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民主将走向何方?
2022年12月30日,缅甸原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和原总统温敏所涉5宗腐败案在设在内比都监狱内的特别法庭宣判。
二人分别被判7年监禁,加上此前刑期,昂山素季刑期增至33年,温敏刑期增至12年。
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突然变为阶下囚似乎显得有些难以置信,但在缅甸建国以来的七十余年间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缅甸如今以极端贫困和政治动荡闻名,与其特殊的历史国情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回顾缅甸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历程,就其民主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01
失败的初次民主尝试(1948-1962)
与东南亚的许多前殖民地国家相似,缅甸在取得独立地位前先后受西方殖民者和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蹂躏,这段苦痛的经历给新生民族国家留下了民族割裂、意识形态混乱、单一且薄弱的经济基础等诸多负面遗产。
现代缅甸的领土范围由1947年各少数民族领导人同中央政府签订的《彬龙协议》确定,出于团结一切力量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目的,协议给予了各少数民族充分的自治权。
这些少数民族及其武装力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缅甸中央政府有效行使国家权力。
为反抗日本法西斯暴政,缅甸各抗日党派于1944年形成统一战线,组建反法西斯自由人民同盟,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战争结束后,因对抗共同敌人而掩盖的阶级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凸显,自由同盟陷入分裂,缅共及其领导下的群众团体被排除出联合政府,并成为非法政党。
1948年缅甸联邦独立,国内的政治问题日益严重,最终于年末爆发了大规模内战。
由左翼势力和少数民族组成的反政府武装在战争初期取得压倒性优势,次年奈温出任缅军最高领导人后政府军才一转颓势,平息了国内局势。
可见,缅甸军队从独立初期始在国内政治中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暂时控制住局势之后,执政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尖锐。
反对派利用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再加上边境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始终蠢蠢欲动,文官政府无力有效执政,一度需要军队接管国家权力成立看守政府。
缅甸议会民主制下各政党的纷争使军人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步发展到左右缅甸政局的程度。
02
第一次军政府(1962-1974)和
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74-1988)
1960年,看守政府执政结束,缅甸重新举行全国大选。
经济的持续低迷加重了政治割裂,执政党盲目颁行《国教促进案》更激化了缅族佛教徒和克钦族基督教徒的矛盾,缅甸面临分裂的危险。
1962年3月,奈温领导的国防军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府,拘捕了所有高级领导人并解散国会,缅甸进入第一次军政府时期。
军人掌权后,成立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宣布要在缅甸建设社会主义,其经济模式包含过分偏激的国有化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第一次军政府时期缅甸经济陷入停滞。
总的来说,奈温领导下的军政府是大体拥护民主政治的,其声称自己发动的军事政变是迫于国内混乱形势,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还政于民。
1974年缅甸通过了新的宪法,将国名改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纲领党领导下的一党制,奈温为首的高级军官宣布放弃军职,由是完成了军政府到文官政府的转型。
这一举措在历史上有很多先例,如1956年纳赛尔在埃及的改革和1958年阿尤布·汗在巴基斯坦的改革都成功地使国家从单纯的军人政治逐步过渡到稳定的民主政治。
奈温政府在70年代初对经济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经济发展较为平稳,政治领域上也实现了与反对派的一定和解,社会相对稳定,一切看起来都在向进一步的民主转型发展。
但事与愿违,小步走的经济调整并未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到80年代中后期,缅甸经济已完全失去发展动力,同时期周边地区的政治动荡也影响了国内稳定,奈温政府的渐进式改革逐渐失去了民心。
政府为维系统治匆忙放开对经济的限制,之后又推行不合时宜的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缅甸也被列入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名单。
1988年,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致使部分学生死亡,激起全社会不满,政治动荡遍及全国。
政府改组后未平息人民怒火,选择严厉镇压群众运动,激起了更大的反抗,昂山素季等海外不同政见者回国领导运动。
9月,全国爆发百万人参与的总罢工和示威游行,国内局势彻底失控,一些中大城市甚至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03
