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近日来,原本以低廉房价火遍全网的黑龙江省鹤岗市,又因为一杯咖啡冲上热搜。在这座人们印象中物价低廉的城市中,咖啡最贵可以达38元一杯。是因为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鹤岗开始了与大城市的接轨之路?还是我们对咖啡本身存在什么刻板印象?实际上,咖啡本身不是什么珍贵饮料,它们在鹤岗也不是新鲜事物,这个故事,要从咖啡在全球范围内的起源与传播讲起。
咖啡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咖啡文化起源于红海地区,在15世纪中期的也门,有旅行者发现当地的清真寺众会烹煮热气腾腾、沁人心脾的咖啡,用于唤醒神灵,而所用的咖啡豆很可能来自红海对面的埃塞俄比亚,先从陆地运到今天的索马里,然后经由船舶贸易到达也门。到16世纪,咖啡已经传遍了整个中东和北非,并在17世纪经由意大利到达欧洲。
随着咖啡的传播,源自中东地区的咖啡馆也在欧洲迅速流传开来,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聚会场所。到1675年,单单英格兰就有超过3000家咖啡馆,人们在其中讨论时事,看书读报。复辟后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试图限制咖啡馆的发展,称人们在那里散播关于王室的谣言,却徒劳无功。
17世纪末的伦敦咖啡馆。来源/大英图书馆
18世纪初,正在荷兰考察的沙皇彼得大帝将咖啡带到了沙俄。沙俄贵族起先根本受不了咖啡的味道,称它如“肮脏的糖浆”般难喝,但彼得大帝将咖啡作为西方化的重要参照物,坚持推广。直到后来,他们才慢慢喜欢上了这种饮品。沙俄第一间咖啡馆出现在彼得大帝力主建立的圣彼得堡,其名称是“四艘护卫舰”,纪念的是北方战争中沙俄海军缴获四艘敌舰的功绩,因此咖啡在这里又带上些许民族主义的色彩。
整个18世纪,咖啡在沙俄都是只有上层阶级方能享用的饮品,直到19世纪才有所改观。咖啡豆源自千里之外的非洲,经过漫长的海上与陆上贸易,方能到达沙俄。然而,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间连绵不绝的战争影响了咖啡豆的供给,抬高了价格。到下一个世纪,沙俄多次参加针对拿破仑的反法同盟战争,一路西进的沙俄军官和士兵们在巴黎享用了咖啡,开始喜欢上这种饮品。于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也加入享用进口咖啡的行列中,并在这个世纪的尾声,伴随着隆隆作响的火车,把咖啡文化带到中国东北地区。
18世纪沙俄咖啡壶。来源/Tula Samovar Museum
中国东北的咖啡文化源起
随着沙俄东扩,沙俄政府开始筹划修建跨西伯利亚铁路,以加强对远东地区的控制。与此相关联,沙俄也从清政府手中攫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筑路权。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侨陆续来到哈尔滨,哈尔滨俄式西餐也应运而生。1918至1920年间,约有5万多名俄侨在哈尔滨定居,其他国家的人也纷至沓来。为满足外国人生活、社交和消费的需要,大量餐厅、点心铺等饮食消费娱乐场所被广泛开设起来,其中便包括咖啡馆。据《哈尔滨和奉天》一书记载,在1926年开业的“米尼阿久尔”咖啡店,可以吃到“按莫斯科式制果法制出的果子、煮的咖啡”。
不知有多少俄侨来到这里,点一杯咖啡,惆怅地回想着那再也回不去的生活。
1926年开设的“米尼阿久尔”咖啡店。来源/曲伟编著《哈尔滨犹太人图史》
然而,此时的鹤岗离哈尔滨以及那里的咖啡都十分遥远。自1917年发现煤矿起,鹤岗的发展都围绕着采矿业展开。1920年,东北官办资本的注入极大提升了鹤岗煤矿的产量,从最初的500吨逐步跃升至1931年的23万吨。日本占领东三省后,加紧掠夺东三省资源,盲目扩大矿区规模,增加采煤点。鹤岗煤矿在经历了最初的产量下降后逐步恢复,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年产量已达320万吨,煤矿工人从一万七千人增加到三万一千人。
