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作者: 瀛洲海客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说起三国故事,人们往往对魏、蜀、吴三国政权正式成立前的故事更感兴趣。比如,关东诸侯讨董卓、官渡之战、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百骑劫营……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历经千年时光冲刷之后,仍然经久不衰。
 
宏观上的三国,始于董卓入洛。对于董卓擅自废立的悖逆之举,年轻气盛的袁绍勇敢站了出来,号召天下群雄讨伐董卓;似乎是被袁绍的“忠诚”打动,关东群雄在这之后纷纷加入。乱世的序幕也由此缓缓拉开。
 
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袁绍:“我的剑也未尝不利。”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大场面”,就是十八路诸侯讨董。有刘备、曹操、孙策这几位主角的加入,董卓自然成了大反派;与之作对的袁绍及其他诸侯,则是讨伐不义的大忠臣。诚然,这种叙事逻辑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但如果去掉演义与传说的“滤镜”,就不难发现:袁绍与董卓以及“十八路诸侯”之间,还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隐秘关系。

打来打去,发现是“自己人”

在正史记载中,关东联军确实存在,尽管其规模没有达到小说中的“十八路”,但也相差不远了。现将小说与正史中的会盟诸侯一一列举出来,如下所示: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见于《三国志·武帝纪》,下同)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见于正史,韩馥为冀州牧)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见于正史)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见于正史)
第五镇,河内太守王匡。(见于正史)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见于正史)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见于正史,作“桥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见于正史)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见于正史)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虚构,且孔融应为北海国相)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见于正史,另见《后汉书·袁绍传》)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虚构,且陶谦态度暧昧)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虚构,且马腾时为偏将军)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虚构,且公孙瓒时为奋武将军,屯右北平)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曾依附袁绍,欲参与讨董之战,后被於夫罗劫持)
第十六镇,长沙太守孙坚。(见于正史,另见《三国志·孙坚传》,依附袁术)
第十七镇,渤海太守袁绍。(见于正史)
第十八镇,曹操。(正史中行奋武将军)
 
不难发现,“十八路诸侯”中,有十三路诸侯明确参加了讨董之战。另外,张杨虽然不是上党太守,却曾屯兵于上党郡,并响应袁绍号召起事;若非半路被南匈奴於夫罗劫走,他便是第十四路诸侯。反观公孙瓒、陶谦、孔融、马腾这四路兵马,却是小说虚构。不妨将这四人暂且排除,再看袁绍与这些人的关系。
 
首先是董卓,他本该是袁绍的盟友。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记载:“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按照东汉“二重君主观”的原则,举子与恩主、门生与老师、故吏与旧君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牢靠的依附关系,这种关系尤甚于君臣。董卓既然是袁绍叔叔袁隗的故吏,故而在一般人看来,他是值得信赖的。
 

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影视剧中的董卓。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与董卓有同样身份的还有冀州牧韩馥,他同样是袁氏门生。因为出身于颍川,深受士人文化与潜规则影响的韩馥,在讨董之战后便迫于压力将“天下重资”的冀州让给袁绍。这便是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实际影响力。从小出身于这个大家族的袁绍,自然能结识许多重量级人物。
 
在十四路诸侯中,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乔瑁、行(暂代)奋武将军曹操、陈留太守张邈与广陵太守张超都可以说是袁绍旧交。袁术是袁绍亲弟、袁遗为袁绍从兄(一说从弟),暂且不提;孙坚虽与袁绍没有直接关系,但他在北上后投入袁术麾下,在孙策脱离袁术自立之前,孙氏父子一直被视为袁术集团中的一员。
 
接着是曹操。按《世说新语·假谲篇》,袁绍与曹操自小相识,二人好游侠,还一起干过“劫持”新娘子的荒唐事。另据《世说新语·识鉴》注引《续汉书》记载:“初,魏武帝为诸生,未知名也,玄甚异之。”所谓“诸生”,即“太学生”,东汉帝王好研经学,曾诏令“自大将军至六百石皆遣子受业”。曹操父曹嵩,花钱捐过太尉,曹操能入太学,凭的是家世门第。这就意味着:身为公卿子弟的曹操,有资格跟袁绍厮混。袁曹二人的年少交情,也大抵是从此时开始的。
 
太学生有议政权,故万绳楠先生认为:曹操上书灵帝请求为陈蕃、窦武翻案,便发生在他求学期间。也正因如此,太尉桥玄才会对“世人未之奇也”十分认同,他不仅公开对曹操表示赞赏(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甚至还要将自己的亲属托付给曹操。史籍所见桥玄后人,一个是他的小儿子,在十岁时就被绑匪“撕票”;另一个便是他的族子,即后来的东郡太守桥瑁。可见桥瑁也是公卿子弟出身,并与曹操、袁绍有较为亲近的关系。袁绍组建关东联军时,桥瑁“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让关东诸侯“师出有名”。
 
继续挖掘这个圈子,还有陈留太守张邈及其弟张超。据《三国志·张邈传》记载:“(邈)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张邈是党人骨干“八厨”之一,在袁绍成名前,他就声名远播;有张邈(与曹操)首倡义兵,关东联军也能吸引更多力量加入。
 
