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作者:成蹊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前81)春,长安。
 
归来的汉使团,簇拥着10个匈奴打扮的人,出现在街头。尽管汉匈之间已罢战多年,匈奴使节也经常来往于长安,队伍中的一个老人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只见他须发皆白,手中还握持着一根破旧的竹杖,顶部悬挂的光秃秃的似乎是某种动物的尾巴。尽管衣衫褴褛,他却气宇轩昂,目光直视前方的未央宫。
 
“这些是匈奴使节吗?”不禁有人问道。“不,那是苏子卿。”不知是谁接了这句话。顿时,人群中有一阵小小的沸腾。人们不禁惊呼:“苏子卿!这是十九年前出使匈奴人的苏子卿!他竟然还活着!”
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苏武像。来源/浙江图书馆《中国历代名人图像多图概览》
 

出使匈奴,突遭横祸

天汉元年(前100),汉武帝已经登基41年。自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谋开始,汉匈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33年。此时的匈奴日趋衰落,刚刚即位的且鞮侯单于由于担心西汉趁自己立足未稳发动战争,就把扣留的所有汉朝使节全部放还,以此示好。汉武帝心领神会,派出以中郎将苏武为代表,包括副中郎将张胜和假吏常惠在内的100余人出使匈奴,护送扣留的匈奴使节返回王庭。
 
就在苏武等人完成护送任务后,意外发生了。

匈奴中有一位叫虞常的汉人,他当年是作为汉使卫律的手下被胁迫投降。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找寻机会回归故土。同时,另一位投降匈奴的缑王因为自己舅舅昆邪王的缘故,在匈奴一直被边缘化。同是天涯沦落的二人一直在谋划如何劫持单于的母亲,作为再归汉朝的“投名状”。苏武的副手张胜与虞常是故交,这次他们的到来,无疑让虞常觉察到了机会。于是虞常偷偷见了张胜,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张胜认为这是立功的大好时机,便给了他们物资支持。(《汉书·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但虞常等人行事不密,有人向单于告发了他们的阴谋。虞常被捕,缑王被杀。
 
副使张胜听到消息后十分害怕,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苏武。面对飞来横祸,苏武的反应出人意料突然自刎幸亏及时制止(《汉书·苏武传》: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不久单于审问苏武苏武认为有辱国家再次拔刀自刎卫律愕然,赶紧抱住派人叫来了大夫。大夫地上挖了一个放在上面踩住他的背部直到出血过了很久苏武缓过气息汉书·苏武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尽管活了下来,但苏武知道,单于定然会来劝降。
 

有一天,卫律又召见了他。在当着苏武等人的面斩杀了虞常后,受到惊吓的张胜很快投降。当卫律恐吓苏武说他也要被连坐时,苏武很轻蔑: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逆,和他又不是亲属,哪里能连坐?卫律黔驴技穷,只能举刀威胁。面对这个贰臣的威逼利诱,苏武愤怒异常怒斥卫律你作为臣子,恩义,背叛国家,投降蛮夷,怎么还敢这里说话而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断人的生死你却没有秉持公正反而撺掇两个国家打仗旁观祸乱看吧当年南越使使国王头颅最后悬挂朝鲜斩杀使马上就被诛灭现在只剩下匈奴你知道不投降导致两国战争匈奴的祸端就要我这里开始了(《汉书·苏武传》: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卫律无奈,只能上奏单于。单于见此便将苏武囚禁于地窖中,断绝饮食,想逼他屈服。可苏武将雪和毡毛混在一起吞咽下去,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单于无奈,只得将苏武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的丁令国牧羊,并声称公羊有了乳汁才放苏武回汉朝。
 
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今天的贝加尔湖。摄影/陈小羊,来源/图虫创意
 

贝加尔畔,掘洞食籽

提到贝加尔湖,很多人脑海中可能已经“自动播放”了《贝加尔湖畔》。歌词中的贝加尔湖温情脉脉,化身为爱情的见证与守护。但现实中的贝加尔湖远,位于北纬51°29′-55°46′的西伯利亚,周边分布有大量冻土带,1月的平均气温-26℃至-33℃,直到今天都是人烟罕至。不难想象,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苏武面临的是怎样恶劣的生存环境。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掘野鼠去草实”,寥寥数语,苏武的艰辛跃然纸上。堂堂汉使,此时不得不依靠挖掘草原野鼠洞中的草籽充饥。不知这时的苏武是否会想起朝堂上武帝授予他节杖时的殷殷嘱托,抑或是忆起自己出长安时的意气风发。不过这一切此刻都已经不重要了。他这时所面对的,只有眼前不会说话的羊群和无边无际的草原。
 
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贝加尔湖附近喂养的羊群。摄影/Ekaterina Shvaygert,来源/图虫创意
 
牧羊的生活是那样平淡。每天,苏武都拿着作为汉使象征的节杖放羊,晚上则抱着节杖睡觉,哪怕节杖上作为装饰的牦牛尾的毛脱落殆尽,依然如故。“只要节杖在,汉朝就在,我就还要回去复命。”或许,这就是他此时的信念。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五六年。一天,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带着部众到北海射猎,见到苏武能织打猎用的网、矫正弓弩,也知道他就是那个宁死不降的汉使,心生敬佩,也很器重,于是赐予他衣服和食物改善生活。三年后,病重的於靬王没有忘记苏武,仍赐予他马匹牲畜、服装器皿和帐篷。不久之后於靬王病逝,他的部众也迁走了。附近的丁令人贪图苏武的畜群,见他又沦为孤身,就在隆冬时节把牛羊抢走。生活刚有好转的苏武又陷入了困顿。

