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光伏产品屡次遭遇“双反”调查,这一突发事件无疑牵动业内敏感神经。直到6月13日凌晨1点左右,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下称“光伏协会”)发文,澄清事件诸多细节,事涉个案,并不波及正常的中欧光伏贸易。此事是“陈年个案”光伏协会发文称:经了解,当事人只是协助调查,目前已回到酒店。这次协助调查的只有其一人,不涉及网传的多家中国光伏企业,也没有出现多名人员协助调查的情况。光伏协会表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坚定维护中国光伏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企业一定要注意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在外人员如有问题请及时与当地使领馆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联系。有光伏协会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当事人已经与协会方面通话,自述只是协助调查,暂时没有其他消息。“当事人希望外界不必过分关注。”关于被带走涉及的事件,他向记者确认,此事是“陈年个案”,涉及欧盟“双反”调查。“有德方人士在接受调查时提及当事人,因此才会被要求协助调查。但此前因为疫情原因,人员流动受到影响,直到此次当事人赴德参与博览会,德方才找到机会。”“不用上升到整个光伏行业,更不涉及正常的中欧光伏贸易。”他特别提醒说,最多只涉及个别企业的商业行为,也不存在时隔多年再去追究的问题,如果有违法行为,在追诉期内一定会追究。这也是协会在凌晨的公告中提醒企业一定要注意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原因。这一事件正发生在中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激增之时。去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额和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而受俄乌冲突、减碳目标等多重因素影响,欧洲正是中国光伏组件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约占光伏组件出口额的55%,占比较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进入2023年,欧洲的需求继续拉动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增长,今年一季度,中国对欧出口光伏产品总额同比增长超过20%。事涉“双反”也意味着,虽然欧盟针对中国光伏的“双反”政策已经结束,但相关调查仍未终结。“双反”调查余波未了2012年,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板、光伏电池以及其他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根据2013年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公司需要以高于最低进口限价的价格对欧销售光伏产品,且每年销售量须限制在一定配额内,协议外的厂商则需缴纳47.6%的关税。直至2018年8月底,欧盟方面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于当年9月3日到期后终止。在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政策终止之后,曾有中国光伏企业人士接受德方调查。在2019年Intersolar Europe展会前后,德国光伏媒体PV magazine曾报道称,德国海关官员执行了两项逮捕令,逮捕了两名中国公民,因其涉及太阳能组件的商业走私以及违反了2018年9月之前欧盟执行的有关中国光伏产品的最低限价。根据德国检方透露的信息,他们被指将太阳能电池板出口到欧盟时,更换标签,变更为中国台湾和印度制造,以此来规避欧盟最低限价。除此之外,德方还曾披露个别中国光伏企业规避最低限价的方式,如先遵守最低限价,但是随后进口商和供应商之间进行所谓“回扣付款”补偿,最终,消费者支付了等同于中国市场的产品价格,违反了最低限价要求。浦永华担任股东的格林保尔,以及曾任职的润达光伏均属于中小规模光伏企业。成立于2009年的润达光伏组件产能为3GW,去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3亿元,净利润超过2800万元。有光伏业内人士向记者感慨,欧盟“双反”调查一直余波未了,但是一线企业都已顺利落地,被调查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作为欧洲最大的光伏展会,Intersolar Europe 2023即将在6月14日拉开帷幕,此次参展的中国光伏企业不乏一批龙头企业,对于此次事件对于参展的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有业内人士回应记者,“还好吧”。几家龙头企业则向记者表示,尚未受到这一突发事件影响。记者:陈惟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