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大决战,毛主席给杜聿明写了一封劝降信,文采飞扬

作者:一棵青木

本文转载自:远方青木(ID:YFqingmu)

淮海战役,在史书上被称之为大决战。

此战直接覆灭了蒋介石所有的精华部队,锁定了国民政府的败局。

在战前,蒋介石说:“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 

淮海大决战,毛主席给杜聿明写了一封劝降信,文采飞扬
而毛泽东说:“60万对80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从国共双方总指挥对大势的判断可以看出,淮海战役并不是必胜的碾压局,蒋介石觉得优势在我,而毛泽东也认为这是一锅夹生饭。
最终,国军大败亏输。
这场战役怎么打的,我就不重复了,描写淮海战役的史料如汗牛充栋。
淮海大决战,毛主席给杜聿明写了一封劝降信,文采飞扬
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国民党出动了最后的所有嫡系精锐,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最后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总指挥杜聿明被俘虏,蒋介石的本钱几乎全部输光。
在解放中国的过程中,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很多部队,但都没有淮海战役的这几个兵团知名度高。
哪怕你对历史不太了解,也对这几个兵团的名字有所耳闻。
史书之所以对这几个兵团浓墨重写,因为这几个兵团是真正的国军精锐,蒋介石的核心力量来源,消灭它们比消灭那些杂牌军团,功劳要大的多。
而这些国军精锐在战场的表现,其实也对得起它们的精锐之名,老蒋嫡系部队的战斗力还是不差的。
在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被解放军消灭的,就是黄百韬兵团,下辖5个军,兵力达10万人。
黄百韬兵团好不好打?
在被华野包围在碾庄后,面对优势兵力解放军的围攻,黄百韬死战不退,下属5个军没有一个掉链子的,足足撑了17天之久,随军粮食早就没了,弹药也快没了,真正的弹尽粮绝,在血战中耗尽最后一丝力量才最终被歼灭。
在这么一场占尽优势的包围歼灭战中,解放军和黄百韬兵团的战损比达到了1比2.5,消灭10万的黄百韬兵团,华野足足伤亡了近4万人。
最终,黄百韬于1948年11月22日被击毙。 
淮海大决战,毛主席给杜聿明写了一封劝降信,文采飞扬
黄百韬在战场上的表现,完全对得起老蒋,作战意志之顽强让解放军都挑不出毛病。
第二个被歼灭的是黄维兵团,总兵力12万人。
11月26日,黄维兵团发现自己陷入了包围圈,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在双堆集固守待援。
12月1日,因日常行军只带7天干粮,黄维兵团的存粮已经出现了不足的情况,黄维下令全力突围,伤亡3万余人未能打开包围圈。
12月15日,中野发动总攻,弹尽粮绝的黄维兵团被最终消灭。
算一算,黄维兵团在被包围后,补给断绝的情况下作战意志同样相当顽强,带7天的干粮结果硬抗了19天,绝对也是对得起老蒋了。
至于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他们和总指挥杜聿明一起被合围20多天后,依然是死战不退。
最终邱清泉当场阵亡,杜聿明被俘虏,只有李弥化妆后侥幸逃脱。 
淮海大决战,毛主席给杜聿明写了一封劝降信,文采飞扬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四大主力兵团,个个都是硬骨头,没有一个是好啃的,每一个都要等合围后,拖到他们存粮耗尽,饿的眼冒金星时才能歼灭。
国军将士并不是不努力战斗,甚至饿的那么狠都依然有大量部队死守阵地,血战不退,但最终却输的那么惨。
是不是总指挥杜聿明很无能? 
淮海大决战,毛主席给杜聿明写了一封劝降信,文采飞扬
实际上,总指挥杜聿明他是有真材实料的,并不是酒囊饭袋。
淮海战役失败后,杜聿明被俘虏,但他很不服气,认为自己的军事能力是要比解放军强的,如果按照他的排兵布阵,淮海战役是不可能输的,所以杜某不服,坚决不服。
而和杜聿明聊天后,我军指战员也出了一身冷汗,如果真的按杜聿明的思路去打淮海战役,那我军可能要吃大亏,最终还不知道要打成什么样子。
那么杜聿明究竟做出了哪些军事判断?
淮海战役爆发后,在我军虚虚实实的攻击下和国民党部队习惯于夸大军情的背景下,每一路国军都向指挥部汇报,声称自己遭遇了共军的主力。
但解放军主力不可能到处都是啊,必然有真有假,只有一处是真的主力,其他都是假的。
