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观雨者
2023年5月20日,俄罗斯宣布对乌克兰东部城市巴赫穆特完成了占领(苏联旧称阿特木斯克,为方便阅读,下文统一称为巴赫穆特)。
巴赫穆特战役是半年来俄乌战线上唯一有大动静的地方,也是俄乌战争打到目前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俄军在去年8月初就开始了对该城的正式进攻,双方在这个战前仅7万人的小城先后投入20多万人,鏖战近10个月,最终付出了十几万人的伤亡代价才分出胜负。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场战役都堪称俄乌战争之最,甚至是本世纪的世界之最。其代价之高,过程之艰苦,都值得一个“绞肉机”的称号。
另外这场战役除了消耗巨大以外,还有着非常“非主流”的一面:
俄军担当主攻的部队居然连正规军都不是,而是一支叫瓦格纳的雇佣军。
在关键战役中派遣雇佣军去跟敌方主力刚正面,这个操作非常奇葩。不过更奇葩的是,这群雇佣兵居然打得还不错,他们的战场表现甚至比双方的正规军更好。
瓦格纳集团在其他俄军部队偃旗息鼓的这几个月里,力战乌军轮番投入的近40个旅,报销掉了大批配备北约武装的乌军精锐,打得G7抱团给泽连斯基送温暖,不仅承诺的坦克马上送到,连F-16都摆上了货架。
于是这支神秘的部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很好奇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这支部队的秘密,不过首先我们需要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巴赫穆特战役。
巴赫穆特打了个啥?
别看巴赫穆特打得这么热闹,实际上在“有没有必要为了这座城市死磕”的问题上是一直存在争议的。
有人认为巴赫穆特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得失将左右整场战争的局势。
也有人认为作为一个战前仅7万人的小城市,巴赫穆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丢了不足虑,占了也不足喜,没必要为它投入太多资源。
那么这个城市到底重不重要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巴赫穆特的大概位置,图中红色圈圈的地方就是巴赫穆特。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巴赫穆特位于顿涅茨克州的北部,而这个州是俄乌战争中最关键的战区。
为什么说顿涅茨克州很关键呢?因为俄乌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乌克兰内战的延续。
在2013年底的时候,乌克兰的亲欧势力发动了颜色革命,并于次年2月推翻了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
这就导致亲俄的乌克兰东部地区非常恼火,于是当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其中又以由卢甘斯克州和顿涅茨克州组成的顿巴斯地区为甚。
2014年4月,乌克兰政府开始镇压顿巴斯地区的反抗活动;5月,顿巴斯地区宣布独立;6月,乌军向顿巴斯地区大举进攻,乌克兰进入内战状态。
那段时间宣布独立的还有克里米亚,不过该地区是个半岛,比较易守难攻。顿巴斯地区则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这里的战斗就特别惨烈。
(原图来自微博@地图看世界)
当然了,这种敏感地区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大国的影子。
西乌克兰的背后站着不差钱的整个西方世界,东乌克兰的背后则站着敢玩命的俄罗斯。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乌克兰内战的关键就是对顿巴斯地区的争夺。
所以对于后来亲自下场的俄军来说,能否拿下顿巴斯地区就是衡量战争结果的第一KPI。
现在打了一年有余,俄军虽然已经基本拿下了卢甘斯克州,但对顿涅茨克州的控制还差了不少意思。
再加上该州又是乌东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双方在这里进行激烈交火并不奇怪。
而巴赫穆特虽然是座小城,但地理位置却很特殊,它是顿涅茨克州北部的一个交通枢纽。
这个区域以巴赫穆特为中心往各个方向伸出去了7条大型公路。
正是凭借着这个枢纽地位,该城市在乌克兰内战期间就被乌军打造成了后方的一个后勤中转站,用来支撑前线乌军对顿巴斯地区的进攻。
所以巴赫穆特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市”,而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只不过战争打到现在,这个据点已经从“乌军后方”变成“战争前线”了。
