际上如果美国人愿意继续等的话,气球早晚会把气漏光自己掉海里,不过那样的话美国人就失去了在自己的领土(空)内“战胜气球”的机会。
2月4日,眼瞅着气球就要“逃出美国”,美军再次出动了他们的王牌战斗机F-22。
该机加速到2马赫冲到58000英尺(约合17600米),抓住机会发射了1枚价值40万美元的AIM-9X红外成像格斗导弹,终于将约65000英尺(约2万米)高的气球击落。
最后气球残骸坠落在美国东部近海,这场开春的气球大戏总算是落下帷幕。
关于这个气球的结论,这里有一条最新的信息:
当然,美国对该气球的研究还在继续,不排除之后会“创造性”地找一些栽赃的理由出来。
现在回过头看,美国人在这个事件中的表现其实是非常矛盾的。
你说他不担心这个气球的“威胁”吧,他搞得举国关注、如临大敌,最后甚至不惜动用最先进的战斗机去将其解决。
你说他特别担心这个气球的“威胁”吧,他又不紧不慢的看着气球横穿美国而无动于衷,直到攻击成本降到心理价位的时候才肯出手。你都不知道他们的主业到底是国土防卫还是成本核算。
那么美国人对这个所谓的“威胁”到底是重视还是不重视呢?
美利坚的精神内耗
———————————
在“打气球”这个事情上喊得最大声的并不是美国政府,而是特朗普。
懂王从气球登上舆论舞台开始就一直在不停的煽风点火,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把拜登架到火上烤,就差把“不打是小狗”这几个字写拜登脑门上了。
他的这个行为非常有代表性,大多数共和党人都是这个态度。而他们之所以摆出这个姿态,原因再明显不过:
美国去年刚刚完成中期选举,现在又要向明年的总统大选出发,这脏水自然就要开始互相泼起来了。
美国的政客们基本上就是一群围着选举转的陀螺。他们大多数公开行为的逻辑也非常简单明了:
想方设法把自己的选票搞得多多的,把对手的选票搞得少少的。
在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下,大家可以比比正常的工作成绩。但问题是现在日子不好过,无论是哪一边都拿不出什么漂亮的成绩单。
那怎么办呢?老办法,炒作对华关系的问题,没有靶子咱可以树个靶子。
在这种长期的炒作下,政客们已经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政绩,“对华强硬”本身就是政绩。
所以竞争的双方都会不约而同的努力证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足够硬,同时又要不遗余力的证明对方“非常软”。
而“流浪气球”的出现,正好为双方的表演提供了舞台。大家在这件事上都必须示强,因为一旦你有半点犹豫,就会被对方揪住小辫子来回摩擦。
至于这个气球到底是不是军用设备,事件本身是不是一个意外,一个离地几万米的气球到底能造成多大威胁,这些都不重要。对于竞争双方来说,真正重要的只有一点:
这个气球在天气好的时候,选民们都能看见。
事实上此次“气球入境”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公共事件,并非因为军方的主动披露,而是因为民间发现后的媒体炒作。
在气球流浪期间,美国每天都有上百家媒体全天候跟踪动态,网络上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出现了大量阅读量超百万的帖子。
其实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没有舆论压力,美国政府大概率会对此事低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很多,不是什么芝麻绿豆大的事都有必要搞到公开对峙的地步。
而且美国政府也不是傻子,谁没事去主动折腾一个气球呢?折腾半天还不是在折腾自己?
但是在政客们的推波助澜下,美国舆论硬是把一个气球的偏航炒作出了大难临头的氛围。
后来美国官方的一系列表态和行为,其实都是在应付这个舆情。只是群情激昂的人们不会听任何解释,他们只会要求一个符合他们期待的结果。
所以美国政府其实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甚至连正常的国际沟通都做不到,只能自顾自的当这个气球是“严重威胁”,然后咬牙花点钱把它解决掉,以此树立起自己“胜利者”的形象,不给在野党留下任何小辫子。
当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内行人都知道这玩意没什么威胁,所以美军也就没有着急花费大价钱去马上解决它,而是淡定的等它的高度降下来。
不过这也导致在美军击落气球后,共和党的议员们仍然不依不饶,他们又开始抗议为什么要放任气球飘过整个美国后才动手。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果然不用自己掏腰包的嘴炮达人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结 语
—————
很多人担心这个事件会影响中美关系,其实这个担心把基本的逻辑给搞反了。
一个气象气球何德何能去影响两个大国的关系?倒是两个大国的关系决定了这个气球的命运。
国与国之间有时候和人与人之间也差不多,要好的时候再大的事也不是事,闹翻的时候没事也能给你整出毛病来。
现在就因为这个气球,“新冷战”这样的词汇都被人给搬出来了,好像飘进一个气球是什么破天荒的大事件一样。其实这类事件根本就不是第一次发生。
按照美国北方司令部司令格伦∙范赫克的说法,在特朗普时期也曾有中国气球过境过美国,而且是三个。
只不过当时美方并未察觉,过后通过其他渠道才了解到相关情况。最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处理,就这么低调的不了了之了。
毕竟这只是个气球而已。
中美两国间本来就有西风带,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气象研究又特别重视,所以气球数量比较多,如果非要对每一个气球都上纲上线,那就不用干别的事了。
所以美国这次的过度反应多少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理喻。不过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现实的问题:
霸权的成本。
美国享有着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球霸权,并因此获利颇丰。只是霸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要享用它的好处,就得支付维持它的成本。
那么维持霸权的关键是什么呢?
很简单,保持强大。别人之所以愿意听你的话,不是因为你有多正确,而是因为打不过你。
所以不要看美国人整天大大咧咧的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他们在“美国是否仍是世界最强”这个问题上是非常敏感的。你可以骂他坏,但不能说他弱。
因此任何一个美国的执政者都必须在这方面给予国民足够的信心,不然自己的位子就坐不稳。
只是这个工作现在越来越不好做了,它现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
对内,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民粹的力量已经迅速膨胀,大范围的负面情绪变得更易爆发,这导致维持公众信心的难度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就是美国维持一个强大形象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成本高,就会力不从心;力不从心,信心就会动摇;而信心的余额一旦不足,心态就会变得敏感。
就这个飘来的气球而言,美军打不打,怎么打,其实都不奇怪;真正令人惊讶的是:一个气球居然能在这个全球最强大的国家里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什么玻璃心。
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们:
未来我们恐怕将不得不去面对一个心态逐渐失衡、性格愈发古怪、行为越来越不可控的“全球霸主”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