 

故人造访,坚拒劝降

直到一天,一名不速之客的邀约,彻底打破了苏武平静又艰辛的生活。邀约的人叫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也是苏武的故交。
 
苏武似乎早有预料。对于这位因力战匈奴不敌而投降的故旧,苏武并没有表现出轻蔑。他欣然应邀前去赴宴。
 
酒酣耳热之际,李陵缓缓道出此行的真实目的。单于依然没有放弃劝降苏武的打算,听说李陵与苏武素来友善,因此派他来游说。
李陵表示自己对苏武感同身受,很同情苏武的遭遇,更摆出了苏武母亲已经去世、夫人可能改嫁、妹妹和孩子也可能已经离世,即使回去也将孤苦伶仃的现实,这一番劝说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汉书·苏武传》: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面对劝说,苏武的态度也是决绝: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这可能是班固的演绎,但这句强调君臣父子忠孝观念的话放在此时的苏武身上,却是恰如其分的。
 
就这样喝了几天的酒。临别之时,李陵仍不甘心,还想劝说苏武。苏武以自己早就该死来回应。(《汉书·苏武传》:“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看到态度如此坚决的苏武,李陵只能感叹:“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其实,李陵的内心何尝不痛苦?作为名将之后,他本应像他的祖辈、父辈一样在疆场上马革裹尸,现实却给他开了巨大的玩笑。他成为投降匈奴的将军,这对将门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他无法面对苏武坚定又澄澈的目光,看到苏武,李陵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那种可能,久久地折磨着他。就像之后汉使任立政劝说他归汉时,他会默然良久,然后感慨:“吾已胡服矣!”后来,李陵想帮助苏武改善生活,但又羞于见到他,就让自己的匈奴妻子送了他几十头牛羊。
痴心不改,终归故国

后元二年(前87)二月十四日,汉武帝驾崩,少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李陵又来拜访苏武。他已经很久没来了,这次不是为了劝降,而是庆贺苏武即将归国。

 

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苏李别意图卷》(局部)(南宋)陈居中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实,长安始终没有忘记苏武,多次派人打听苏武的下落。匈奴人虽然一再声称苏武已经死了,但始终不能让人信服。终于在一次出使匈奴的途中,当年不得已投降匈奴的常惠悄悄找到汉使,告知苏武仍然活着,在北海边牧羊。《汉书》是这样记载的: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关于苏武归国之后的情形,《汉书》记载如下:
 
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这一刻,苏武已经等了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这十九年,亲朋离散,物是人非。但总算熬过来了,儿子也与自己团聚。站在熟悉的长安街头,摸着早已破旧的节杖,苏武五味杂陈。

逆袭封侯,图藏麟阁

其实典属国的官位并不是很高,与郡守差别不大,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就在苏武认为自己的生活可以就此平静下来时,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他的儿子苏元卷入了上官桀、上官安父子、桑弘羊、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的谋反案,被处死。《汉书·苏武传》: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晚年丧子,这对步入晚年的苏武而言打击巨大。
 
然而,祸不单行。
上官桀等人为了与霍光争权,在上书中特地将苏武与霍光的长史进行了对比以暗示苏武不满,加之他素来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来往,儿子又卷入了上官桀党羽的谋反案,于是廷尉奏请逮捕苏武。幸而霍光或是知晓苏武的为人,或是忌惮苏武在世人心中的忠臣形象,总之没有将他下狱,而是免除了官职。汉书·苏武传》: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汉书·霍光传》: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又引苏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而大将军长史敞亡功为搜粟都尉。)
 
回归故国后,丧子、免官,苏武的人生再次跌入谷底。直到汉昭帝驾崩后,他迎来了转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汉书·苏武传》)
 
苏武以“故二千石”,说明在迎立宣帝的时候他没有官职,也没有爵位。作为白身的苏武却参与到最高政权的更迭之中,也因此而获封关内侯。
 
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汉宣帝画像
不久之后,霍光的亲信、继任者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苏武因此“待诏宦者署”而能够随时得到宣帝召见,旋即再次担任典属国并加尚书右曹衔。之后,汉宣帝“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此外,许皇后的父亲平恩侯,汉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因苏武的名节品行非常敬重苏武。
 
看到苏武年老丧子,汉宣帝关心他在匈奴有没有儿子。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派人赎回了他的儿子苏通国,让其担任郎官,并让苏武的侄子担任尚书右曹。
 
神爵二年(前60),苏武,这位宁可在贝加尔湖畔掘鼠洞食草籽也不投降的铮铮汉使,闭上了双眼。
 
有人说,人在将死之时,大脑会快速回忆自己的过往。他或许忆起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中郎将,在踏上奔赴草原的路途时,是何等气势如虹;或许忆起那个威武不屈的汉使,在北海畔的风霜雨雪中默默地握着节杖牧羊时,是何等坚定忠贞;或许还会忆起自己在武帝园寝中流泪祭祀,告诉先帝从未投降时,是何等心潮澎湃。
 
他可能会想起这些,但他想不到的是,在其身后的两千多年,他的名字与他的一生已经化作一个民族忠诚守节的象征,穿透了历史的尘埃,成为照亮后世仁人志士的永恒灯火。
 
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苏武牧羊图》 [清]任伯年 现藏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16年。

丁宏武:李陵《答苏武书》真伪再探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

姜元海:苏武:背叛和守节,《群文天地》,2011年第9期。

 
贝加尔湖畔的苏武:活下去,不投降
END
作者 | 成蹊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35689.html

Like (5)
Previous 2023年6月11日 下午12:30
Next 2023年6月11日 下午1: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