对于俄军来说,如果他们要继续西进争夺斯拉夫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君士坦丁罗夫卡等城市,同样也需要巴赫穆特这么一个后勤中心。
如果拿不下巴赫穆特,就意味着你没办法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的公路资源。那么部队调动和后勤保障的效率都会大打折扣。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巴赫穆特很像是一个关隘,俄军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先把它拿下。
不过对于乌军来说问题就没那么严重了,因为就算丢了这里,他们也可以退守后面的几个大城市。
只是如果巴赫穆特在自己手里,他们就只需要守住这么一个据点;而如果丢了的话,就得分兵去守后面的几个城市,难度会更大一些。
正是因为巴赫穆特这种“重要,但又不是最后一道防线”的特点,乌军内部对是否应该死守该城的分歧一直很大。
他们的一些专业军官认为应该放弃该城保存实力,国际观瞻大师泽连斯基则要求坚守到底。
当然了,作为一个一开始就被定位为军事据点的城市,巴赫穆特也是有坚守的底气的。
乌军很早就在这里建设了大量的地下掩体、永久性工事以及隐蔽火力点,把它打造成了一座堡垒城市。
但另一方面,这里最开始毕竟只是个后勤据点,所以它的防御设施在堡垒城市里并不是最坚固的。
因此站在俄军的角度上看,努努力还是有希望打得动的。
于是对战双方一个感觉能守,一个感觉能攻,正好又是重要据点,自然就杠上了。
摸鱼的精锐
我们都很熟悉毛主席关于战略选择的一句话:“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也就是说打仗不应该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保存好有生力量,就早晚能把失去的地方夺回来;反之如果有生力量没了,那你手中的地盘再多也早晚会丢光。
这个逻辑非常经典,其正确性也在战争实践中被反复验证。
那么俄乌双方为什么非要进行死板的城市攻防战呢?
这是因为毛主席的这句话虽然很有道理,但实现起来的门槛很高。
你想“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前提是你拥有强大的野战能力。
因为只要你的野战能力足够强,那么对方城市的补给线就会被你切断,对方派来的增援就会被你吃掉,城内守军只要一出门就会被围歼。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本身的一时得失确实就没那么重要了。不过很遗憾,俄乌双方都没有在野外打出大规模歼灭战的能力。
既然不能主动寻歼对方的有生力量,那就只能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慢慢推进,靠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笨办法去突破对方防线。
然后俄军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兵力不足。
因为对方主力一直都在,所以你需要派重兵去防守你拿下的据点。于是你拿下的据点越多,对兵力的需求就越大。
自视甚高的俄军一开始只为这场战争投入了十几万人。等他们在2022年的夏天把战线拱到一千多公里长的时候,局面就彻底HOLD不住了。
随着乌军在2022年秋季的一顿反攻,俄军连续吐出了北顿涅茨克河畔地区的伊久姆和红利曼等要地,紧接着整条战线上的俄军都开始由攻转守,一时间场面十分狼狈。
此时俄军唯一还在保持攻势的地方,就是他们在8月份才开始正式进攻的巴赫穆特。
不过按常理推断,既然其他地方的友军都停止了进攻,你这里也就没有继续坚持的必要了。
因为如果你成为了战线上的“进攻独苗”,就必然会被对方“枪打出头鸟”,到时候压力肯定会很大。
但从整个战场的宏观战略来看,巴赫穆特这个“进攻独苗”又必须得保住。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此时的俄军非常需要时间,他们在摇人。
俄国人被打懵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兵力不太够,他们在9月底开始全国动员,意图增兵乌克兰。
但真实的战争不是打游戏,不是说你按下一个按钮士兵就能马上哗啦哗啦的给你造出来。
新兵从开始征募到准备就绪,这里面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尽管俄罗斯动员的都是有服役经验的预备役军人,但要形成战斗力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这种口渴了才去挖井的操作属实害苦了前线官兵。
在这几个月里,俄军那条松散的防线还要继续面对乌军随时可能发动的反攻,会不会再次崩溃只有天知道。
那么怎么样才能缓解这个压力呢?
