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黑天鹅商业情报站
如今,为了粉饰所谓的内部团结,欧美媒体会列出对乌克兰军援的排行榜,似乎这张榜单上的国家名单越长,物资数量越庞大,他们就离俄乌战争的胜利更近一步。
看看军援榜单上的国家:美、英、法、荷兰、加拿大、土耳其、韩国……这些名字不禁让人联想起70年的另一场战争。
同样是一份军援榜单,但上面不是空泛的美元和武器,而是实打实的军队:
“英国2个步兵旅,海军舰艇21艘、飞机80架;法国1个步兵营,海军驱逐舰1艘;荷兰1个步兵团,海军巡逻快艇1艘;加拿大1个步兵营,海军舰艇3艘,空军1个中队;土耳其1个步兵旅……”
这是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的部分军力。
70年来,一切都没有发生改变。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仍在用一套自己制定的规则要挟世界,他们当年可以光明正大地将M46巴顿坦克开上朝鲜半岛,现在也同样可以把大炮架到俄罗斯的家门口。
对抗霸权,没有任何道理可讲。从抗美援朝到俄乌战争,都是被动下的自卫反击战。然而细究两场战争的结果,抗美援朝打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俄乌战争却将俄罗斯拖入了打不赢,谈不拢的尴尬局面。
原因方方面面,但根本还是在于人。现在的普京,到底比当年领导抗美援朝的毛主席差在哪?
一、如何不打糊涂仗?
俄乌战争至今,最令人出乎意料的一点:俄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之差?
现代战争,特别是闪电战,讲究的只是一个“快”字,最少几个小时,至多几天,战争发起方就必须完成对目标有效战斗力的摧毁打击。但回过头看俄军在乌克兰打的这一场闪电战,堪称标准的“反面教材”。
战争伊始,俄军就直接针对基辅制定了两套作战方案:
第一、伞兵突击部队空降基辅,4个小时内占领总统府和电视台,并向全境广播泽连斯基政府已投降。
第二、装甲兵团预计用3天时间完成对基辅的合围,同时展开大规模炮击,用强大的军事威慑迫使乌克兰妥协。
计划很完美,但执行很完蛋。
首先从2月24日黎明起,俄军接连派出三波伞兵空降基辅安东诺夫机场,但旋即遭遇乌克兰重兵包围,损失惨重。很快乌军便夺回机场控制权,并炸毁跑道,断绝俄军后续支援。
眼看空降奇袭无法奏效,俄军便开始执行第二套方案,第35集团军奉命由白俄罗斯边境向基辅一路平推。
但后来的35集团军又经历了什么?首先是坦克燃油耗尽,只能呆在半路等待增援,然后补给车队又遭遇乌军特种部队袭击,通往基辅的重要道路桥梁全被破坏。就这样,全副武装的装甲兵团给堵在了路上。
这样的窘境只是35集团军在基辅攻势中的一个缩影,在好不容易抵达前线后一个月之内,他们竟然被乌军的数次反击被打得溃不成军,只能仓皇撤退,用当时一位俄罗斯军事博主的话来说:
“3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两套作战计划均以失败告终,俄军到底败在哪?