面对地图迷雾和自己手下汇报而来的真真假假的军情,杜聿明根据自己的军事能力,判断出解放军的主力大概率就在黄百韬兵团附近,主要军事目的并不是进攻徐州,而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华野布置兵力准备围点打援的地点,大致应该在徐州到碾庄之间。
而我军的兵力确实是这么布置的,杜聿明在虚虚实实的战争迷雾中准确洞察了我军主力的所在。
杜聿明提出的军事应对措施,是以黄百韬兵团为饵,拖住华野主力部队,以李弥兵团守卫徐州,然后调动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向徐州西南方向的中野突袭,和黄维兵团合兵一处,以3倍的兵力优势包围中野刘伯承的六个纵队。
吃掉中野这六个纵队后,再回头去救黄百韬兵团。
杜聿明的这个方案,需要黄百韬坚守7~10天,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合围中野6个纵队后,能在3天之内将中野全歼的基础上。
黄百韬坚守7~10天其实没问题,但3天歼灭被合围的中野6个纵队。
别说解放军不信,国民党自己都不信。
所以杜聿明的这个方案,其实就是放弃黄百韬兵团,以黄百韬为代价换掉中野的6个纵队,和解放军兑子。
这方案风险很大,因为国民党军从未有过全歼解放军大部队的记录,而解放军有多次全歼国民党军大部队的记录。
如果杜聿明真这么干,黄百韬兵团肯定是死定了,但中野六个纵队不一定死。
但不得不说,这是淮海战役国军部队唯一可以反败为胜的手段,确实有可行性,而且杜聿明有机会这么干。
如果易地而处,把杜聿明指挥的部队换成运动战能力极强的解放军,杜聿明完全有可能打出一个极其漂亮的大型破袭战。
所以杜聿明的军事能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但这方案被否了。
理由我前面说了,太冒险,而且无论成败,黄百韬的那10万精锐都必死无疑。
老蒋觉得这损失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所以杜聿明选择了比较保守的,先去救黄百韬兵团,稳扎稳打,合兵一处之后再找解放军主力决战。
但没把黄百韬救下来。
黄百韬战至最后一刻,援兵都没带着补给打进来,但李弥和邱清泉兵团已经离黄百韬很近了,双方就差那么一点点距离。
放弃黄百韬去合围中野,这是兑子。
而去救黄百韬,进入解放军的预设阵地,这很明显是失了先机,最终也是只差一点点。
棋差一招,那也是差一招,输了一个兵团已经成了既成事实。
作为优秀的指挥官,杜聿明需要立刻给手下部队寻找出路。
杜聿明在黄百韬兵团被围歼后,立刻判断出淮海战役已经没法打了,要输,必须立刻放弃徐州,撤退到淮河以南,依托淮河阻挡解放军的进攻,重整兵力,以图再战。
从事后的战局来看,杜聿明的判断依然没错,如果他真带着这几十万兵团主力跑了,依托淮河天险死守,解放军一时半会还真拿他们没什么好办法,解放全国的大业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为此,杜聿明亲自坐飞机去南京和蒋介石面谈,终于让蒋介石同意放弃徐州这件事。
11月22日,黄百韬被击毙。
11月29日,杜聿明带着20万大军和10多万徐州城内国民政府机关干部和学生等人员正式离开徐州,进行了拖家带口的大撤退。
20万部队能带着10万非军事人员大撤退,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突围,之所以在湘江那里死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带了太多的家当。
但放弃这些人员和家当,带20万军队迅速撤退,这责任杜聿明不敢背。
于是就这么慢腾腾的走,5天才走了100里。
第五天,杜聿明带领大军停止撤退,全速转向。
因为黄维兵团被包围了,杜聿明得去救。
按理说,之前黄百韬兵团被围,杜聿明倾尽全力都没救出来,如今解放军以极小代价吃掉了黄百韬兵团,释放出了大量兵力,杜聿明怎么可能救的出黄维兵团
从理智上说,放弃黄维兵团,继续退守淮河才是最佳办法,因为没有其他好办法。
而撤退途中的杜聿明,关闭了兵团的一切电台,执行无线电静默,按理说杜聿明可以完美的执行自己的想法。
但那可是黄维兵团啊,国民党装备最好的王牌兵团,怎么能就这么放弃,这损失老蒋无法承受。
于是,在史书上都赫赫有名的骚操作出来了。
通过无线电找不到杜聿明后,蒋介石下令飞机向杜聿明的部队空投自己亲笔写的手令: 
 坐视黄维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接到这份手令后,杜聿明放弃撤退至淮河的原计划,改为向共军攻击前进。
参与淮海战役的所有国民党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忠诚,对蒋介石本人极度的忠诚,达到了说一不二那种级别的忠诚,是真正听指挥的部队,不愧是嫡系部队。
而杜聿明本人,则是忠诚中的模范,从军一生,从未对蒋介石的命令有过半点质疑,每次都是不打折扣的完成,无论对错。