为了促进煤炭出口,1926年,鹤岗至佳木斯郊区莲江口的铁路贯通,鹤岗所产的煤由火车外运,接着沿松花江输往哈尔滨等市场。3年后,铁路延伸至佳木斯。该铁路速度极慢,且以运煤为主,巨大的载荷量给路基造成损害。即使经过改造,不到70公里的路程也要花1.5小时,严重妨碍了鹤岗与外界的物资和文化交流,更何况,1930年,佳木斯才由一个屯变成镇,7年后又升格为市,远不及哈尔滨那般繁华。1939年,绥芬河-佳木斯铁路的通车意味着鹤岗的煤矿运输接入了整个东北的铁路系统,煤炭出口量猛增。不过,普通的鹤岗煤炭工人并未从中获益,反倒饱受折磨,直到1945年8月13日,工人们才迎来了解放。他们中的少数人或许会惊奇地发现,解放他们的苏联红军靠在坦克边,吹着口琴,拉着手风琴,在大口喝伏特加与茶之余,偶尔也会喝一种黄褐色的饮品。
在随之而来的围绕苏军物资的黑市交易中,也有咖啡的身影,只是想来,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应该远不及列巴和罐头。能接受咖啡苦味的,只是一小群人。在年代剧《父母爱情》中,张桂英第一次喝咖啡时,就把它吐了出来,还把杯子打碎了。
影视剧中的张桂英。来源/电视剧《父母爱情》截图
新中国成立后,咖啡成为苏联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民开始了热情效仿。1949年9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苏联舒塞夫院士对未来莫斯科的展望:在最繁华的城中心商业区,将要添筑一些新的商店、饭店、咖啡馆。近三年后,国内援引了苏联《新闻》杂志介绍一个苏联家庭的收支情况,提到女主人煮咖啡待客。1954年,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北京举行,专为此建设的莫斯科餐厅便包括一间咖啡厅,“摆着讲究的咖啡杯和点心盘,人们可以在此喝着浓郁的咖啡,吃着可口的点心,眺望西郊公园内的景色”。
对鹤岗的工人来说,咖啡成了令人向往的彼岸。新中国初期的鹤岗工人的生活还未出现咖啡。哈尔滨倒是一直有咖啡馆,可那里毕竟还太远。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升温,鹤岗煤矿也迎来了苏联专家的进驻。在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个项目中,鹤岗占了4项,其中3项顺利投产,包括由苏联煤矿工业部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的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竖井。在当时,咖啡是苏联专家的特供商品。煤矿工人们想必好奇,苏联顾问为什么每天早晨都要来上一杯黄褐色的苦涩饮品,再下井指导工作呢?工人们在劳动之余,也有观影机会,各种以上海和苏联为背景的电影中不时出现咖啡馆的镜头,大家在恍然大悟之余,必定想透过黑白的银幕,去一嗅那青烟袅袅的咖啡的滋味。
然而,随着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咖啡成了苏联修正主义腐蚀青年的象征:“‘幸福’还意味着‘清晨去海湾’,晚上‘去咖啡馆’等等,这些玩意儿,与没落腐朽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那一套生活方式又有什么两样呢?”远在哈尔滨的老字号华梅西餐厅也被改名为“反修餐厅”。在此情况下,鹤岗工人们更是无缘享受咖啡。
喝不着咖啡,咖啡糖还是能吃得着的。二十多岁时从山东辍学到鹤岗挖煤的周脉明曾回忆起小学三年级时一顿特别的饺子:邻居家姐姐嫁到城里,经常会带回好吃的给弟弟,其中便包括咖啡糖。不同于山东农村,鹤岗得益于煤矿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福利,是有能力给工人发放咖啡糖的,既提神醒脑,又代表着甜蜜的生活。
鹤岗人民享用咖啡
