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一界oneworld(ID:yijie_20200518)
大不列颠的制衡术
《是,大臣》和《是,首相》可谓是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情景政治喜剧,连撒切尔夫人都是铁杆粉丝,令人捧腹、金句频出。
“大臣,英国的外交目标500年没有变过,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分而治之,一贯效果很好,为什么要改变?”
公务员领袖汉弗莱一语惊醒梦中人,揭露了英国外交源远流长又一以贯之的本质——制衡。
《是,大臣》汉弗莱剧照
英伦三岛,孤悬海外,与欧罗巴大陆隔海相望,英吉利海峡横亘其间。当然,它并非世外桃源,凯撒曾挥师远征不列颠,维京人也试图在这里开辟新的家园。
七国时代,阿尔弗雷德大帝就是凭借抗击维京海盗和驱逐丹麦人的功绩建立了不朽英名,成为第一位“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
此时不列颠全岛仍未统一,英格兰之外都是凯尔特人的领地(其领袖即是亚瑟王传说的原型)。
这种情况下,不列颠无法对欧陆事务施加影响。
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的互动起源于诺曼征服。
征服者威廉于1066年入主英格兰,两个世纪后,英格兰的贵族已将阿基坦、诺曼底等地收入囊中,在欧洲大陆拥有稳定的立足点。
至此,不列颠人真正成为了欧洲的一员。
诺曼征服:英格兰封建制度从传统向集权制过渡,王权得以高度集中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狮心王理查一世是最具军事天才的统帅,唯有埃及的萨拉丁可与之抗衡。英国人已不再只顾本土,而是密切地关注着欧洲大陆。
法国卡佩王朝绝嗣后,英王爱德华三世立即争取法国王位,百年战争就此拉开序幕。英军曾连战告捷、俘虏法王,无数法国骑士命丧于长弓手,黑太子爱德华威震欧洲。
爱德华三世
可国土沦陷也彻底激发了高卢人的民族情绪,圣女贞德振臂一呼,奥尔良之围迎刃而解,攻守势异,百年战争以英格兰归还几乎所有在法国的领土而告终。
这一毁灭性的失败使得英国称霸欧陆的野心告一段落,新航路开辟使得英国的目光由大陆转向海洋。
得益于英吉利海峡天险,不列颠能够对欧洲事务保持超脱。“我们所有最伟大的战争,其目的都在于阻止某种强大的军事力量主宰欧洲”。
英吉利海峡天险
英国只是将欧洲政治作为确保自身免受侵略及实现自身在海外战略的手段。
它不容许出现对自己产生威胁的霸主,因此竭力维持着欧洲大陆的均势体系,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它使欧陆国家陷入内耗,而自己追求海上霸权。
它不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但却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它以陆权换海权,弃独霸求均势。它无意成为欧陆霸主,但绝不允许任何国家独霸欧洲;它渴望不列颠和海洋的和平,却希望在欧洲大陆燃起熊熊烈火。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哈布斯堡家族如同帝国纹章上的双头鹰,统治着神圣罗马帝国与西班牙,成为英国最大的威胁。
尼德兰革命时期,英国曾帮助荷兰脱离西班牙的统治。
当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如火如荼时,英国成为新教阵营的资助者,最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教随国定”,以罗马教廷和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天主教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1648年5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图为与会代表庄严宣誓和约的场景。
大西洋上,英国也没有放过西班牙人。伊丽莎白女王鼓励私人对他国船只进行劫掠,并授权其为“皇家私掠者”,臭名昭著的私掠制度由此兴起。
私掠者成为女王麾下最勇武的战士,他们与海盗的差别,或许只在于会唱《天佑女王》。
他们徘徊在大西洋上,劫掠和摧毁每一艘悬挂西班牙旗帜的船只。西班牙恼怒不已,借英国处决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为由,进军英吉利海峡,却全军覆没。
无敌舰队的送葬人,霍金斯和德雷克,正是最著名的私掠者。
德雷克船长: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由海盗成为海军中将的男人
经过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统治,法国崛起,牵动着英国的神经。
光荣革命后,玛丽二世与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共主社稷,英国以报法荷战争之仇为由,开始了对法国的遏制。
1688年奥地利、西班牙、瑞典等国对法宣战,英国于次年加入联军,史称大同盟战争。
玛丽二世与威廉三世
战争持续九年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卡洛斯二世遗嘱传位波旁家族的菲利普,哈布斯堡与波旁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就此打响。
因惧怕法国得到西班牙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再度对法宣战。尽管王位最终归于波旁,但《乌特勒支条约》明令法西永不合并。
英军统帅马尔博罗公爵在此战立下不世功勋,粉碎了太阳王的野望。他的后代丘吉尔,在二战时期挽救了英国。
王位继承战争于1713年落下帷幕,签订了《乌特勒支条约》,将尼德兰南部划交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廷统治。