除旧交外,关东联军中还有一些人是袁绍同僚。除袁绍自己外,河内太守王匡、济北国相鲍信与并州出身的张杨,也都曾为何进大将军府中的僚属。众所周知,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身死,而袁绍与袁术又将宦官屠戮殆尽,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袁绍继承了大将军何进的政治遗产。如此一来,王匡、鲍信、张杨等人才会纷纷依附袁绍讨董。
 
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影视剧中的何进之死。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最后是豫州刺史孔伷与兖州刺史刘岱。孔伷事迹不多,只知他是陈留人,以“清谈高论,嘘枯吹生”著称。汉室宗亲刘岱是扬州刺史刘繇兄,《三国志·刘繇传》注引《续汉书》称“岱、繇皆有隽才”,又引《英雄记》云:“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可见,孔伷与刘岱都是爱惜羽毛的名士。这种人虽然名气大,却只会空谈,对董卓构不成威胁,所以就成了可以拉拢的人。
 
董卓虽成长于边地,却有几分政治头脑,为拉拢士大夫集团,他不惜赦免袁绍,加封其为渤海太守;就连总是与自己唱反调的孔融,董卓也只是将其发配到黄巾军十分猖獗的北海国为相,试图借刀杀人。此外,董卓还积极任用名士,选拔“幽滞之士”为官。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不难发现,被董卓举荐的这些人,在到任之后都反了(南阳太守张咨为孙坚所杀)。孔伷与刘岱就算不愿参与关东会盟,但为了与董卓正式划清界限(即在特定情况下背叛恩主而不必受到德道方面的舆论谴责),他们也会参战。
 
由此,袁绍不费吹灰之力,便拉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讨董大军。尽管在公孙瓒、陶谦等外人眼中,这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但对袁绍而言,讨伐董卓却是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必要措施。那么,同样是“自己人”,袁绍为什么不愿意与董卓合作呢?
 

反目成仇,董卓到底输在哪?

董卓入洛,源于大将军何进征召。除他之外,还有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以及其幕府中的王匡、鲍信等人。掌管并州军的丁原,向来与中央亲近;在担任并州刺史时,他就派张杨、张辽等人前往洛阳任职。
 
据《后汉书·何进传》注引《续汉书》记载:“何进欲诛中常侍赵忠等,进乃诈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数千人,为贼于河内,称‘黑山伯’,上事以诛忠等为辞,烧平阴、河津莫府人舍,以怖动太后。”丁原纵火孟津,似乎是何进的授意。可公孙瓒后来讨伐袁绍时,却将“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孟津,招来董卓”列为袁绍的“十大罪状”之一。尽管这种说辞出自袁绍敌人之口,也并非是凭空捏造。
 
须知,袁绍颇受何进信赖,是后者一系列决策的重要参谋,在谋诛宦官一事中出力颇多。且巧合的是,被何进当成重点打击对象的中常侍赵忠,恰恰与袁绍不对付。据《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记载:“(绍)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绍于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
 
何进、袁绍、丁原显然是同一阵营之人。而袁绍的主要依仗,则是他的叔叔袁隗。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掌朝政,结果没过多久,董太后(灵帝母)、骠骑将军董重、西园八校尉之首蹇硕皆死。就这样,何进斗倒了另一个外戚董氏,掌握朝政大权,袁绍也成功将西园军拿下。在此情形之下,董卓入洛便不难理解了。他是六郡良家子出身,又是袁隗故吏,自然会被朝廷视为“自己人”。事实上,董卓能顺利入洛,主要是因为有袁氏支持。史载,董卓当时只带三千兵马就成功在朝堂上站稳脚跟。裴松之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云:董卓上京时,“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故而令麾下士卒晚上潜行而出,到第二天早上“陈旌鼓而入”,于是四五日后,“洛中人谓卓兵不可胜数”。虽然这件事也被《后汉书》沿用,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一方面,凉州军“习于夷风”,弥漫着“苟利所在,不知利义”的风气。这么一支散漫的军队,想要让他们老老实实完成“夜出昼归”的计划,恐怕有些困难;退一步说,就算他们遵守纪律、也不扰民,其麾下战马的嘶鸣声也不好解决。另一方面,汉代有宵禁制度。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便以此为由将小黄门蹇硕的叔叔活活打死;刘备攻成都时,名士许靖想半夜翻墙投降,也被巡逻的士兵发现。所以,别说董卓麾下的三千人了,就算是三百人,恐怕也无法瞒天过海,做到悄无声息地出门。
 
因此,董卓能在京中站稳脚跟,必然有其他倚仗。在他欲行废立之举时,袁绍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不难推测,太傅袁隗大概率就是给予董卓支持的人。又据《太平御览》引《续汉书》记载:“昭宁元年,董卓住兵屯阳苑,使者就拜司空。”按照这个逻辑,董卓被拜为司空,也极有可能是袁隗的意思。按照后者的想法,董卓既然是袁氏故吏,就不可能背叛自己的恩主,所以他们大胆启用董卓,希望借助其武力来威慑朝政。
 
彼时,把持朝政百余年外戚与宦官皆被覆灭,若没有意外,袁氏将代表世家大族掌控朝政。可就在这个关头,董卓却窃取了他们的胜利果实。这是为什么呢?
 