孙子兵法有一句话说得好: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摆脱被动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动去调动对手。
所以俄军如果要减轻压力,最优选就是主动出击去牵制乌军主力,让他们没有多余资源继续发动大规模反击。
但正如上文所说,俄军的野战能力一言难尽,主动出击的结果很可能不是牵制住对方,而是把自己送给对方。
所以现在唯一能牵制住乌军的办法,就是保持住巴赫穆特这个“进攻独苗”。
因为巴赫穆特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所以你只要进攻,他就肯定会防守;你只要加大力度攻下去,他就得不停往这里进行增援。
这样乌军就没有余力去对其他方向发动大规模攻击,俄军整体的压力就会小一点。
于是俄军高层便决定在巴赫穆特投下重注,他们甚至把从赫尔松撤下来的空降部队调了过去,希望他们能够增援这个战场。
结果空降部队表示我不干。
该部队一直是俄军编制中的精锐,现在这伙人居然消极怠工,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不过空降部队这么做也是有他们的理由的:
- 一来是战争前期的消耗太大,硬骨头都是他们去啃,之前在赫尔松平原坚守死撑的也是他们,扛到现在已经损失惨重。
- 二来如果仅看巴赫穆特这个局部的话,没必要非得在这个时候强攻,完全可以等部队休整好了再打,反正这个据点又跑不了。
正因为如此,俄军空降兵司令,著名的战斗英雄特普林斯基拒绝自己的部队深度参与到这个高强度的战场中,于是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一气之下将其直接解职(几个月后又官复原职)。
一度被解职的特普林斯基:
战斗英雄下课的结果就是空降部队彻底摸鱼,而精锐部队带头摸鱼的结果就是其他部队更加躺平。
此时巴赫穆特战场唯一还在努力上班的俄军部队是一支雇佣军,它就是10月份从其他战场开过来的瓦格纳集团。
瓦格纳不在俄军编制内,俄军内部的扯皮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只需要接单刷业绩就行。
只是看着身边一个个选择围 观的友军,瓦格纳很快意识到这单生意并不好做。
根据国外一些军事专家的说法,瓦格纳集团的作战风格跟俄正规军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他们协调资源和队伍的水平很高,即使把火力分散布置,也依然可以打出很好的配合。
在指挥层面上,瓦格纳也比正规军更加灵活。他们经常改变攻击方向,让乌军非常不适应,相比之下,俄正规军往往会在几个月里沿着同样的路线前进。
另外瓦格纳还非常惜命,打起仗来喜欢搞夜间偷袭,进攻时一定要做足炮火准备,完全不心疼弹药,反正用完了就管国防部要,不给就骂街。
在当时看来,俄国人放着正规军看戏,让雇佣军顶到前线去的操作颇有点“破罐破摔”的气息。
然而正是这群“编外人员”就此开启了乌军长达大半年的“放血之旅”。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乌军通往巴赫穆特的增援通道一直保持畅通,但交战区域都在俄军火炮的覆盖范围内。这就导致乌军每次派过来增援部队都会被俄军的火炮招呼。
被火炮覆盖的战区:
我们不知道这种“围三厥一”的局面是不是瓦格纳有意为之,反正客观上巴赫穆特就像是个口袋,孜孜不倦地吞噬着乌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对乌军的有生力量造成了重大杀伤。
瓦格纳集团在这里连续打残了乌军轮番投入的近40个旅(兵力20万左右),让对方从去年就开始宣传的“春季攻势”拖到夏天还不见踪影,为俄军的休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跟俄正规军之前那种“提桶跑路”的表现比起来,这支雇佣军简直就是“神兵天降”。
那么这些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其实他们最开始只是一群遭受“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俄式传奇”
瓦格纳的起源还得从十年前说起。
2013年,一个名叫“斯拉夫军团”的安保公司在香港成立。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保护商船免受海盗袭击,高管则来自于俄罗斯的莫兰安全集团。
“斯拉夫军团”一开始招募了200多人,都是来自俄军各个部队的退伍老兵,里面甚至包括了格鲁乌(俄罗斯军事情报总局)的退役人员。