勃兰登堡选侯自封为普鲁士国王,并与奥地利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导权,爆发七年战争。战争期间,法奥重修于好,而英国资助普鲁士。
如时任首相老威廉·皮特所说,“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英国帮助腓特烈大帝赢得普鲁士的地位,打击了两大传统对手—法国与奥地利。
勃兰登堡受制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因素,自封为普鲁士国王
此时的海洋上,英法并驾齐驱。英国利用法国称霸欧陆的野心,将其军队牵制在欧洲,从而利用海军优势侵吞其殖民地。七年战争时,英军就将法属加拿大据为己有。
在印度,亲法的穆斯林政权下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并尊英国女王为印度皇帝。海神的三叉戟最终归于英国。
拿破仑让一个时代以他来命名。这是欧洲列国前所未有的敌人,历经七次反法同盟才令其陨落。各国都曾屈服求和。唯有英国,始终屹立在反法一线。
七次反法同盟
部分原因是拿破仑发起了陆地对海洋的宣战,即大陆封锁政策,企图以大陆征服海洋,从经济上拖垮英国,政治上孤立英国。
然而,借助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和殖民帝国的供给,法国窒息英国的战略企图没有达成,英国的反封锁政策却切断了法国的海外贸易,使法国及其盟国陷入经济困顿,并激起了各国人民对法国统治的反抗情绪。
海权最终战胜了陆权。
法国及其盟国的经济困顿,并激起了各国人民对法国统治的反抗情绪。图为法国民众反对法王。
法军也曾试图在海上与英军一决高下,但纳尔逊告诉他们:海洋是英国人的主场。阿布基尔海战使得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后路被断,不得不偷渡回国。
激战中的英国海军
特拉法尔加海战更是英国海军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法西联合舰队受到毁灭性打击。
开战后,纳尔逊拒不换下挂满勋章的礼服,“我光荣地得到它,也光荣地与它同死”。一语成谶,他在此战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泰晤士报》评论道:“我们不知道应该欢呼还是哀悼,这个国家刚刚取得一次史无前例的光辉胜利,但代价无比高昂——我们失去了伟大而英勇的纳尔逊。”
特拉法加海战爆发纳尔逊击败法西舰队助英国夺海洋霸权
英国陆军也成为拿破仑的劲敌,威灵顿指挥半岛战争,接连解放西班牙和葡萄牙,拿破仑麾下的众多元帅无一能阻挡他的前进。
滑铁卢战役,更是他和布吕歇尔联手为拿破仑的神话画上了句号,他也被称作“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
为维持欧洲均势,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仍力主保留了法国的大国地位,拒绝了处决拿破仑和瓜分法国本土的要求,以法国来遏制沙俄和普鲁士,战后的维也纳体系如英国所期望的,达成了势力均衡。
1814年10月1日,反法联盟各参加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会议,商讨处理战后事宜。该会议为尔后建立以“神圣同盟”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奠定了基础。
大陆均势政策要求平衡者必须有足够的实力维持均势,但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已经日落西山。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赢得了普奥和普法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随后而来的结盟浪潮中,英法俄成立了三国协约,与德奥意的三国同盟抗衡。
巴尔干一声枪响,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以阵地战著称而大会战动辄伤亡上百万人,因此有了为人所熟知的索姆河地狱和凡尔登绞肉机。
英国虽赢得了战争,但依然元气大伤。
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拉下了帷幕
二战更是彻底终结了日不落帝国的生命。有鉴于对一战伤亡的教训,时任首相张伯伦提出著名的“绥靖政策”,以致养虎为患。
继任者丘吉尔认识到纳粹是一头永远喂不饱的狼,代表英国人民喊出了“我们决不投降”的口号。
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国的有生力量,不列颠空战使本土转危为安,蒙哥马利在北非战场上最终战胜了沙漠之狐隆美尔。
但为胜利付出的代价,掏空了英国的国力。二战后殖民地人民完全觉醒,亚非拉的人民赢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更在根本上粉碎了日不落殖民帝国。
亚非拉人民觉醒,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
战后,英美苏名义上是三巨头,但丘吉尔清楚自己已经成了“夹在美国野牛和苏联巨熊中间的毛驴”,西欧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了,美苏成为新的霸主。
二战结束后,日不落的美梦仍萦绕在英国人心头。它与法国、以色列联合,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但由于美苏介入,埃及赢得了运河的全部主权。
风水轮流转,英国已不再是世界霸主了。
马岛战争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最后荣光”,算是稍稍抚慰了英国人的心理落差。可我们都清楚,属于英国的时代已经过去。
历史浩如烟海,承载了多少治乱兴衰。这世上,又怎会有不落的太阳?大不列颠成也制衡,败也制衡。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