在司马迁、范晔笔下,边地蛮夷大多不知礼义、以武力为尊。据《史记·匈奴传上》记载:“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又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
 
董卓虽出身清白,却长期生活在汉胡杂居的边地,“久习于夷风”,受此影响,他不仅粗猛好杀,亦崇尚以武力解决问题。在兼并何进、何苗的部曲后,他又引诱吕布杀死丁原,得到了并州军的支持。对军事实力大增的董卓而言,儒家倡导的道德伦理规范,此时已失去了约束力。所以,董卓愈发肆无忌惮,他滥杀无辜,欲行废立之举,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强权,好将朝政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
 
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影视剧中的吕布。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袁绍辛辛苦苦一场忙活,却被董卓“摘了桃子”,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与现实上的打击,让他如何能接受?更何况,董卓本身就是个荒淫无度、残暴不仁的军阀,其一系列倒行逆施之举,不仅让朝臣对他离心离德,更让袁绍有了讨伐的借口。接下来,就有了这场声势浩大但虎头蛇尾的讨董之战。除了真正在战斗的孙坚,其他人都各怀鬼胎。就连董卓都说:“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
 
这支“乌合之众”的结局可想而知。董卓退守长安后,中原群雄陷入混战。孔伷下落不明,鲍信、刘岱死于青徐黄巾之乱,至于韩馥、桥瑁、王匡、张邈、张超、袁遗等人,则相继死于内部倾轧;就连强横一时的袁绍、袁术,最后也倒在昔日小弟曹操的手中。
 

小说为什么又加了四路兵马?

最后说一个题外话。与正史对比,演义为何要新增公孙瓒、陶谦、孔融与马腾这四路兵马呢?这样安排又有何用意呢?其实,对讨董之战而言,四路兵马不过是锦上添花;但对小说的主角——刘备而言,却是至关重要。尤其是公孙瓒。
 
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影视剧中的刘关张三兄弟。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历史上,公孙瓒与刘备同为卢植门生,“瓒深与先主相友”。因为公孙瓒年长于刘备,后者“以兄事之”。后来,公孙瓒担任涿县县令,而刘备则“于乡里合徒众”,募集到包括关羽、张飞在内的一些同乡子弟。黄巾起义后,刘备随邹靖起兵,因功升任为安喜县尉。但按照裴松之注引《典略》的记载,刘备出道后的第一战就惨遭社会毒打,险些丧命,多亏“故人以车载之”,才幸免于难。之后,他才遇到邹靖并积累到军功。
 
又据《太平御览》引《英雄记》记载,公孙瓒早年救过邹靖性命,可见邹靖这个贵人大概率不是天降,而是受到了公孙瓒的指示。刘备在安喜县没待多久,便将督邮暴揍一顿扬长而去。紧接着,他就与都尉毌丘毅一起前往丹杨(阳)郡募兵,因功升下密县丞,后弃官;又升高唐县尉,再弃官,正式加入公孙瓒麾下。在“师兄”公孙瓒的照拂下,刘备在短时间内就升任为平原国相,地位等同于郡太守。
 
从刘备早年履历看,公孙瓒可谓出力颇多。所以,他也是演义中刘备参与讨董之战的引路人。刘关张三兄弟参与关东会盟时,便站在公孙瓒身后,后得曹操引荐,这才有机会表现,并成为第十九路诸侯。这一经历对刘备来说,可谓至关重要,作为讨伐不义的参与者,刘备践行了匡扶汉室之志,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刘备的确参加过讨董之战。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原来,刘备与曹操还是老相识,故小说安排曹操青睐于刘备,倒也并突兀。但此事并不见于陈寿笔下,想来,大抵是因为曹操是蜀汉政权立志要攘除的“奸凶”,故而才隐去这段历史不提。
 
至于陶谦、孔融二人,亦是刘备的贵人。刘备在徐州立足,便离不开孔融的举荐与陶谦的看重。而马腾的存在,则是为马超起兵反曹埋下伏笔。历史上,马腾、韩遂都曾起兵依附董卓,名声并不好;至于马超,更是弃父亲安危于不顾,这才导致了全族遇害。时人云马超“背父叛君”之举,可知他的名声并不好。但在小说中,马超却是“五虎上将”之一,属于正面人物,所以作者需要对其进行美化,连带着马腾也被“洗白”,参与讨董之战,成了讨伐不义的大忠臣。
 
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孔融之死。来源/《三国演义》连环画
为了给男主角刘备加戏,公孙瓒、陶谦、孔融与马腾这四路兵马就误打误撞地加入了讨发董卓的大军。
 
参考文献: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
范兆飞、仇鹿鸣《西方学者中国中古贵族制论集》三联书店

 

袁家拥有汉末最豪华“朋友圈”,为何最终还是早早退场?
END
作者 | 瀛洲海客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16297.html

(1)
上一篇 2023年4月16日 下午12:03
下一篇 2023年4月16日 下午1: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