鹤岗人民真正普遍喝上咖啡,得等到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鹤岗粮食部门开始感受到竞争压力,改变先前只卖生粮油、不卖熟食品的做法,开始加工和经营油条、麻花、粘豆包、烧饼、煎饼、挂面、豆腐脑等十多个品种,供应市场。年节旺季还增加糕点、元宵、粽子等供应。虽然此时仍未提及咖啡,但随着民众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私营经济发展的浪潮,咖啡馆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1985年,在距鹤岗最近的大城市佳木斯,一位房管局工人在市郊养起了奶牛。他的下一步计划,是搞奶粉加工,再办一个咖啡馆。1990年,鹤岗市南山冰棍一厂对门开了一家南极冷饮厅,从名字上看,它是哈尔滨老字号冰棍厂的分店,经营范围包括冰糕、面包、牛奶和咖啡。这是当年青年男女的约会胜地,只要花上几块钱,便能与心上人坐上一会儿,伴着咖啡升起的热气,展望着未来美好的生活,想象着爱情电影中的类似镜头场景,接着再精神抖擞地投入下午的工作中。
在南极冷饮厅之后,陆续有多家咖啡馆在鹤岗开业,名字中,不乏“白玫瑰”“雨晴”等具有文艺色彩的字眼,更有“甜蜜”“爱恋”“月亮心”“浪漫港湾”等与爱情有关的字样,只是它们都未能存续下来。咖啡店的倒闭也成了城市衰退的缩影。同一时期,鹤岗也经历了产业的变革与人口的外迁,成为去工业化和老龄化的所谓“收缩城市”的一员。煤矿不断整合,煤炭储量不断下降导致的主导产业衰落,也造成了人口不断外流,城市内出现大量空地及闲置工厂。2011年,鹤岗正式成为全国第三批25座资源枯竭城市中的一员。
面对着经济滞后与城市衰败的困局,鹤岗也在想办法实现经济的多样化。2016年夏,鹤岗市新成立了几家售卖咖啡的蛋糕烘培店和咖啡馆,均存续至今。2017年2月,鹤岗市谕霖射击场引进的韩国漫咖啡正式营业,从名字便可以看出,它提倡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以区别于上班族用以提神醒脑的速溶咖啡。当时《鹤岗日报》还专门配发一篇名为《慢节奏享受咖啡》的文章,介绍有关咖啡的知识。因此,一些人认为鹤岗年轻人约会时找不到去处,只得在网吧里枯坐,以及在周末驱车一小时到佳木斯喝咖啡,应该属于夸大其词。
2019年,随着鹤岗成为网红城市,全国各地的购房者与自媒体从业者纷至沓来。咖啡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从那时起至2023年初,近二十家咖啡店开业,且大多存续下来,单单鹤岗时代广场便汇聚了六七家咖啡馆。略显惊奇的是,前来咖啡馆消费的主力,并不是外地人,毕竟他们见惯了大城市里的星巴克,对当地的咖啡馆自然不屑一顾。并且比起38元钱一杯的咖啡,几天的菜蔬与肉食来得更为实在。是经济上宽裕起来的当地人支撑起了鹤岗的咖啡馆,对他们而言,这是象征家乡进步发展的标志,是他们经济地位提升的展现,是他们对佳木斯、哈尔滨甚至更远的大城市的想象。
时代广场旁边就是铁路,并紧挨着选煤厂和郊区供销合作社。在这里,可以看到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一座诞生于煤矿资源的城市,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越来越多地与外面的世界产生联系。火车既带来了咖啡,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不少居民萌生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尽管煤矿的枯竭一度使其陷入困境,但38元的咖啡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样衰败,内生的活力仍在涌动,新的故事正在书写。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数据库。
鹤岗市人民政府官网。
Kremlintour.com
Popkult.org
王林楠:《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梁国庆:《哈尔滨市俄餐发展历史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徐博:“鹤岗历史文化资源浅析”,《黑龙江史志》,2009年7月。
“中国收缩城市的设计应对策略探索:以鹤岗工作坊为例”,《城市与区域规则研究》,第13卷第1期。
“百年鹤岗融入全国高铁网”,《黑龙江日报》,2022年12月26日。
“在鹤岗开咖啡馆,卖得最好的竟然是冰美式”,《每日人物社》。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