他们接到的任务本来是保护商船前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结果到地方了又接到新的任务,让他们去邻国叙利亚保护油田。
彼时叙利亚正在内战,哥几个出来只是为了挣点辛苦钱,当然不愿去蹚这摊浑水。但人家公司说了,不去就算违约,一毛钱都不给。
这种地方可没有什么劳动局出来保障你的权益,碰到公司耍赖,你要么扛着枪去讨薪,要么老老实实地把事情忍下来。
最终这帮讨生活的老哥决定忍一时海阔天空,听了公司的话去了叙利亚,结果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大型“电信诈骗”现场。
原先说好的“守卫油田”变成了“攻打油田”,而且承诺好的增援和掩护统统没有。
在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战斗后,很多人的性命就交代在了那,目标也没能达成,后来幸存的老兵就辗转回到了国内。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监狱的手铐。因为私自参与国外战争在俄罗斯是违法的。
很显然这些退伍军人从头到尾都是受害者,但在混乱的大环境下,没有谁会出来为你主持公道。
不过就在这帮人无奈地蹲着号子的时候,历史的进程给他们打开了另一扇门。
2014年2月,乌克兰陷入动乱,俄罗斯决定干预该地局势,但因为此时两国并未交战,所以俄罗斯不能直接派军队过去。
这个时候“体制外”的力量就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这就包括那些刚刚被关进监狱的退伍老兵。
俄罗斯给了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他们也欣然前往。
在领头人乌特金的带领下,这些人在顿巴斯地区漂亮的完成了任务,深得高层欣赏。于是在他们回国休整时,一个大人物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此人就是圣彼得堡的餐饮大王普里戈津,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普京的好友。
2014年5月,在普里戈津的出资下,以“斯拉夫集团”战友为基础,雇佣兵组织“瓦格纳集团”成立。
这之后他们便继续参与顿巴斯地区的冲突,先期派遣的兵力大约为一个营。
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这个名称来自于德国大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据说是因为佣兵头子乌特金特别喜欢这个音乐家,所以就用该名字命名了新建立的雇佣军集团。
浪漫倒是挺浪漫,不过因为雇佣兵业务在俄罗斯不合法,所以这家公司直到俄乌战争爆发前都没有正式注册。
但这并不重要,反正也没人敢查,因为他们接的都是俄罗斯政府的订单。
随着业务量的提升,瓦格纳自然也要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招聘。
该公司一直面向全球招募战斗好手(敌对国家的公民除外),不过因为开的工资不高(相对于雇佣兵行业而言),所以最终来的大都是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的退伍军人。
穷人抱团了属于是。
接下来瓦格纳除了参与顿巴斯地区的冲突外,还将业务开展到了中东、非洲、甚至南美洲等地,帮俄罗斯干了很多政府不适合出面的活,一边赚钱一边扩大了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2017年进入了美国的制裁名单。
其实对于传统列强来说,利用雇佣兵组织为自己干些“脏活累活”的操作并不罕见。
美国的黑水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在9.11事件后业务量暴涨,从此长期在境外协助美军作战并保护美军的安全,同时也干过不少虐待囚犯、屠杀平民之类的混蛋事。
不过瓦格纳的发迹过程还是很有特点的:老板是个厨子,骨干成员是一群从监狱里捞出来的落魄老兵,这个组合可以说是非常混搭了。
在这个充满戏剧性的组合背后,其实是俄罗斯的国力衰落和社会混乱,以及俄国人心中尚存的一股不服输的狠劲。
该组织到2017年时已经发展到了6000人,后来为了参加俄乌战争,又迅速扩张到了5万人左右,公司也在2022年获得了正式的注册。
5万人可不是小数,在俄罗斯已经相当于一支满编集团军的水平。这么多人都是从哪找来的?
