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方式是什么?
有一种方法——给他希望,再拿走它。
康熙朝的太子胤礽就经历过这种绝望,而且还是两次。作为大清唯一一位被公开册立的太子,胤礽的一生先后两次被废立,直到死前依然处于被囚禁的状态。从皇储到阶下囚,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失败?
爱新觉罗·胤礽画像
太子的立与废
康熙十四年(1675),还不到两岁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
在此之前,大清并无立太子的传统。当年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政权时,并没有想到后来事业能发展得那么大。为鼓励上层贵族建功立业,他制定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凡是军国大事,均由八位旗主决定。清军入关后,在皇位承继上依然袭用了这套制度,顺治、康熙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不过,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性政权,“皇权”和八旗共议的“旗权”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顺治就想过改变祖制,建立皇储,但因为早逝,没来得及落实。到康熙朝时,形势发生了变化。
《历代帝王贵妃大臣朝服像(爱新觉罗·玄烨)》 清 佚名
康熙帝立太子之前,诛鳌拜、平三藩,在朝中已然建立了绝对权威。当年的四位辅臣——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此时也仅剩遏必隆一人,还被削了职。所以,康熙帝打破祖制,设立皇储,有昭告众臣皇权至上的意味。另一方面,立尚在襁褓之中的胤礽为太子,还有感情因素在里面。
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因生胤礽难产而死。赫舍里氏12岁嫁给康熙,康熙对她感情很深,爱屋及乌,康熙对这个生下来就没了娘亲的儿子自然也十分疼爱,从小带在身边,亲自教他读书。胤礽6岁以后,康熙帝挑选当时的名儒,如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担任太子老师。胤礽年岁稍长后,康熙帝南巡北狩都带着他,传授治国之道。
(清)王翠《康熙皇帝南巡图卷》(局部),现藏故宫博物院
在康熙帝的精心培育下,太子胤礽进步很快,不仅通晓满汉文字,还精于骑射,很得皇帝喜爱。1696-1697年,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先后有十多个月不在京城,京师事务皆由22岁的胤礽坐镇处理。太子不负王命,妥善处理各项政事,博得百官称赞,“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开心,认为有胤礽这样的接班人乃“朕之福泽”。这个时候,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胤礽也通过实践证明,自己初步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皇帝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不知不觉,其他皇子也逐渐长大。1698年,康熙册封已成年的皇长子、三子、四子、五子、七子、八子为郡王或贝勒,并让这些受封的皇子参与政务。这意味着,处理政务不再是皇太子的专属权利,当太子陪着皇帝外出活动时,其他皇子也可以在京师值班,处理一应政务。在这个过程中,诸皇子不可避免地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与太子之间的矛盾由此出现。
此时的胤礽,已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了20多年,一方面,眼见康熙帝身体康健,自己接班遥遥无期;另一方面,感觉到其他皇子对他的太子位置虎视眈眈,于是,他失去了往日的淡定。人一慌张,就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这些不足先是拉低了康熙帝对他的印象分,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康熙帝干脆在1708年废掉了在储位上熬了33年的皇太子。尽管半年后,康熙帝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地位,但经此折腾的胤礽,已经很难再讨皇帝的欢心。1712年9月,康熙帝对他彻底失望,再次废胤礽太子之位,并禁锢其终身。
太子的两次被废,首先是性格上的原因。
表面原因:品性缺陷