第二次军政府时期(1988-2008)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为主席的国家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宣布全面接管国家政权,缅甸进入第二次军政府时期。
新的军政府为控制国内局势,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宣布全国戒严,派军警开枪驱散群众;另一方面则承诺将在局势恢复正常后进行多党制选举,用以安定人心。
军政府上台后,废除了奈温时期的社会主义路线,进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于次年基本稳定了国内局势。
1990年,缅甸举行了自奈温政变近三十年来首次民主选举,选举结果出乎军方预料:
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获得了485个议会席位中的396个,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军方支持的政党仅获得10个议会席位。
根据1989年《议会选举法》规定,新政府将由大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但由于选举结果严重背离军方初衷,因此军政府拒不交权,并全面打压民盟发起的抗议运动。
为巩固政权,军政府积极调整内外政策。
对内分化瓦解反政府武装,通过谈判促成同少数民族的和解,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关系。
对外则一改之前严苛的封闭政策,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使缅甸在90年代中期经济增长迅速,并于1997年成功加入了东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制裁。
2003年,新任总理钦纽向外界发表题为《关于缅甸的发展、进步和变革》的演说,首次提出分七步走的“民主路线图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重新召开国民大会、制定新宪法、大选产生议会并由议会产生新政府,最终使缅甸成为现代化的新民主国家。
虽然这一愿景是美好的,但缺乏具体时间表使得制宪会议进程一拖再拖,政府和民盟的对立以及军政府内部的不和谐因素都阻碍着民主进程的推进。
2007年,由于对军政府提高燃油价格不满,缅甸多地爆发了由僧人带头游行的“袈裟革命”,这一事件极大地加快了缅甸的制宪进程,军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与民盟展开谈判,并于次年出台了新的宪法。
04
新一轮的政治转型(2008-2021)
新宪法出台后,政府宣布将于2010年举行全国大选,并在这期间释放了包含昂山素季在内的大量反对派,与少数民族武装积极会谈,以缓和国内政治氛围。
在这一轮的大选中,军方支持的巩发党大获全胜,考虑到军政府为此筹备了近20年,这一结果并不意外。
虽然新内阁的成员大多是军人出身,许多西方媒体批评这样的转型是“换装执政”,但军政府向民选政府的转型和多党制大选本身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缅甸由此进入了新的时代。
新政府上任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改革:
行政、司法、立法机构各自独立运作,形成初步的分权;当局对社会生活的管制大幅放宽,放开了对民众游行、组党结社的限制;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推动工业发展;与少数民族武装积极谈判,促成停火,缓和了民族矛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缅甸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交,摆脱了1988年以来被封锁孤立的处境。
2015年,缅甸迎来了政治转型后的第二次大选,昂山素季率领的民盟在本次大选中大获全胜。
选举结果公布后,军方公开承认败选,向获胜的民盟表示祝贺,承诺会和平移交权力。民盟本身也表露出与各方合作的意愿,通过对话协商机制对政治过渡做出安排,为自己顺利上台执政打下基础。
在处于军人政治统治下近五十年后,缅甸终于完成了基本的民主转型,这一转变大大提振了选民的信心。
05
缅甸的未来
在2020年的第三次大选中,面对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双重打击,民盟依然占据了绝大多数议会席位。
就在新政府组阁执政之际,军方指控在本届大选中存在舞弊行为,并于2021年2月1日扣押了昂山素季和温敏等民盟领导人,宣布全面接管国家政权。
实际上,这次突如其来的军事政变并不是毫无征兆,军方通过否决性政变接管国家与新政府的修宪意图有着紧密联系。
现行的缅甸宪法规定:始终坚持军队能参与和担负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
这一条款给了国防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绝对核心地位,任何当政的文官政府与军方都处在一种非对称不稳定的关系中。
民盟政府一直试图削弱宪法赋予军队的超然地位,这无疑加重了军队的不安全感,同时政府对军方既有利益的挑战也使军队各派系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制民盟的修宪主张。
距离这次军事政变已过去两年时间,军方领导人在先前宣布的一年紧急状态期满后又先后三次延长紧急状态时间。
虽然军方一再承诺“将根据宪法举行自由、公平的多党民主大选,并继续按照民主标准将国家责任移交给获胜的政党”,但目前来看暂无让出权力的迹象,国内此起彼伏的社会运动也为这个国家未来的和平稳定蒙上一层阴霾。
纵览缅甸独立以来的历史,每一届军政府都声称自己接管政权是无奈之举,并承诺将于适当时机还政于民。
事实证明,军人干政绝不是解决国家政治问题的长远之计,民主政治的底色难以撼动。
想要获得长期稳定的民主政治,还需要国内各势力建立有效对话机制,以协商沟通共谋国家发展,缅甸距离现代化民主政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