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印度立国之战

作者:虚声

本文转载自:虚声(ID:lxlong20)

01 历史挖掘机

好吧,言归正传,挖掘机上线

1971年,印度立国之战

那位大人物说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印度确实不如中国发展快,但印度也在发展。印度独立时也是殖民地国家,到现在经济体量超过英国和法国,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印度在1962年的边界战争中,被解放军一记勾拳打得满眼星星,看起来很菜。但印度这几十年一直在打仗,而且领土在不断扩张。

从军事体制上来说,印度的募兵制是一个巨大的束缚,禁不起大规模持久战争;但现阶段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和印度大打出手。

上篇文章《印度鲸吞锡金》中讲到,印度虽然看起来憨厚呆萌,实际上非常狡猾。它在建国之后利用了中国的每一次乱局;其中成效最显著的一次发生在1971年

众所周知,中国在1962年利用苏美古巴核危机的间隙,对印度打了一场漂亮的自卫反击战,让印军对解放军形成心魔,堪称局部战争之经典。

但很少有人知道,印度在1971年,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中国、美国、苏联之间的矛盾,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把巴基斯坦打成两半。

如果仔细研究第三次印巴战争,就会发现其堪称印度的立国之战

那场战争极大改善了印度自身的地缘处境,让印度从原本摇摇欲坠、处于分裂边缘变得稳固起来

地球村里,印度看起来有点呆萌,这份精明哪里来的?

答曰,来自英国;确切说,来自英国的残忍

02残忍的英国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的超级大国解体后都陷入战乱纷争之状态,然后分裂沉沦;但日不落帝国解体之后,英国仍然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日子过得比绝大多数国家强。原因很简单:英国人精明又残忍。

承载印度文化的主体是印度教,由南亚第一批侵略者雅利安人创建。由于印度教套路过于成功,彻底阉割了印度人的反抗精神。直到如今,印度人还在遵守雅利安人制定的规则。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东崛起,随后向四面八方扩张。公元8世纪起,伊斯兰教开始向南亚次大陆渗透。到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影响大增。

印度教由此遭遇极大挑战。

印度教系统中,牛是用来崇拜的,地位至高无上。

伊斯兰教系统中,牛是用来吃的,没什么地位可言。

所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天然对立。

1971年,印度立国之战

公元16世纪,莫卧儿帝国的君主已经基本征服恒河、印度河两大平原上的诸多印度教王国。最初的几个世纪,由于印度教徒众多,穆斯林对牛还比较尊重客气。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也会保护牛,缓解印度教徒的反抗情绪。印度教徒总体来说比较温顺,只要穆斯林不大张旗鼓地杀牛吃牛卖牛肉,他们也假装没看见。大家总体上也能和睦相处。

但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原因一,英国人也爱吃牛肉,就偏袒穆斯林。

原因二,由于殖民者人数少,需要制衡人数众多的印度教徒。

英国人一方面通过“牛”挑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纷争,对南亚大陆进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招募尼泊尔雇佣军,帮忙统治印度。

简而言之,英国殖民者为统治南亚,无所不用其极,手段残忍又狡猾。而英国离开南亚时,又把残忍和狡猾发挥到极限,给印度周边埋下诸多地雷。

03 埋雷南亚

再来看奠定“印巴分治”格局的“蒙巴顿方案”:

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直接分成东西两块。

对印度,把东北各邦置于巴基斯坦另一侧,只留下西里古里走廊和印度主体部分相连。如果把东部六邦看成鸡头,西里古里走廊就是整只鸡的咽喉要道

1971年,印度立国之战

与印度相比,东北各邦很大比例信仰穆斯林,和巴基斯坦更近。另外一方面,它们北接中国藏南,东临缅甸,都是佛教地区。

如果切断西里古里走廊,东部各邦很容易独立。

按照英国这个方案,就是让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停干仗的。

英国人担心双方干不起来,把南亚门户克什米尔(尽管那里人主要信仰穆斯林)一分为二,好让印度和巴基斯坦为那块战略要地不停地打仗。

所以看英国这个“蒙巴顿”方案,印度北部从东到西全是地雷

由于印度内部矛盾重重、派系众多,估计英国当年想着不用多久,南亚就会回到自古以来的碎片化状态。

大家可能很纳闷,英国为什么这么阴暗呢?答案很简单,美国当年也是殖民地独立的,抢走了英国的霸权。英美之间好在是同文同种,换一个其他种族的殖民地国家壮大,谁能保证不找自己麻烦?