前文说过,康熙对胤礽很宠爱,甚至有些不讲原则。比如,康熙帝本人崇尚勤俭朴素,宫里的器用、饮食都不太讲究,但对皇太子胤礽却有求必应:太子居所的布置比皇帝寝宫还要华丽;太子奶妈的丈夫可以担任内务府总管,便于太子随时向内务府索要银子。所谓“惯子如杀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太子,为人骄横,性格暴躁,行事也很乖张。
1690年7月,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太子与皇三子前来驿馆迎接。胤礽到行宫给康熙帝请安,看到父亲脸色不好,竟然没有一点忧戚之意,也没有半句问候和良言宽慰。在康熙帝看来,太子此举“绝无忠爱君父之念”。这件事给康熙帝留下深刻印象,也成为胤礽被废的起点。18年后,康熙帝再次出塞,恰逢随驾的皇十八子胤衸生病,皇帝对这个小儿子非常疼爱,特别着急,众大臣也纷纷劝慰他要保重龙体,独独太子胤礽对此无动于衷。当康熙帝批评他“绝无友爱之意”时,太子反而“忿然发怒”。在康熙眼中,太子在“仁”和“孝”方面的得分基本为零。
影视剧中的康熙帝。来源/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
我们似乎也感觉到了,这位太子的情商的确不高。比如,他曾公开跟人发牢骚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话里话外透着对长期待在皇储位置的不满。这些话语传到康熙帝耳中,自然会对他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些言行,胤礽的一次可能的无心之举,成了导致自己被废的导火索。
1708年9月,正当康熙为十八子胤衸的病情焦虑不安时,胤礽不知为何,深夜里越过重重守卫,来到康熙帝居住的帐篷,扒开围帐向内窥望。这件事给了皇帝严重刺激。尽管胤礽后来一再辩称自己绝无弑君之意,但康熙帝并不相信。随着十八子的病亡,心情糟糕到极点的康熙帝,在返京途中就迫不及待地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见诸王及大臣等,宣布废除皇太子的决定,所列罪名也比较严重,诸如“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专擅威权,鸠聚党与”,尤其是对太子夜探寝帐一事,康熙帝更是心有余悸,“今朕未卜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康熙帝甚至将当年赫舍里氏的难产而死也归罪到太子头上,说其“生而克母”,为不孝不仁之人。
子不教,父之过,康熙帝自然不会认为太子身上这些毛病是因为自己的娇纵溺爱。实际上,胤礽的一废再废,也与他在朝堂上缺少支持有关。
外部原因:缺少朝臣支持
当时的朝堂之上,只有索额图一派支持胤礽。索额图之所以支持太子,有两方面因素。
其一是亲情因素。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侄女。索尼虽然早逝,但索额图在协助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时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权倾一时。太子作为皇储、未来的国君,很多人巴结还来不及,索额图有这层血亲关系加持,自然坚定地站在太子一边。
其二是家族考量。赫舍里、索额图所在的“巴克什”家族虽然地位显赫,但家族成员多为文臣,在清军取得全国政权后,在朝中影响力比不上靠军功上位的其他八旗贵胄。索额图虽然凭借努力位极人臣,但依然没资格承袭其父索尼的公爵。如果将来胤礽上位,他可凭借拥戴新君之功,弄个世代承袭的爵位应该不是问题。所以,出于对自己家族利益的长远考虑,他自然选择与太子深度捆绑。
影视剧中的索额图。来源/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
对胤礽而言,因为性格的问题,他与其他朝臣的关系基本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当时的朝臣主要分两派,一派为索额图,另一派为明珠。明珠的计划是把胤礽搞下来,再将大皇子胤褆推上去。失去了几乎一半朝臣支持的胤礽,在其他王爷、贝勒和大臣那边也不讨好。大阿哥胤禔曾在康熙帝面前打太子的小报告,说他暴戾不仁,经常随意殴打诸王、贝勒、大臣以及下层士兵。胤礽第一次被废后也承认,以上情况均属实。所以,太子实际上也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索额图身上。
太子与索额图之间的密切关系,康熙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一向反对手下人拉帮结派,对太子与权臣之间的这种结交更是保持着高度警惕。1688年,康熙帝先对明珠一党开刀,将明珠革职。他此举意在警告索额图。但索额图反将此视作自己一派的胜利,不但不收敛,反而更加嚣张,私下里提议,凡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一切仪制都与皇帝相同。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康熙帝的成见。1702年,他将索额图处死,在第一次废太子时,他曾提到索额图的罪状是帮助胤礽“潜谋大事”。