媒体镜头下俄军士兵也许就是答案,那些从前线幸存的士兵,表现得非常茫然,完全不了解现在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进攻?为什么撤退?通通不知道。而一些俄军在投降后,脸上也无任何负担,反而有人还惬意地抽起了烟,和身边的人有说有笑,仿佛是在度假。
“信仰崩塌,丧失军魂”
这就是俄军屡次兵败的根本,现在的他们打不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破釜沉舟。战前动员不足,军队内部腐败,战斗意志薄弱,指挥系统混乱,这些林林总总像一个圈一样牢牢禁锢俄军。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在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也经历过这样的困境,而当时的主角正是后来被誉为“地表最强防御部队”的50军。
和多数人印象中的不同,50军在朝鲜并非一路高光,而是经历了一场痛苦的蜕变。入朝的第一个月,50军不仅没捞着仗打,还连续4次错失了关键战机,坐视敌人逃跑,这样的表现在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中堪称最差。
在战役的总结会议上,彭德怀把贻误战机的梁兴初痛批一顿,说38军是“鼠军鼠将”,甚至连“斩马谡”的话都说出了口。但对于表现更差的50军,彭德怀却只字未提,原因有两个:
第一:抗美援朝前,50军正分散在湖北等地执行开荒生产,并未划入志愿军作战序列,直到一次战役时才被临时拉到一线,没有动员,没有补给,甚至指战员缺编严重,打得不好情有可原。
第二:由起义部队改编而来的50军,身份较为特殊,官兵思想不统一,一旦严厉对待,很可能适得其反。
也正因如此,当时的50军内部就流传过这样一句话:
“走糊涂路,吃糊涂饭,打糊涂仗,糊里糊涂在朝鲜。”
这和俄军如今的处境何其相似。
如果不转变,50军迟早要出问题。所以在二次战役后,毛主席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决定:让50军停下一切军事任务,全军上下开展为期一周的思想整顿。
战场上开展思想教育,这放在世界军史上都极为罕见的一幕。但也正是在这神奇的一周之后,50军完成了脱胎换骨。从上演步兵营全歼英军皇家重坦克营的军事奇迹,到第一个攻入敌国首都汉城,再到汉江南岸阻击数倍于己的敌人,伤亡率达到64%的情况下仍死战不退。
从秋收起义后的三湾改编开始,毛主席就一直注重军队思想的整肃,这不是开个会讲个话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官兵一致”、“三大纪律”的制定,让每一个最基层的战士确立革命信仰,知道自己为什么打仗,在为了谁革命。
抗美援朝,正是毛主席在军队思想塑造方面的一个顶峰。50军从杂牌打成王牌,9兵团的冰雕连,63军189师在铁原阻击战中的“钉子战术”,这都是普通战士创造的奇迹。而这样的奇迹,在目前的俄乌战争中还没有出现过。
二、战略执行远比面子重要
1947年胡宗南率重兵进攻延安,当时解放军内部的主流意见是“尽快调周边部队回援,务必死守延安”,但毛主席最后的决定却是“放弃延安,进行战略转移”。
这项命令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他们认为放弃延安等于向敌人示弱,甚至意味着革命就此失败。而面对质疑,毛主席只用了一句话来解释: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1951年的朝鲜战场,当时志愿军取得第三次战役的完全胜利,主力一直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就当国内外认为最终胜利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却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理由有两点:
第一、当时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实行坚壁清野,志愿军无法及时得到补给,而且长时间作战部队极度疲劳,继续追击会造成大量的非战斗性减员。
第二、联合国军虽然全线溃退,但战损却仅有1.9万左右,这也意味着他们仍具备充足的反击能力,志愿军冒然追击过深风险极大。
大胜之后仍保持理性,这是非常难得的。但毛主席的这种理性,又并非所有人都有。在得知志愿军停止追击的消息后,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就怒气冲冲闯进了志愿军司令员,趾高气扬地质问彭德怀:
“为什么打了胜仗,却要下达停止追击的命令。你这是军事上的保守主义,会白白错过解放整个朝鲜半岛的绝佳机会!”
除拉佐瓦耶夫外,朝鲜人民军也接连派出几波代表前来催促志愿军继续进攻。他们非常明白,只要能一鼓作气把美军赶下海,统一整个朝鲜半岛,这就是天大的功劳,任何风险都是值得的。
但毛主席的态度同样坚决,他在发往前线的电报中说到:
“如果朝方同志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以前进,可以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方自己直接指挥。志愿军则担任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之守备。
这封电报的意思很明确,要追你们追,志愿军原地待命。最后毛主席还让彭德怀向苏朝代表扔下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战士的生命很宝贵!”
而之后的事实证明,当时美军确实酝酿了一场反击计划,只待志愿军继续追击,他们就可以效仿当年的仁川登陆,利用海空军从朝鲜半岛侧后方登陆作战,切断志愿军补给线,实现大包围。
毛主席在军事上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坚持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仗必须要打,但只是为了“争面子”的仗能不打就不打,实现长远的战略目标才是唯一的标准。
撤离延安被胡宗南大肆宣传“家都不要了”,但并不妨碍解放全中国。三次战役后放弃追击溃退的美军,被拉佐瓦耶夫说成“军事保守主义”,却最终避免志愿军重蹈仁川登陆的覆辙。
俄乌战争中,普京就没明白这个道理。
无论是战争之初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包围基辅,还是之后阵线明明已被挤压,却不在第一时间内撤离红利曼及哈尔科夫,都是俄军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拿士兵的生命去博弈。
制定宏大却难以达成的战略目标,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惜耗费军力,战败后报喜不报忧,这让俄军内部逐渐充斥着大量的不信任和质疑声。一场关乎国运的决战,却打得如此不务实,普京应该为了当前俄乌战争的局势而反思。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自古以来,临阵换将都是兵家大忌。不同的指挥官,意味着军队要在短时间内适应不同的战略、战术风格,部队指挥系统要反复磨合,甚至会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尴尬局面。
俄军在俄乌战争中是怎么做的?
