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军备限制下,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都去哪儿了?

作者: 赵恺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一战后军备限制下,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都去哪儿了?

1919年6月28日,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由英、法、美三国主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终于拟定了旨在削弱德国战争潜力的《凡尔赛条约》,并“邀请”此前被禁止参与讨论条约细则的德国代表团入场签字。该条约除了要求德国割地赔款之外,更严格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可就在战胜国自以为高枕无忧之际,德国却已悄然开始了复仇计划。

一战后军备限制下,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都去哪儿了?

1919年6月28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准备签署《凡尔赛条约》。来源/凡尔赛宫博物馆

德国如何应付《凡尔赛条约》

理论上,任何法律条款都会存在漏洞,更何况《凡尔赛条约》从一开始便是英、法、美等国基于自身国家利益而博弈、妥协后的产物:英、美为了避免过于削弱德国以至法国一家独大,法国为了在中欧建立起抵抗苏联西进的“防波堤”,都有意无意地为德国重新扩军留下了“后门”。而德国国防军高层对于这些蝇营狗苟更可谓洞若观火,很快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之道。
 
如《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陆军的总人数被限制在10万人以下,这其中包括了4000名军官和不到9万的普通士兵。同时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禁止德国进行征兵。而针对这一条款,德国大力发展警察组织,扩充德国联邦边境警察部队和各州的警察部队。如此便获得了一支总数达11万人的准军事组织。
又如《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组建空军。德国政府便扩建民用航空公司,并大力发展各种民间飞行俱乐部。通过“蓄兵于民”的手段为自己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空军预备队。二战中共击落352架飞机、创下人类空战纪录的德国空军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便是从德国民间的飞行俱乐部中成长起来的。
一战后军备限制下,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都去哪儿了?
埃里希·哈特曼
但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早已从兵员数量和质量转向了武器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一战前的德国固然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军工强国,而长达四年的血腥战争更令以克虏伯集团为首的“军工复合体”取代王室和贵族,成为德国的隐形主宰。但这些荣耀最终随着战争的失败而归于破灭,战胜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些敌对国的军工寡头。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克虏伯的钢铁产能被砍掉一半,许多大型机械设备被拆走运往法国以作为战争赔偿。而在战争中为克虏伯集团赚取了4.32亿德国马克血腥利润的武器生产也受到了严格监控。而在战胜国们看来,即便没有这些监管,克虏伯集团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毕竟德国军队已然被控制在了一个极小的数量级,其自身装备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克虏伯集团强大的产能。而《凡尔赛和约》又禁止德国进行武器出口。因此,从长远来看,德国军工集团不是自行破产便只能依靠生产民用产品苟延残喘。

 

然而,《凡尔赛和约》只禁止了德国出口军用武器,却没有禁止其出口警用装备,更没有禁止德国军工企业以专利权的方式向外出售军事技术。这一时期,德国“武器出海”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驳壳枪”,即“毛瑟手枪”。

 

在设计之初,“毛瑟手枪”并不为德国军方看好。这款手枪的载弹量达到跨越时代的20发,并可连续击发,但因其单价过高、尺寸过大不便于携行,且近距离作战中,其快速连射的状态下又存在着后坐力过大而无法控制枪口上跳、弹壳横飞而导致的烫伤隐患,注定其并不适合大规模列装。

 

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工系统为满足前线的巨大需求和消耗,不得不加班生产的情况下,面对拥有完整生产线的“毛瑟手枪”,德国军方也仅下达了15万支的采购合同,并主要用于支援1916年爱尔兰共和派发动“复活节大起义”等敌后破坏活动。

 
一战后军备限制下,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都去哪儿了?
一战中的德国军队。来源/纪录片《一战中的德国》截图
 
讽刺的是,德国战败之后,毛瑟手枪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抢手货。在苏俄内战的战场上,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和白军各路军阀、地方武装都大量装备了这款手枪,与此同时,毛瑟手枪也逐渐扩散到了远东地区,进入了深陷北洋军阀混战的中国。
 
毛瑟手枪之所以在各种低烈度内战中表现活跃,是因为在以单兵武器的火力密度和持续性决定胜负的小规模、近距离作战中,毛瑟手枪射速高、载弹量大的优势占尽便宜,而德国军工企业趁势将其改造为警用武器大肆出口,向美国、西班牙乃至中国本土的武器生产企业出售专利权,一时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毛瑟手枪,德制冲锋枪也在一战结束后于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德国工程师将原有MP18型冲锋枪进行一系列改良,定名为MP28型冲锋枪,转到比利时大量生产并开发了多种口径供外销用。