失去了索额图的支持,太子在朝中更是张皇失措,举目无援。面对父亲的疑忌与诸皇子的竞争,他精神高度紧张,屡屡做出不合身份的举动,所以才有了半夜到康熙帝寝帐窥探动静的奇怪之举。而胤礽这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的做法,结果往往是一荣俱荣、一焚俱焚。被复立为太子后,他所能依仗的还是索额图一派的残余势力,比如兵部尚书耿额、后来的步军统领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等。这实际上还是犯了康熙帝的大忌,于是这群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太子之位也终不可保。
1712年9月,康熙再次宣布,太子胤礽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并给出了废黜胤礽的四条理由:第一,从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第二,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第三,是非莫辨,大失人心;第四,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同时,他还宣布以后再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几乎是把胤礽重返太子之路给彻底断绝。
不可否认,当初康熙帝立年幼的胤礽为太子时,是真心喜欢这个孩子,包括他后来对胤礽的宠溺,都是他的真实情感。胤礽长大后,品性有瑕疵,康熙帝虽然不太喜欢,但还属于可以接受的程度。真正导致胤礽被废的,是康熙帝眼中太子与索额图势力的勾结。胤礽的两次被废,都与这个核心问题有关。但康熙帝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自相矛盾。
他对太子胤礽的宠溺,更多是体现在生活上的有求必应,在更为重要的政治待遇方面,却基本与其他皇子并无差异。比如,在康熙帝的安排下,太子监过国,其他皇子也在京处理过政务,大阿哥胤褆曾在西征准噶尔的作战中担任副统帅,八阿哥胤禩署理过内务府总管,其他皇子也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军国大事,主持过重大祭祀活动等。也就是说,在处理朝政方面,胤礽的太子地位并没有突出出来。
因此,皇帝一方面强调反对搞小集团,并频频用雷霆手段予以打压;另一方面,皇子们参与朝政,又不可避免地与大臣们有接触,进而导致拉帮结派。他废立太子的举动,客观上又加剧了这方面的斗争。所以,皇子们的派系,如野火烧不尽的离离原上草。在这样的环境下,指望太子胤礽洁身自好是不现实的。
其实,在这件事上,唐代名臣褚遂良提过很好的建议:“太子、诸王应有定分,使他们各安其位。”李世民深以为然:“诸王府的官员不应该让他们任职太久,时间长了不免和诸王情义深厚,非分的企图多是由此诱发。”
更进一步看,康熙帝表面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做法,内在又是统一的。诸皇子虽然都有自己的势力集团,但彼此之间相互牵制,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反而更有利于自己的皇权稳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熙帝始终对皇储及其周边的势力保持高度警惕,当胤礽与索额图可能威胁到皇位时,他毫不犹豫地出手消灭;当群臣举荐八阿哥胤禩为太子人选时,康熙不但不允许,还革去胤禩贝勒爵位,为闲散宗室。此后,再有大臣上疏言立太子一事,他或置之不理,或疑为同党,给予处罚。显然,康熙通过两次废立太子之事已经看到,皇储之位就是个标杆,有了这个标杆,各方势力会不自觉地聚拢过来。这种集聚,既威胁皇权,也影响朝局稳定。正因看到了这一点,康熙帝在第二次废太子时,已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毫不介意、谈笑处之”。
没有了太子,整个朝廷之中只有“君权”。皇帝至少在这方面可以放下心来。遗憾的是,废太子胤礽似乎依旧没有读懂父亲的心思。二次被废后,胤礽还曾借其妻看病之机,用矾水写信,通过医生与正红旗满洲都统普奇联系,希望后者在皇帝面前保举自己,结果又拖累一帮人被罚。
以胤礽上位失败的经历看,即便是不再设立太子,从大清国祚考虑,康熙帝也不可能在自己百年之后的皇位由胤礽继承。囚禁中的胤礽也没有机会再组织势力向皇位发起冲击,只能眼睁睁看着昔日里对自己敬重有加、不显山露水的四阿哥胤禛登上大宝。
影视剧中被囚禁的胤礽。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3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