首先是开战前40多天,俄军一直都没有一个“最高统帅”,各部队都是“单独指挥”,说白了也就是“各打各的”。
直到2022年4月,“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俄南部军区指挥官亚历山大·德沃尼科夫,才出任俄军在乌特别军事行动的最高指挥官。
然而仅仅半年之后,德沃尼科夫就下课了,接替他的是号称最会打大决战的“末日将军”苏洛维金。当时这个消息一出来,俄罗斯国内一片欢腾,认为俄乌战争即将随着指挥官的更替而迎来崭新的局面。
而今年1月11日,一则消息引起轰动,俄军再次对外宣称,由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替代苏洛维金成为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新任总指挥。
一年之内,数次换帅,俄军内部的深层矛盾似乎已经藏不住了。虽然俄方每次都未公开指挥官更换的原因,但与之对应的是俄军每一次换帅,乌克兰方面都会大肆宣扬一波,放出“俄军内部不和”、“俄军总指挥因为战败被撤职”的舆论。
不管真实原因是什么,俄军如此频繁的换帅,造成的内部动荡和对战争推进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那位执掌车臣的卡德罗夫,自参战之后就不止一次公开批评俄军高层制定的战略、战术,这等于仗还没打几场,就先将矛头对准了自己人。明眼人都看得出,俄军的指挥系统是出了大问题的。
在抗美援朝中,毛主席其实也有过5次换帅的决定,但处理的方式都比普京高明。
首先是第一次志愿军司令员的更换,当时彭德怀因为长时间身体超负荷运作,左额长出的一颗肿瘤,因为前线医疗条件简陋无法及时医治,只能回国接受治疗。在彭德怀回国休养后,陈赓曾短暂担任过志愿军代司令员,但也于2个月后回国负责主持军事工程学院的工作。
很快,毛主席亲自拟定的一封“委任状”便传到了志愿军司令部:
“任命邓华为志愿军代司令兼政委。”
这一则任命其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作为志愿军副司令邓华虽然能力强,军政全优,且一直身处朝鲜前线,对战事掌握游刃有余,但毕竟资历较浅,能不能指挥百万志愿军作战还有待检验。
在接到任命后,邓华也曾主动请辞:
“志司任务繁重,且关系全局,个人德才资体均很不够,实在费力挑不动。为加强志司领导,彭总不能回时,粟裕同志来此很好。”
但毛主席的用人一向以破格、大胆而著称,从不被条条框框的资历所局限,也不因为一两场败仗就否定一位将军。彭德怀能把麦克阿瑟打得撤职,却也和李奇微互有胜负,邓华在砥平里也有过判断失误,但毛主席却都对他们报以了绝对的信任。
对比普京打了败仗就换帅,局面不顺就换帅,毛主席的换帅从不是因为胜负。抗美援朝扩日持久,一位主帅很难坚持到底,所以彭德怀回国养病后才换上了陈赓、邓华,而在朝鲜战争局势进入平稳的相持阶段后,毛主席才紧接着换上了杨得志、杨勇。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普京做不到,所以俄军指挥系统至今一团乱麻,毛主席给予历任志愿军司令员极大的信任和自主权,所以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无论人事怎样变动,几大兵团轮流参战,指挥中枢都是最稳定的。
从抗美援朝到俄乌战争,两场战争具有独特性,但归根究底都是靠人在打仗。普京对比毛主席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对“人”的理解上,从军队思想,到面子战役,再到指挥员的更替,本质都是如何用人,如何更好地用人。
普京能不能及时反思战争的本质,将成为俄乌战争最关键的一把钥匙。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