瓦格纳曾经大张旗鼓地从监狱里招募士兵,这也让很多人认为瓦格纳的主要兵源就是这些监狱大佬。
不过考虑到瓦格纳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这些临时拎出来的服刑人员肯定不会是主力。
因为打仗也是门技术活,无论是心理承受能力还是作战技术水平,都不是随便找个人打几针鸡血就能搞定的。
所以瓦格纳的这些猛人肯定还有别的来源,那么这个来源是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从俄军这些年的变化说起了。
改革的“漏网之鱼”
俄罗斯现在的军事力量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
- 俄罗斯的正规军,归国防部管。
- 内卫军事系统,包括由安全局负责的安全部队和边防军,以及由总统负责的国民警卫队。
- 最后就是诸如瓦格纳集团、车臣武装这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部队,他们不受俄罗斯联邦宪法约束,只听普京的话。
无论我们对俄乌战争的前途如何看待,都无法否认俄军在前期的表现是低于预期的。不仅低于吃瓜群众的预期,也低于他们自己的预期。
瓦格纳集团之所以能在俄乌战场上打出“神兵天降”的表现,除了自身战力强悍外,俄正规军的反衬也“功不可没”。
很显然俄军一开始的计划是依靠少数部队快速解决问题,结果部队冲得快退得也快,最终把这场“特别军事行动”打成了全国动员的长期国战。
不过公平地讲,俄军最初打算用少数部队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并非完全是拍脑袋。
因为在之前的乌克兰内战中,那些小股的“俄罗斯志愿部队”确实表现不错,他们以营级战斗群为单位在乌军面前打出了量少质优的效果(一个普通营400人左右)。
而以营级战斗群作为战争的基本单位本来就是当下全球一流陆军的改革方向,因此俄军高层喜出望外,马上拍板了一条崭新的军事改革之路。
2016年,俄军正式开始全面推进BTG合成营(Battalion Tactical Group)的建设,这种合成营的人数从400人飙升到了900人左右。
那么这种新的作战模式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呢?
在传统的陆军编制中,一个营往往只需要承担一个专业的任务,比如说反坦克营、侦察营、通信营、物资保障营等等。
所以这个级别的部队没办法单独作战,在战场上只能统一听从上级(团或者旅)的指挥,配合其他部队去共同完成一个作战目标。
换句话说,在传统模式下,能够单独作战的最小单位就是团或者旅。
这些单位体量庞大,动辄几千人,所以高层在指挥时只能给一个大方向,太细节的东西管不了,展现不出高层的微操手艺。
但BTG营级战斗群就不同了。
在这个体系下,一个营就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几百个人里既有战斗人员也有侦察、支援、保障等辅助人员,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于是高层就可以随时秀出自己的微操,指挥营级单位去完成各种小目标,战场灵活度大幅提升。
到2021年的时候,俄军的BTG营级战斗群已经从2016年的66个增加到了168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结果2022年东风一吹,直接现眼。
这是咋回事呢?
BTG营级战斗群确实很好,但也很贵。
- 因为每个营都是战斗单位,所以对装备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很高;
- 因为营级战斗群的数量很多、作战协同复杂,所以对信息系统的发达程度要求很高;
- 因为几百个人的团队不可能有自己的仓库,所以还需要先进的后勤保障技术来支撑。
而这些俄军都没有。
他们甚至连每个营的人员都凑不齐,说好的900人一个BTG营,等开打了才发现平均一个营还不到500人。
也就是说俄军这几年的军改主要就是改了个编制,最明显的作用其实就是裁了个军。
这些“减量又减质”的营级战斗群,碰到小型冲突尚可以“精妙微操”,碰到大型战争就会乱作一团。
所以俄军各部队在俄乌战场上的协调非常混乱,侧翼往往缺乏保护,经常在行军途中遭到偷袭,后勤线路更是被对手一打一个准。
打个比方就是此次军改确实培养了几个“武林高手”,少数单位的单挑实力有所增强,但是一碰到大规模群殴就完全不够看。
不过这种“自残式改革”其实已经是俄军的常规操作,他们在苏联解体后就一直在军改,2016年的折腾力度已经算小的,2008年军改的影响更加深远。
那一次俄军“成功”裁撤掉了20多万的军官。同时还把共计14万人的准尉全部裁撤,要知道这些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技术骨干。
毛子对自己下手之狠,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俄军一次又一次的军改,社会上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壮志难酬的老兵。他们憋着一肚子火,对俄军的发展方向并不认同。
这些人一直在俄罗斯的大地上茫然四顾,这几年抬头一看,哦豁,瓦格纳欢迎加入。
所以瓦格纳的主体其实就是这些在俄军改革中不得志的业务骨干,类似于国企下岗的老工友们重新凑在一起开了家公司。
因此瓦格纳和俄正规军虽然表面上互相不爽,但实际上同属一个阵营,互相都是老熟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瓦格纳士兵的业务水平非常在线,一上战场就能够打出漂亮的战术动作。
但瓦格纳身上还有一个很不合理的地方:工作强度和报酬水平严重不匹配。
正如上文所说,该集团的工资在雇佣兵行业里不算高,大概25万卢布,在卢布升值后大概相当于3000美元一个月(完成特定任务后还有额外奖励)。
这个价格如果只是执行一些普通的安保任务也就罢了,现在是直接扔到一场国战的最前线去硬拼,打的是整场战争中最惨烈且规模最大的战役,死后还没有国家的长期抚恤(只有8万美元左右的一次性抚恤金)。
说得不好听这就是炮灰。
按照雇佣兵的逻辑,炮灰不是不能当,但得是重金之下才能有勇夫,而3000美元一个月远谈不上什么“重金”。
所以面对巴赫穆特这种“绞肉机”式的战场,雇佣兵最合理的选择是要么干脆不来,要么来了也是摸鱼避战。
然而瓦格纳不仅来了5万人,而且打得还十分勇猛。按照老板普里戈津的说法,他们在这几个月的鏖战中阵亡了2万人,阵亡率达到了恐怖的40%。
然而就这样士气也没崩,还一直坚持到占领全城。
这就不免让人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你们这些雇佣兵到底图什么?
