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歪曲历史的“毒科普”屡禁不止?

作者:牲产队

本文转载自:牲产队

又一本歪曲历史的有毒科普书被挖出来了。
 
书名叫《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这是一本儿童历史读物,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名叫吕长青。该书全套分为10册,内容从秦汉一直讲到现代中国,为中国儿童描述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
 
为什么歪曲历史的“毒科普”屡禁不止?
可在这本书里却有一张“丁汝昌投降图”。
 
队长以前写主旋律电影时就提出过一个观点所谓文化输出,首先不是主旋律输出,而是用一种夹带私货的方式输出。
 
比如《战狼2》这种电影,除了中国人看会情绪抵达高潮外,外国人看《战狼2》,就跟中国人看“印度神级战争片”一样的感觉。因为《战狼2》的主旋律太浓厚了,无法引起外国人的共鸣。但是,如果用一部反战为主题的电影来宣扬美军的强大呢?如《血战钢锯岭》;或者披上科幻的外衣来展示美军的先进武器呢?如《变形金刚》等。
为什么歪曲历史的“毒科普”屡禁不止?
 
这种电影不仅美国人看了很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俘获一大批影迷。这种文化输出都有一个共性,即:用故事去包装文化内核,把主旋律当做私货,无形中对外输出。
 
在《写给孩子的中国史》这本书中,也是同样的逻辑。全书有10册,99%的内容都在正常地描绘中国历史,却在不经意的1%里夹带私货,暗藏玄机。小朋友看了这样的书后,无形中就会把“丁汝昌投降图”当做真实的历史。一个宁死不屈、为国牺牲的民族英雄,在悄然间就变成了一个贪生怕死,卑躬屈膝的投降分子。
 
这种夹带私货的方式,不仅让人们难以察觉,还更容易形成隐秘的传播。事实上,“丁汝昌投降图”只是一幅日本国内的绘画作品。它是日本人回顾明治维新,站在日本视角下,由众多画家共同创作的浮世绘。它是艺术作品,是虚构的,而非历史的。
 
为什么歪曲历史的“毒科普”屡禁不止?
就像韩国人拍电影,朝鲜王国把大唐军队杀得人仰马翻,还一箭射瞎了李世明的眼睛。这种电影我们看了只会觉得好笑,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不符合历史。可我们会觉得好笑,是有一个前提:我们知道历史的真相。
 
那么,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日本人为了贬低中国,抬高日本联合舰队,就把自杀殉国的丁汝昌画成了一个跪地投降的软弱将军。如果我们在日本的展馆里看到这样的绘画,一边会觉得耻辱,另一边也会觉得日本人无耻,抹黑中国的民族英雄。
 
为什么歪曲历史的“毒科普”屡禁不止?
但如果把这样的绘画放在历史科普读物中,他就会给新一代的小朋友产生一种错误的历史观:“甲午中日战争,大清不仅战败了,连一个有节气、有骨气的人都没有!”
 
可实际上,哪怕是在腐败无能的晚清王朝,中华民族也从来不缺英雄。在视为国耻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可民族的脊梁并非完全被打折。
 
每个国家都会经历黑暗的历史。可在那些黑暗的历史中,总会有那么极少数的时代英雄,点燃自己,照亮全民族。
 
北洋舰队败了,这是丁汝昌无法逆转的时代洪流。可在个人命运上,丁汝昌的选择是:“以身殉国”,而不是去做那“跪在日本脚下投降的奴才”。后人有诗云:“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评价的正是丁汝昌。
为什么歪曲历史的“毒科普”屡禁不止?
 
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参加甲午海战时已经60岁,他指挥的战舰是“定远”号战列舰,也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不是被日军击沉的,而是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服毒自杀,定远舰自爆沉入海底。
 
甲午海战虽然战败,可丁汝昌作为一名军人,从头到尾都没想过投降,他是对得起自己身上的军装的。
 
甲午海战是一场耻辱之战,可丁汝昌身上的这种宁愿身死也不投降的精神,却是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再不要让子孙后代承受这种耻辱。
 
为什么歪曲历史的“毒科普”屡禁不止?
可今天,某些人却恶意篡改历史,在儿童科普读物中夹带私货。在历史教科书上,我们都学过甲午海战,可一个出版社的主编竟然分辨不清“丁汝昌投降图”对真实历史的歪曲?一本书要出本,是需要经过层层审阅,不断校正,就连错别字都不能有的,却能有一张“错图”,这是多么地离谱?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已经发布道歉信,并承诺收回并销毁这些已出版的错误的历史科普书。但为什么此类事件会频频发生?
 
为什么歪曲历史的“毒科普”屡禁不止?
 
为什么这样的错误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儿童读物中?网络上很流行反思怪这个词,来讽刺那些动不动就叫中国反思的人。可这一次,我们真的需要反思。
 
在文化艺术领域,我们到底还有多少诸如此类的错误?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23726.html

(2)
上一篇 2023年5月12日 下午12:52
下一篇 2023年5月12日 下午12: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