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月17日至19日,聚焦跨大西洋关系和防务问题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将在德国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以及全球多国政要将与会,就全球安全重大问题发表看法。
如果说,去年的慕安会召开于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前夜,西方尚且在寻找“摆脱无助感”的答案,那么如今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将近一周年之际,“被团结和动员起来”的西方将对全球安全形势做出何种反应?中方又会向世界发出怎样的声音?
“一年间,全变了”
慕安会始于1963年,前身是以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重点议题的“国际防务大会”。如今已成为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重要年度论坛之一,会议地点设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
会议的定位属于“纯论坛”性质,没有决议,没有宣言。参会各国高级官员和防务专家要做的,就是畅所欲言,就事关全球安全的重大问题发表看法。
在会议临近前,慕安会延续以往惯例,发表安全报告。这份长达176页的报告主题聚焦于“修正(Re:vision)”。报告认为,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慕安会旨在“促进和平解决俄乌冲突”,呼吁在国际社会内重建新的共同愿景。
外界普遍认为,今年慕安会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大背景:第一,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周年节点临近,与会方对危机的讨论无疑将占据议程“C位”。第二,中美关系近期因飞艇事件出现波动,大国博弈态势也将牵动舆论视线。
“一年前的2月1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冲突爆发前夕参加了慕安会。那时的他,一身标准西服,一脸标准官相。一年间,这一切全变了。”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3日写道,欧洲和世界局势发生巨变,飞艇事件加剧中美紧张关系,这些都使本届慕安会气氛更加严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今年慕安会有几方面特点。
先看主题的设定。
慕安会往年都关注一些趋势性话题,今年也承袭这一传统。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如何看待全球安全风险,如何认识今后一段时期大国博弈的态势,以及安全风险上升后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
“这是一个公开的主题设定,围绕它会表现为一些具体问题。”崔洪建说,“例如,欧美如何借此场合进一步寻求共同立场,协调政策。与中国有关的话题也将成为会上会下的焦点。此外,与会方还会对全球安全风险上升情况下一系列现实问题表示关注,例如能源、粮食、人道主义、联合国机制等议题。”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过去几年慕安会设置的诸如“西方缺失”“摆脱无助感”等主题,更多从西方视角来审视内外矛盾,求解如何摆脱混乱、重获稳定。但今年的基调或有所变化——尤其是乌克兰危机已经摆在那里,西方被一定程度动员和团结起来,相比以往西方流露的“迷茫”,在本届会议上可能更显“积极”,会更多围绕欧洲安全架构、对俄政策等寻求共识。
“目前,西方在对俄问题上仍存分歧,有强硬派也有温和派。能不能找到一个相对协调、统一的立场,值得观察。”崔洪建说。
请了谁?不请谁?
再看此次的参会方。
慕安会官网称,来自全球逾4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50多位外交部长和30多位国防部长将出席会议。
除了王毅以外,一长串政要名单还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波兰总统杜达、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日本外相、韩国外长等。
然而,就在主办方认为自己邀请到“全球南方”代表,使这场“大派对”南北兼顾、凸显包容性时,一些国家却流露出不满。例如,莫斯科和伊朗政要并未受邀,入场券被送到了俄反对派和伊朗民间人士手中。此外,被认为“亲俄”的德国选择党也被拒之门外。相比之下,美国则是高规格参会——参议院1/3的议员都将与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可能出席。
连续第二年缺席慕安会的俄罗斯表示,慕安会正愈发演变为“跨大西洋论坛”,失去包容性和客观性。对会议安排的批评也来自和平运动队伍。慕尼黑和平会议的组织者玛丽亚·费克尔抱怨道:慕安会一直声称要成为全球政治和安全交流平台,“而现在,当我们需要外交和对话时,你做出(不邀俄方)这样的决定”。
崔洪建表示,慕安会毕竟是西方的主场,它的一切安排都服务于自身政治立场的表达、突出主场优势。因此,出现排他性情况并不意外。至于美国高规格参会,也很好理解——它希望向欧洲灌输自己对欧洲安全的一套理念,以及对中国的定位和认识。