所以,蒋介石才会放心的把自己最精锐的嫡系部队,国民党中央军最后的机动力量交给杜聿明指挥。
而杜聿明也没有辜负蒋介石的期望,确实非常的忠诚。
接到手令后,虽然很无奈,但杜聿明一分钟都没有耽搁,召集所有将领开了高层会议后,整个兵团立刻转向,向黄维兵团进军。
12月4日,也就是转向前进的第二天,华野的主力部队就逮住了杜聿明集团,将其合围与陈官庄一带。
负责追击的华野部队只有6个纵队,兵力远远少于杜聿明的20万大军,但奈何蒋介石不允许杜聿明撤退了,所以杜聿明就只能坐视自己被越来越多的解放军部队包围。
随后,邱清泉被击毙,杜聿明被俘虏。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被围住的杜聿明集团再也没有了任何机会,只有死路一条。
但杜聿明集团集团毕竟手握20万重兵,且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主力嫡系。
所以在12月17日,毛泽东亲笔写了一份《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69页,我们可以看到,当初毛主席用朴实的文字,写出的那一股文采飞扬的感觉。 
淮海大决战,毛主席给杜聿明写了一封劝降信,文采飞扬
淮海大决战,毛主席给杜聿明写了一封劝降信,文采飞扬
杜聿明确实是很忠诚,手下的邱清泉和李弥也都很忠诚,面对这插翅难逃,必死无疑的绝境,没有一个人想到投降。
但毛主席也不急,大局已定,这20万部队就是碗里的菜,跑不掉的。
把杜聿明集团合围之后,解放军的主力就慢慢耗着,等杜聿明手中的军粮耗尽。
从12月20日起,杜聿明集团就出现了缺粮现象,国民党空军的空投,也因为不敢低空飞行导致大量物资落在了解放军的阵地,而杜聿明集团每天需粮30万斤,靠空投根本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围了杜聿明足足20天,反复广播毛主席写的劝降书。
被饿疯的国民党士兵,在这种情况下军心涣散,不断的有小股部队投降,20天里累计有1.4万人之多,士气近乎于崩溃。
1949年1月6日下午3点30分,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
奄奄一息的杜聿明集团,立刻就崩溃了,兵败如山倒。
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彻底全歼。
在被合围了20天的基础上,彻底弹尽粮绝的杜聿明还能死撑4天。
不得不说,战斗意志很不错。
但歼灭杜聿明集团,解放军总伤亡才一万多人,他能拖4天完全是因为我军不想有过多伤亡,毕竟是必胜之局。
杜聿明集团被全歼后,国民党的势力土崩瓦解,而解放军的总兵力增长到了接近300万,蒋介石被迫辞职。
在此之后,解放军再也没有遇到过任何一场像样的战斗,甚至连水土不服对解放军造成的困扰,都比国民党部队要大。
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部队就算想起义,那都得提前联系,有熟人有门路的国军才有资格起义。
枪声一响,那就只能算投降,想战场起义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起义部队不算歼灭数字,不少解放军部队嫌影响自己的战果,把很多已经放下武器的国民党起义部队在纸面上重新给“歼灭”了一遍。
主动起义和被俘虏,这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解放后,不知道多少国民党老兵为这事打官司,很多人一把鼻涕一把泪上访了几十年才争取到起义待遇。
因此,淮海战役被称之为大决战。
此战过后,国民党再无反抗之力。
在如此重要的淮海战场上,国军主力打的不可谓不努力。
战败归战败,但是从战败的过程看,不愧是精兵良将,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但最终,杜聿明还是输了。
输的原因有很多,蒋介石的微操,国军执行力的不到位,不得民心等等。
但实际上,蒋介石和杜聿明是必败的局面。
东北那边,打赢辽沈战役的,整编结束的林彪主力部队,还没有全部调入关内,这六十多万的东北部队如果加入淮海战场,那根本就不用打了。
就算没有林彪的部队,淮海战役杜聿明侥幸打赢了。
结局其实还是输,因为就算这些部队都没了,解放军还是比一年前要强大的多,无非就再拖延一年而已。
无论过程有没有变化,结局其实都不会变的,这是由国共双方的本质来决定的。
按毛主席劝降信的原话说就是:

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1499.html

(0)
上一篇 2021年6月18日 上午10:42
下一篇 2021年6月18日 上午10: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