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石江月防务观察(ID:Defence_SJY)
当前的南海局势,在美国方面的挑动下,令地区国家越来越紧张。
美菲两军除了已经展开的“盾牌”军演外,还将在下个月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肩并肩”联合军演。
眼看地区局势有进一步被美国拱火升级的趋势,即将访华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登机前给了菲律宾方面一个忠告,在南海问题上,有一条红线是不能越过的。
(李显龙登机访华前,就南海问题给了菲律宾一个忠告)
据新加坡媒体消息,这是自新冠疫情大流行发生以来,李显龙首次正式访问中国,而且持续6天,显示出新加坡在对华关系方面的高度重视。
从新加坡总理公署公布行程来看,李显龙在中国期间访问主要分为三大内容。
首先,他将前往广东,与新加坡籍人士会面。第二站则前往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李显龙将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作为本次访华的重头戏,李显龙最后会访问北京,与中方举行面对面峰会。
李显龙上次访华还是4年前,在此期间世界局势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也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从李显龙随行官员有外交部长、贸工部长和卫生部长等来看,此次访华主要可能与中方就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双边经贸关系、防疫等方面进行对话与合作。
(李显龙称,与中方保持良好关系,对维护地区稳定繁荣至关重要)
李显龙在登机来华前,接受了央视的专访。他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东南亚各国来说,是巨大的利好。
对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来说,第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这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实际上,李显龙就是向包括菲律宾在内所有东盟国家发出一个忠告,即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才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的主要方面,南海问题不应该成为这种经贸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和阻碍。
此外,李显龙还特别强调,与中方保持良好关系,对维护地区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重要作用。新加坡希望可以发挥一些影响力,让各国审视国际上的机遇与风险,最终各方一起努力,必须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这也是告诉有关国家,如果总是在南海争端问题上做文章,甚至引入外部势力,那就很容易越过了“红线”,必将严重损害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也危及自己国家的利益。
所以,以经济关系为主、南海问题为次的这条原则,南海周边国家是不能打破的。
(李显龙多次表示重视对华贸易关系)
近来在对华关系上,新加坡是比较重视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就曾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将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
而李显龙也延续了上一代的对华政策,多次表示重视对华贸易关系。
他在接受央视采访中表示,新加坡可以在中国和东盟合作中,发挥“总部功能”。
也就是中方企业,可以在新加坡建立总部,在财务、人力、运营等方面,管理在其他东盟国家的业务,有利于企业在整个区域内的整体规划发展,而新加坡的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
对当前的南海问题,李显龙表示,新加坡可以积极推动东盟与中方的合作。首先,东盟和中方签订了自贸协定,新加坡可以推动双方的经贸合作。其次,东盟与中方正在谈判中的“南海行为准则”,双方在非经贸领域的关系越好,那么经贸关系就会更加紧密。
如果经贸关系密切,反过来也能推动其他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在新加坡方面看来,发展经贸合作,才应该是地区国家关系的优先方向。
在中美关系的问题上,李显龙访华前曾明确表态,不希望中美之间出现意外情况,因为世界是没办法承受中美冲突的。他还呼吁中美能恢复对话,稳定当前的南海局势。
(美国与菲律宾军队将在下个月举行大规模“肩并肩”军演)
总的来说,当前南海局势的恶化,就是美方与菲律宾国内一些亲美势力造成的。特别是美方口口声声说要与中方对话,但行动上却频繁对中方进行军事挑衅。
美军跑到南海周边进行军演,还想要在巴拉望岛部署更多军事资产,目的就是在南海方向围堵中国。
对于美方的军事动作,中国副外长孙卫东近期访问菲律宾,与菲方举行了外交会谈。
菲律宾方面在这次会谈中也明确表示,南海问题不应成为菲中关系发展的阻碍,表明马科斯政府现在也认识到李显龙所说的“红线”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发展对华经贸合作,才是菲律宾以及东盟各国优先选择。
(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保持着广泛的经贸合作)
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双方13年前就签署了自贸协议,菲律宾近期也加入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些都为东盟和中国深化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可以为东盟国家提供投资,包括发展基建项目等。而中方的技术支持,可以促进各国的产业升级或是转型,推动各个行业的进步。
整体而言,中方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为东盟国家提供更多合作机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有关方面要正视李显龙的忠告,回归到合作发展的大局中来。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0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