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扎堆访问亚太,意欲何为?
据韩联社报道,1月29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首尔与韩国外长朴振举行了会晤,30日会见了韩国总统尹锡悦、韩国国防部长官李钟燮。
31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飞抵韩国,并与韩国国防部长李钟燮举行会谈。
同日,斯托尔滕贝格造访日本,在日本埼玉县视察了日本自卫队伊鲁马空军基地,并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等举行会谈。
奥斯汀与李钟燮召开联合记者会
北约代表与美国高官上述几轮访问再度引发人们对“亚洲版北约”是否会真正成立的担忧。
“亚洲版北约”,亦可称“亚太小北约”,是指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印度等亚洲国家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形成的非正式联盟。
它并非一个亚太地区实际存在的组织,而是一个尚未有精确定义的准概念,在不同国家的谋划中均存在。其主要矛头直指中国。
斯托尔滕贝格和岸田文雄
“亚洲版北约”是由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纳拉帕特首先提出来的。
2002年,纳拉帕特以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的身份参加了美印国防部举行的一个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纳拉帕特主张建立以美国为首的亚太地区安全体系,提议该体系应仿效北约模式,赢得了美方的赞同。
依照纳拉帕特的解释,“亚洲版北约”的英文缩写是NAATO,意指“北美—亚洲公约组织”。
在纳拉帕特的构想里,拟议中的“亚洲版北约”的潜在成员应该有: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
2007年9月, 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在孟加拉湾海域举行名为“马拉巴尔-2007”的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推动“亚洲版北约”从学术构想走向实践。
于是,《亚洲时报》发表评论认为,这似乎预示着“亚洲版北约”的构想已初见端倪。
无独有偶,2004 年印度洋大海啸灾难爆发,美、日、澳、印四国为了应对灾后救援的巨大挑战联合开展救援协调行动。
之后的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打着价值观的旗号,倡导四国进行合作,试图构筑联盟体系。
这里的“四国集团”(或称“四国机制”,QUAD)亦与纳拉帕特所提出的“亚洲版北约”不谋而合。
2007年3月,日本还与澳大利亚签订了《安保联合宣言》。美、日、澳三国还举行了由防长和外长参加的“2+2”会议。
2007年之后,随着陆克文担任澳大利亚总理,澳大利亚首先宣布退出四国机制。
与此同时,大力倡导四方战略对话的安倍晋三也骤然下台,四国机制的倡议如昙花一现,很快陷入沉寂。
2017 年,特朗普上台后“四国机制”重新开始运转。该机制以两次四国共同参加的磋商会议为标志,逐步走向务实合作。
特朗普全面接纳了由日本原创的地缘战略概念,积极推动“印太战略”与“四国机制”的结合。
2020年8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蒂芬·比根(Stephen E Biegun)在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论坛的线上研讨会上呼吁“四国集团建立‘类似北约的联盟’”。
2020年“马拉巴尔海上军演”昭示了“亚太小北约”的具体化、实践化程度加深。
近年来,几国的军事合作频频。
印美在2016年签署的《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LEMOA)、2018签署的《通信兼容和安全协议》(COMCASA)、2019年两国达成《工业安全附件》(ISA)——短短3年时间,印度就签署了美国与防务伙伴都需要签署的三大基础性军事合作协议。
2020年6月4日,印度和澳大利亚签署《相互后勤支持协定》(MLSA)。
再加上印度和日本已经签署的《军事后勤与服务互助协定》——美印日澳四国之间已构建了一个以共享军事基地和后勤相互支持的防务体系。
此外,美方亦注重发挥四国机制在地缘经济竞争方面的作用,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强化对中国的制衡。
比如2020年印日澳启动“供应链弹性计划”,意图绕开中国建立国际供应链;2021年在美日澳三国政府支持下的一次会议中,“蓝点计划”重新启动,被视为美国版“一带一路”。
拜登上台后,几方之间的联系并未中断。
2022年上半年,北约组织“领头羊”美国的总统拜登,以及北约在欧洲的最重要成员国之一德国的总理朔尔茨,双双访问日本和韩国。
这两场访问,美欧与日韩之间的军事合作与协调是最重要议题之一。
同年5月,韩国国家情报院亦突然公开对外宣布, 韩国已经正式加入了北约集团下属的“北约网络合作防御中心”,韩国因此也成为首个参与北约网络防御组织的亚洲国家。
11月,日本紧随其后。
北约、美国与四国机制,三者相互牵扯。
北约,是二战后美国为维护其在欧洲主导地位、遏制苏联而成立的军事集团,“四国机制”则是美国等在当代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主导地位的工具。
既能被冠以“小北约”之名,自然在成立目的、各国合作方式上都与之有相似之处。
亚太小北约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基石,是美国试图联结印、澳、日、韩等国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权力,并试图打压、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四国机制”,美方试图将现有的美日澳、美日印等三边机制及各国间双边合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整合,让美国的盟友与战略伙伴实现联通。
无论是北约还是所谓“亚太小北约”的非正式联盟,都是美国试图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维护其在亚太地区利益的野心策略。
于其他国家而言,日韩两国与北约互动频繁、接触升温,一方面是为相互借重,以在亚太事务上增加更多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是日本、韩国试图寻求除美国之外国际上更大更多的军事与防务保护伞的需要。
在韩国方面,鉴于朝鲜核与导弹的开发与试验还在不断发展,韩国当前只能依赖于由美韩同盟提供的核保护。
因此,韩国期待升级与北约的全球伙伴关系,从而获得更多安全支持。
日本更是希望通过加强与北约的合作摆脱自二战以来桎梏在自己身上的军事封印,寻求突破专守防卫的机会。
对中国而言,美国试图在地区搭建防线,形成西有印度,南有澳大利亚,东有日韩的包围,强化地缘封锁链条,无疑为中国发展的政治环境更添几分波折。
实际上,“盛名”之下的“亚太版北约”本身很难达到真正北约的效果。
首先,从历史溯源看,北约是冷战这一特殊时期形成的产物,也因此成员之间具有统一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较强的凝聚力,成员间多边同盟关系显著;
而迄今为止“亚太版北约”依然是几个国家利益部分重合的国家在美国的牵头下形成的多线合作,缺乏一个将所有参与国联合起来的同盟协定。
其次,从各国权衡来看,美国虽然一直试图以自己为轴心链接各方盟友,但是效果不佳,不乏各国国内政治立场与历史政治因素。
韩日历史问题积重难返,非短期所能解决,印度又是“不结盟国家”,它的政治立场很难偏向这种类同盟性质的组织。
再者,基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亚太地区本身的安全局势比较复杂,中韩与日本之间也存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争议。
加之亚太本身的地区性组织如东盟等在本地区事务上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话语权,所谓亚太版小北约想要借机做大并非易事。
最后,亚太的安全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已成为众多亚太经济体的最大或者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主要投资来源地,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各国在深化合作关系时必然会采取平衡策略,避免过度刺激中国。
因此,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下,美方意图将新冷战思维引入亚太地区,通过所谓阵营对抗打压他国发展,无疑是不现实的。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与活力的地区,亚太地区的安全、和平与发展是各国都期望看到的。
亚太不是美西方制造对抗的“桥头堡”,唯有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才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而像“亚太小北约”这样的曾经谋划,都会在未来历史的椽笔下,化作云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0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