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杭子牙
总起来看,王毅的此次外访可以分为三个章节,第一是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第二是访问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等三国,第三是访问俄罗斯。三站各有看点。
其中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最重要看点是王毅会不会和布林肯会面。中美关系这些年一直冲突不断,拜登上任后也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期间还遭受了佩洛西防台冲击。去年11月两国元首在印尼巴厘岛会面后,双边关系开始呈现回暖迹象,布林肯原本会在本月上旬访问中国,但是因为气球事件爆发,访问不仅未能成行,反而给中美关系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严重冲击。
不过仔细审视这场冲突可以发现,无论拜登政府还是中国政府,在争执的同时都给事件缓和处理留下了弹性空间。特别是自上周以来,在消化完气球事件带来的政治红利之后,拜登政府明显降低了声调,中国对事件的相关表述处理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针对中美能否(何时)能走出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我上周在HK01撰文说过,“即将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中美领衔与会人员王毅和布林肯是否会面,就是个很重要的观察点。”这个答案马上就会揭晓。
慕尼黑章节的另一个看点是王毅会代表中国发表什么主题演讲以及中德之间会有一些什么样的互动。其中发表什么演讲原本是例行性的,但是因为这是中国在国内重大政治议程落定及疫情防控结束后第一次参与如此高规格的多边安全论坛,对外政策与国家内部治理等都在进行一些新的调整,同时王毅又是中国自参与该论坛以来与会的最高级别外交与安全官员,他会发表什么演讲这次比以往都更值得关注。
对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访问是王毅此行的第二章。这三个国家中,匈牙利算是欧洲国家中的另类,暂且不表,对法国、意大利的访问相对更重要的一些,应该把对这两个国家的访问与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时与德国官方的互动放到一起看,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对欧洲的重视。
关于欧洲在中美竞逐中的角色我之前在01及本公众号已经多次撰文谈过,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竞逐结果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极。
在中美对抗竞争势必越来越深入的情况下,如果欧洲能在这场世纪PK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注意仅仅是相对的独立性),那么在美国越来越严厉的封杀围堵下,中国就会获得一个相当宽敞的呼吸缓冲空间,可以继续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科技、经贸与人文等交流,美国的封杀就会因为“四处漏风”达不到预期效果。
但是如果欧洲完全倒向美国,与美国联手封杀,那未来局面就危险了。
所以中美都在加紧对欧洲的争取力度。包括日本,不久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一口气跑了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几个国家,之后又跑到加拿大和美国,目的就是强化与这些欧洲国家的联系,试图在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下与美国一起,把这些传统欧洲列强势力引入东亚,遏制中国在区域的崛起势头。
现在的情况是,中欧在很多领域存在着不同价值冲突与利益诉求,包括如何看待俄乌战争和更广泛的价值议题等,这些年确实龃龉不断;美欧日不仅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历史本源而且在维护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上存在共同利益。
但另一方面,欧洲也不想完全做美国的“马仔”,在中欧关系中欧洲也有自己的利益,尤其像德法意等国,因此,以德法意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中美对抗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意愿。
王毅这次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和对法国、意大利等国进行访问,就是要消除中欧之间的某些分歧,强化双方的共同利益。
法德意三个国家中,尤为需要注意观察的是意大利。意大利是G7国家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并且与中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意大利后来搁置了相关合作,新上台的梅洛尼政府还很可能在今年年底通知中国终止相关合作,所以王毅对意大利的访问,应该有摸底意大利的想法,接下来中意关系演变值得关注。
把对俄罗斯的访问放到最后一站是比较有深意的。中俄关系的状态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用说了,将其放到最后一站,肯定不是因为中俄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或者这对双边关系变得不重要了,在美国对中俄实施战略打压、将中俄视为最大战略挑战的情况下,不管是出于防守意义的所谓“报团取暖”还是出于进攻意义的“共同面对和挑战美国霸权”,中俄关系在短期内都不可能发生太大变化。
把俄罗斯放到最后一站访问,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有两个,一是为双方更高层级的访问做铺垫准备,放到最后一站时间上没有限制,可以更从容一些;二是因为俄罗斯未能受邀参加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同时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处于“准战争状态”,缺乏直接沟通渠道,对于战争接下来会如何演变各方都心里没底。所以中国需要在对欧洲的态度有个普遍掌握后再与俄罗斯进行沟通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一个沟通俄欧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劝导俄罗斯的角色。当然俄罗斯是否接受劝导是另一回事,乌克兰与美国现在也不会同意谈判结束战争。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