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1919年6月28日,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由英、法、美三国主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终于拟定了旨在削弱德国战争潜力的《凡尔赛条约》,并“邀请”此前被禁止参与讨论条约细则的德国代表团入场签字。该条约除了要求德国割地赔款之外,更严格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可就在战胜国自以为高枕无忧之际,德国却已悄然开始了复仇计划。
1919年6月28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准备签署《凡尔赛条约》。来源/凡尔赛宫博物馆
德国如何应付《凡尔赛条约》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克虏伯的钢铁产能被砍掉一半,许多大型机械设备被拆走运往法国以作为战争赔偿。而在战争中为克虏伯集团赚取了4.32亿德国马克血腥利润的武器生产也受到了严格监控。而在战胜国们看来,即便没有这些监管,克虏伯集团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毕竟德国军队已然被控制在了一个极小的数量级,其自身装备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克虏伯集团强大的产能。而《凡尔赛和约》又禁止德国进行武器出口。因此,从长远来看,德国军工集团不是自行破产便只能依靠生产民用产品苟延残喘。
然而,《凡尔赛和约》只禁止了德国出口军用武器,却没有禁止其出口警用装备,更没有禁止德国军工企业以专利权的方式向外出售军事技术。这一时期,德国“武器出海”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驳壳枪”,即“毛瑟手枪”。
在设计之初,“毛瑟手枪”并不为德国军方看好。这款手枪的载弹量达到跨越时代的20发,并可连续击发,但因其单价过高、尺寸过大不便于携行,且近距离作战中,其快速连射的状态下又存在着后坐力过大而无法控制枪口上跳、弹壳横飞而导致的烫伤隐患,注定其并不适合大规模列装。
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工系统为满足前线的巨大需求和消耗,不得不加班生产的情况下,面对拥有完整生产线的“毛瑟手枪”,德国军方也仅下达了15万支的采购合同,并主要用于支援1916年爱尔兰共和派发动“复活节大起义”等敌后破坏活动。
战前后的德、日军事合作
与虎谋皮:苏德秘密军事合作
反映卫国战争的电影《解放》海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