战前后的德、日军事合作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对德宣战,并迅速攻占了为德国强租的中国青岛及德属太平洋诸岛群,但两国之间却有极为深厚的“传统友谊”,特别是日本陆、海军之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亲德派”势力,日后一力促成“日德同盟”的大岛浩便是其中之一。
明治时代普鲁士陆军少校梅克尔担任日本陆军大学教官以来,日本陆军军官团中就有了亲德传统。大岛浩的父亲大岛健一早年留学德国,对德军的训练方式颇为推崇,更属于日本陆军中的“铁杆亲德派”。因此,大岛浩从小便每天必须记住10个德语单词,每逢周日和寒暑假,更要被送到与其父私交甚好的德国驻日使馆外交官家中熟悉德语,玩德国式游戏。
 
一战后军备限制下,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都去哪儿了?
1947年11月25日,战犯大岛浩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作证。供图/美国陆军通讯部队
 
1921年,大岛浩以大尉军衔担任日本驻德使馆副武官,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德国,此后更是全盘“德化”。他的军服在德国军官常去的服装店订制;帽子也是德国陆军样式,帽檐儿很高;大衣则是德国的开胸式,可以说除了个头矮小外,他简直和德国军官一样。日常生活上,大岛浩喜欢德国的樱桃白兰地和腊肠,认为威士忌是英国货,所以从不饮用。
 
大岛浩的行为虽然极端,却并非个例。日本与德国同属工业后进,都有重新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的野心,加之两国又分别有武士阶层和容克贵族等军事地主阶级左右国家命运的政治传统,因此陆军之中表现出惺惺相惜之态,也纯属臭味相投。
 
如果不是德国一战前轻视日本,未与其有过正面的外交接触,而井上馨、加藤高明等财阀代言人又看重加入协约阵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急于推动对德宣战的话,那么日本很可能受到1914年欧洲战场上德国陆军初期势如破竹的胜势所影响,而暂缓加入战团甚至站到以德国、奥匈为首的同盟阵营。日本陆军和国民内心深处对德国的莫名好感,更没有随着两国的兵戎相见而淡化,反而愈演愈烈,最终直接导致数十年后,日本妄图与德国联手成为地球的“轴心”而倒行逆施,最终奔向毁灭的末路。
 
与日本陆军基于本能般的强烈“盲目亲德”相比,日本海军对德国的态度要务实得多。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国内工业体系日趋发达,各型主力战舰完成了自主研发,国产化率不断提升。虽然战舰所需之锅炉、主机、主炮,日本均可自行生产,可先进的电气系统却依旧依赖进口,而德国西门子公司在这一领域不仅是个中翘楚,更对日本没有英、美那般设置技术壁垒,日本海军与之订立巨额采购合同也在情理之中。而贿赂、回扣在各国军备采购之中更属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日本海军内部曾曝出被称为“西门子事件”的巨大丑闻。
 
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德国西门子集团东京分公司一个名为卡尔·里希特的员工。里希特虽然职务不高,但身为打字员的他却能接触西门子公司与日本政府各类交易的核心机密,微薄的薪水和离乡背井的生活,令里希特逐渐产生了从中渔利的想法。
 
1913年11月,里希特从西门子公司离职,随手带走了几份文件。而里希特刚刚离开日本,一份索价2.5万日元的勒索信便出现在西门子东京分公司的邮箱之中。西门子集团方面虽然知道里希特手中这几份文件非同小可,却不甘心花钱消灾,于是里希特刚刚回到国内,便被德意志帝国的秘密警察所控制,不久被扭送柏林地方法院,以敲诈勒索罪提起公诉。就在西门子集团高层认为事情已经画上句号之时,伦敦路透社以特别电讯稿的形式大肆报道了里希特在柏林受审的情况,并曝光了其所掌握的相关资料。
 
日本国内一时之间流言四起,甚至有人说西门子公司曾以箱为单位向日本海军大佬山本权兵卫送钱。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日本海军高等军法会议传唤与西门子公司业务往来中的几位关键人物——海军舰政本部造舰部部长藤井光五郎,部员泽崎宽猛、铃木周二,却没有得到海军与西门子公司蝇营狗苟的证据,反倒查出藤井光五郎及其前任松本和从英国维克斯公司分别接受过巨额贿赂的情况。至于日本海军究竟是查不到高层与西门子私相授受的证据,还是不愿意查到证据,就实在不好说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门子公司成为英、美打压的重点,一度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海外资产。公司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的三儿子卡尔·福里德里奇·西门子却奇迹地将公司重振起来,这其中着力发展日本的业务,无疑是西门子公司东山再起的重要一环。毕竟在相对落后的远东地区,德国在电气工程领域具备着极大的领先优势。
 