所以英国撤离南亚之时的所作所为,把狡猾和残忍发挥到极致。

但是印度命大,不仅没有再次分裂,反而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扩张领土。这其中发生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是关键

04 忍耐与坚守

被英国统治那么久,印度人也学到了英国人的狡猾和残忍(参考印度对锡金干的事)。

印度知道自己内部矛盾重重、很脆、禁不起折腾,就煽动民族主义增加凝聚力,同时发动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但是在1971年之前,印度的策略并不成功。前两次印巴战争,印度都没占到什么便宜。因为巴基斯坦有中国和美国的支持,印度虽有苏联支持,但也不敢太放肆。而且还在1962年挨了中国一记勾拳。

但是印度一直在忍耐,在坚守,在等待机会。

1971年,印度立国之战

上世纪70年代,机会来了。

首先,中国内部搞运动,局面动荡。

其次,中美在越南对抗,无暇顾及巴基斯坦(这和1962年中国利用美苏对抗反击印度的格局类似)。

巴基斯坦内部矛盾一点也不比印度少。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虽然都信奉伊斯兰教,但也仅仅只有这么一个共同点;在民族、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差异巨大。比方说西巴主要民族是旁遮普族、信德族、帕坦族和俾路支族;东巴98%的人口都是孟加拉族。

最关键的是在利益分配上不合理:东巴面积仅占16%,而人口占比高达56%;土地肥沃,可以出口大量农产品换外汇,却只能留下1/5用于自身建设,其余部分都用到了西巴;如此等等,让东巴的孟加拉族感觉非常不公。

印度决定趁机激化巴基斯坦矛盾。尤其是在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中,孟加拉族主导的人民联盟获胜,并借机提出东巴自治,遭拒绝。印度趁机煽风点火,拉拢孟加拉人。

接下来印度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时间点发动战争。

05 一周定国运

1971年8月,苏联和印度签订《苏印友好合作条约》,并且给了印度大笔援助。该条约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相当于苏联给印度站台背书。

1971年9月,林彪出逃,中国军队动荡。

1971年11月下旬,印度开始对西巴进行小规模袭扰。

巴基斯坦奋起还击,但却中计

印度对西巴的挑衅只是“烟雾弹”;东巴才是它真正的目标。

印度在西线投入约30万兵力,包括战机300架;在东线投入17万兵力,战机200架,并出动了50余艘舰船,封锁连接东西巴基斯坦的海上通道

巴基斯坦则在西线投入25万兵力,战机200架,至于东巴方向,只有9万兵力和数量可以忽略的战机。

西线双方势均力敌,东线印度占据压倒性优势。

印度决定快刀斩乱麻,在12月发动全面攻击,仅仅不到一周时间,迫使东巴的几万巴基斯坦军队投降!

1971年,印度立国之战

随后东巴宣布独立,建立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解体!

虽然独立之后的孟加拉并没有选择亲印度,但也没有和印度敌对。印度的东部各邦从之前随时可能分裂的摇摇欲坠状态,变得安稳起来。

所以说1971印巴战争,堪称印度的立国之战。确切说,就是那一周的时间改变了印度的国运。

06 思索

从那以后,印度变得更为自信,国运开始快速上升。

1974年,印度第一次核武试验。

1975年,吞并锡金,增加西里古里走廊安全系数。

中国吃瓜群众对这些历史事件可能不太敏感,甚至都不熟悉。但它们极大提升了印度人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研究历史会发现,1971年之前的印度和之后的印度完全不同

最后再说一句,虽然南亚大陆纷争的根源在英国,虽然英国对印度狡猾又残忍;但印度对英国一直有种莫名的好感,遇到困难首先会想起英国,至今都舍不得退出英联邦。

反观英国对印度,实实在在的把大棒飞舞出胡萝卜的效果。也许这正是大英帝国崩溃,而英国依然是顶级发达国家的秘密之所在。

中国对外,给的胡萝卜太多,大棒太少;不仅要适当送出些大棒,还要研究下英国把大棒飞舞出胡萝卜模样的秘诀。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15233.html

(2)
上一篇 2023年4月12日 上午1:35
下一篇 2023年4月15日 下午1:3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