瓦格纳的真正内核
2019年底,有媒体披露了瓦格纳内部的一个“荣誉守则”,里面包括了这么一条“戒律”:
随时随地保护俄罗斯的利益,珍视俄罗斯士兵的荣誉,不为钱而战。
一群雇佣兵,整天把“荣誉”和“不为钱而战”挂在嘴边,要么是老板PUA得太狠,要么就是他们确实有一些别的想法。
事实上瓦格纳集团一直号称自己是爱国者,他们甚至在顿巴斯地区还干过冒险疏散和救助平民,为平民运送物资等工作,为此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勋章。
顿巴斯地方官员为瓦格纳士兵授勋:
种种迹象表明,这支游离在俄军编制之外的部队并不只是一支单纯的雇佣军那么简单。
事实上这个组织的内部也确实一直发生着不为人知的变化。
上文说过,瓦格纳集团从乌克兰内战爆发开始就一直在顿巴斯地区作战,所以这几年下来就吸收了很多顿巴斯地区的优秀民兵。
顿巴斯地区的亲俄势力跟俄罗斯人基本上就是一家人,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文化和民族上的隔阂,所以这些顿巴斯民兵的思想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俄罗斯战友。
那么顿巴斯民兵都有些什么思想呢?这就得从乌克兰内战的真正原因说起了。
当年顿巴斯之所以要闹独立,其实是有两层原因的。
- 第一层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路线不和”,亲俄势力不能接受西方操纵颜色革命硬推一个亲西方的总统上台。
- 第二层原因则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就是顿巴斯地区人民反对寡头的斗争。
乌克兰和俄罗斯其实很像,他们无论是民族气质还是社会问题,就仿佛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所以俄罗斯有的问题乌克兰都有,甚至还更严重。
这里面就包括了经济寡头操控国家命脉的问题。
不过俄罗斯有普京用铁腕手段去压制寡头,乌克兰则没有这样的人物。于是乌克兰人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寡头和傀儡轮流坐庄,然后还有外部势力过来分一杯羹。
这就导致该国长期处于欧洲财富榜的最底端,寡头压迫下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而社会矛盾一尖锐,社会中的左翼力量就会崛起,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面对左翼力量的崛起,寡头就要想办法自保。那么怎么个自保法呢?
站在这些寡头的角度上看,最好的办法就是支持一个与左翼力量敌对的势力去跟他们死磕。
而他们选择的这个势力就是纳粹组织。
对于寡头而言,纳粹就是个打压反对者的工具,无论寡头自己属于什么民族,都不影响他们对这个工具的使用。
明白了这层逻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年在乌克兰会出现诸如“纳粹组织获得国家编制”、“全国公然纪念纳粹头目班德拉”之类的各种突破底线的奇葩现象了。
乌克兰对纳粹头目班德拉进行的纪念活动:
而作为工业重镇的顿巴斯地区,其左翼力量尤其活跃。在内战爆发后,该力量又与当地亲俄的民族主义者结成了“红褐联盟”。
所以顿巴斯民兵可以理解为是一群“热爱俄罗斯族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们与“反左又反俄”的乌克兰纳粹是天然的死对头。
当这些人被吸收进瓦格纳后,会给这个集团带来什么样的思想不难推测。这些思想伴随着瓦格纳从几百人成长为几千人,又从几千人扩张到几万人。
那么老板普里戈津是否统同意雇佣兵组织出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呢?