除了在民用领域大展拳脚之外,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电动机与蓄电池的制造技术以及卡尔蔡司公司的潜望镜制造技术也为日本海军秘密引进,并运用于提升自身的潜艇建造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日本得到印证之后,又被迅速传入德国国内,为德国海军的狼群磨砺其爪牙。
 
除了在潜艇领域,日德两国在航空工业上也很快建立起合作关系。由于一战后德国不能制造军用飞机,因此当时日本主要飞机制造厂家得以大量从德国飞机制造厂招聘技术人员,像爱知航空机从亨克尔、三菱从容克、川崎从道尼尔都招聘了大量技术人员,而这些工人在日本积累下丰富的工作经验后,又会回到德国,成为德国航空工业崛起的骨干力量。

与虎谋皮:苏德秘密军事合作

1920年,列宁领导的苏联击退了协约国三次武装干涉,粉碎了白卫军的疯狂进攻,赢得了全面胜利。1922年4月16日,德国魏玛政府和苏联签订了《拉帕洛条约》,也就是《德国和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根据条约,苏德双方恢复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苏德都放弃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赔款和财产等要求。列宁曾说过“为了赚钱,资本家愿意出卖绞死自己的绳子”。
 
同样为西方所排挤的苏德两国还缔结了一个作为条约附件的秘密军事协定,德国绕开《凡尔赛条约》,向苏联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产线,帮助红军建立现代化参谋指挥和训练体制。同时,苏联则对德国开放军事基地,让德军能够在那里不受英法等国的干扰而训练坦克兵、飞行员及其他军事人员,苏联还向德国开放军事工厂,让德国在苏联研制《凡尔赛条约》严禁拥有的武器。
 
1926年4月,苏德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德国向苏联保证,绝不参加任何国际集团尤其是英法集团对苏联的封锁,苏联则保证对德国东部的稳定和安全。苏德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以反凡尔赛同盟为基础的全面合作,极大促成了苏德军事合作,双方军官频繁往来中,也大摇大摆地打量着对方的国防力量。
苏联和德国在波恩和莫斯科各自建立了一个隶属于德国国防部和军事人民委员的权力极大的联合办事机构,用于协调苏德全面合作。这样,德国克虏伯公司便开始在苏联军事工业重镇图拉制造大炮和装甲车,德国容克公司在莫斯科郊区开设飞机制造厂,生产飞机发动机。德国法本化学公司甚至在苏联萨马拉省制造军用瓦斯和毒气。德国派出专家,帮助苏联在图拉、梁赞和喀山建立三个大型兵工厂。此时,来自德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度占苏联军工企业外聘专家总人数的80%。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德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信贷,用于支持苏德合作项目。仅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德国就向苏联提供了价值20亿德国马克的设备、技术和物资。通过与德国的军事合作,让苏联红军的武器装备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世界前列。例如德国把全套的E-I级U型潜艇的全套图纸卖给苏联,帮助苏联建立完整的潜艇制造工业和潜艇部队,到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前,苏联海军已经拥有大约300艘潜艇。德国根据约定,绕过《凡尔赛条约》,派大量德军官兵赴苏联训练,二战时期叱咤风云的德国高级将领,大多数都与苏联有缘,例如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曾在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利佩茨克空军基地服役。
二战中,德国军队的“闪击战”和机械化战争理论,也形成于苏德合作时期。那时候,德军将伪装成“农用拖拉机”的德国第一代快速坦克运送到喀山,以苏军的名义进行训练和参数鉴定,最后形成了德军装甲部队机械化行军及作战的完整体系。在苏联电影《解放》里面,希特勒在介绍古德里安时说:“他毕业于苏联的喀山坦克兵学校”。
 

一战后军备限制下,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都去哪儿了?

反映卫国战争的电影《解放》海报

必须指出的是,苏德之间所谓的“蜜月期”无非是各自被孤立后的抱团取暖,随着两国国内局势的稳定,并在国际社会拥有一席之地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性对立,终令双方转而兵戎相见。

 

一战后军备限制下,德国的先进军事技术都去哪儿了?
END
作者 | 赵恺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7926.html

(1)
上一篇 2023年3月1日 下午1:32
下一篇 2023年3月1日 下午1: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