中国声音受期待
在上述背景下,今年的慕安会看点突出,表现为几点。
第一,各方就乌克兰危机会形成何种看法。此次会议临近危机一周年节点,最近又有传言称俄乌在战场上会采取大动作,因此不排除今年场内场外会呈现联动格局,甚至战场形势的变化直接反映到会谈的进程中。
“眼下乌克兰危机处于十字路口。各方都认为需要一场谈判,但条件或机会尚未出现。”崔洪建说,“因此在慕安会上,西方内部的各种观点都会集中展现,激进派和温和派如何争夺话语权,将是一个看点。”
第二,美国想利用这一场合,把欧洲在安全上的注意力逐步引向中国。这一图谋能否得逞,或在多大程度上得逞,也是一个看点。
“如果说,在对俄政策上美欧的协调还相对容易,那么将欧洲纳入同中国对抗的轨道,华盛顿认为自己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意图借慕安会等场合加大力度。”崔洪建说。
第三,王毅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第一位亲自出席慕安会的中国高级官员。国际社会对中国作用、中国声音表示期待。
湖南师范大学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表示,慕安会长期以来是西方掌握话语主导权的论坛,近年来中国重视利用这个重要、高规格的多边场合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外交界、军界和学界都参与到这个“一轨半”的平台中。
例如,中方2019年派出副国级的杨洁篪(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参会。而中国的声音也打破美国的“一言堂”,代表一种顺应潮流、主持公道的声音。王毅在上届慕安会上有关“一起划桨而非相互掣肘”的言论引起外界共鸣。
具体到本届慕安会,滕建群认为,这是在美国开展大国竞争背景下举行的,美西方想把它开成针对特定国家的“批判大会”。中国会表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推动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表达中国对欧洲安全架构的看法。
事实表明,亚非拉国家并不满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德国之声”称,此次发表的《慕尼黑安全报告》指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拒绝在乌克兰冲突中选边站,相关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还有分析指出,此次慕安会的氛围仍是波诡云谲,尤其是在西方仍以价值观、意识形态“划线”,在美国推动大国竞争、搞集团政治背景下,对于中国而言并不是完全“善意”的。包括新发表的《慕尼黑安全报告》,也有影射中国的成分。这些都是中方面临的挑战。
崔洪建认为,西方内部存在多样性,欧洲与美国的态度也有差异性,而且欧洲越来越意识到:如果没有中国,很多安全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中方还是应该抓住沟通交流机会,把思想观点讲清楚。
崔洪建说,在全球安全治理问题上,中方的一贯立场是不搞对抗、管控竞争、争取合作。这些基本立场符合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本届会议中方也会再次强调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支持劝和促谈。中方还可能就台湾等核心利益问题表明态度。
双边戏,会外会
滕建群表示,此次慕安会上的几场“双边戏”“会外会”,也将成为看点。尤其是中方可能同一些主要国家的政要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这是线上会议或演讲不能替代的。
首先引人关注的是,王毅会不会在慕安会期间与布林肯举行会面。目前中美官方均未确认相关安排。
崔洪建认为,飞艇事件给中美关系增添不确定性,两国高层的接触具有必要性。借助第三国场合算得上一个合适选择,可避免布林肯是否来华这一外交难题。如果中美高官实现会面,将向欧洲和世界传递积极信号,表明中美有意愿将关系稳定下来,对于全球安全也是一种支撑。
滕建群指出,中美在双边关系处于困难形势下需要保持互动,以落实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加强合作、管控分歧。双方需要找到磨合、对话的平台,这是双方力量平衡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
慕尼黑安全会议基金理事会主席伊辛格呼吁,中美两国应“少一点高音喇叭式的对吵外交,多一些沉默外交。”对于飞艇事件,他建议双方应予以“低调处理”。
其次,共同社称,日本外相林芳正预计在慕安会期间与王毅、韩国外长朴振等政要会晤。作为今年七国集团(G7)主席国的日本还希望在18日“借台唱戏”,举行G7外长会。
崔洪建指出,中日关系处于相对困难时期,需要找到正确方向。中日之间曾有过加强高层对话和交流的意向,但由于日方的一些不当行为而出现障碍。在崔洪建看来,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在外交层面仍需推动对话。按照日媒说法,两国已就林芳正访华达成一致,“将为早日实现访问加紧完善环境。”
至于日韩关系,美国正从外部推动日韩进行协调,缓和矛盾。美方充当“和事佬”有针对中国的一面。日本在G7框架内同西方的互动,则令人担忧是否会导致阵营对抗,给亚太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