2023年3月10日,普里戈津公开发表了一个在雇佣军行业里闻所未闻的观点,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瓦格纳集团必须从一支私人的、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军队,转变为一支有意识形态的军队。这个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为正义而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普里戈津对这个意识形态的态度是乐见其成的,甚至在有意推动。
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颠覆佣兵行业么?
普里戈津虽然是个厨子,但他很清楚军队建设的道理:一支大型军队想要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有军魂。
军魂就是一支军队共同的价值观。
瓦格纳集团毕竟是一支雇佣军,成员难免鱼龙混杂。如果不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就很容易逐渐沦为一支无组织无纪律的“土匪军”。
而“土匪军”是打不了真正的硬仗的。
另外,加强思想建设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某些成员做出有损俄罗斯国家形象的缺德事。
雇佣军既不受国际条约的约束也不受国际条约的保护,所以很容易在战场上做出没有底线的事情。
这个问题仅靠自上而下的管束很难解决,因为你不可能在战场上派人盯着每个士兵的一举一动。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自觉的约束自己。
当然了,普里戈津之所以愿意推动这个意识形态的建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俄国人虽然嘴巴上不承认,但心里肯定一直怀念着那支曾经强大的红色军队。他们或许永远无法回到过去,但心中的火苗却从未熄灭。
所以瓦格纳集团与其说是雇佣军,不如说是俄军的备份,他们在探索新的建军思路,本质上是俄军建设的“PLAN B”。
结 语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可以说是打破了两个幻想:
一是俄军在军事上速胜的幻想,二是西方国家在经济制裁上速胜的幻想。
对于俄军来说,速胜幻想破灭倒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毕竟让他们从幻想跌入现实的战争也不是第一场了。
而西方的经济大棒突然失效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
自视为全球经济主导的西方国家本想“趁俄病要俄命”,通过全面制裁把俄罗斯的货币干成废纸,让其经济陷入崩溃,然后进场把该国的资产分而食之。
结果最终只是干死了一群炒外汇的。
大多数国家并不想蹚俄西争斗的浑水,他们都继续着正常的经贸往来。
这也说明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国家,现在都已经没有办法仅凭一己之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了。
只是现在他们都已经押注太多,短期内很难停得下来。俄军仍将慢悠悠地朝着只的战略目标前进。
另外俄军在今年又开始了新的军改,这主要是因为之前那次军改的表现太过“惊艳”,搞得俄军的头头脑脑们不得不痛定思痛,再来一次。
不过这一次终于不再是裁军,而是扩军。俄军计划在未来几年把他们的正规军总数从现在的100万出头增加至150万。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俄军打算重新用回最传统的师级单位。也就是1.5万左右的大部队绑在一起行动,以团或旅为单位操作几千个人,再也不搞那劳什子的远程微操了。
“回归师级单位”从技术上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但战场从来都是成王败寇,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总得先打赢了再考虑过不过时的问题。
营级战斗群这种模式不是不好,而是太高端,当今世界上能够大规模推广的也只有那两支最顶尖的陆军,俄军目前还没这个能力。
总的来说俄军这一路的发展和折腾着实让人唏嘘,曾经影响半个地球的强大力量,如今只能在家门口的局部战争里挣扎。
不过他们现在实事求是的改革还是值得期待的,只是想重回巅峰就很难了,因为装备和数量或许可以积累,但失去的信仰却再难重建。
其实军队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果横向跟全球的其他军队对比,俄军已经算是优秀,他们好歹还保留着一股上进的心气。
他们连瓦格纳这样的雇佣军都知道军魂的重要性,只是要打造一支有魂魄的正义之师又谈何容易。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要么是毫无是非观的军阀私军,要么是只知道吃福利的摸鱼大军,要么就是唯利是图的雇佣军。
一支实力强悍又不图名利,同时还能主动为了人民去浴血拼杀的军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
一个国家如果有幸能拥有这样的军队,那就值得每个国民的珍惜。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3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