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神话“终结”在河南:价格从10万元跌至270元,I Do宣布破产

本文转载自:柏铭科技(ID:BMtech007)

从动辄上百万的高端货,变成批发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地摊货,钻石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过去,同坚贞不渝的爱情捆绑在一起的钻石,每克拉的均价在5-20万元,却被视为爱情必备的“奢侈品”,让一众钻石商赚的盆满钵满。而在河南豫东的四线小城里,每克拉不到300块,帮助全球女人实现了“克拉自由”。

在低价的冲击下,钻石行业的老牌龙头企业“I Do”宣布破产,外媒纷纷表示“是中国河南逼跨了I Do”。事实真是如此吗?

钻石神话“终结”在河南:价格从10万元跌至270元,I Do宣布破产

谁把钻石捧成了“天价”神话?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却并不适用于钻石。资料显示,钻石是由化学界中最常见的碳元素组成的,全球已探明天然钻石储量高达25亿克拉,足够人手一颗“鸽子蛋”。

19世纪末,西方财团戴比尔斯买下了一整座钻石富矿,直接将全球90%的钻石资源垄断在自己手中。为追求巨额利润,他们派人严格把守钻石矿,不容许任何人靠近,每年仅流出极其少量的钻石,钻石天价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钻石神话“终结”在河南:价格从10万元跌至270元,I Do宣布破产

钻石商们不仅请来玛丽莲·梦露作为代言人,而且通过“一生只能买一次”等话术,将其打造成“爱情永恒不朽”的象征,编织出了21世纪最大的谎言。

自此,“手上有没有钻戒”、“钻戒有多大”,都成为爱与不爱的佐证,让每一对坠入爱河的人心甘情愿掏空腰包。

更可恨的是,在“钻石”上尝到甜头的西方国家,很快又相继打造了黑松露、鱼子酱和爱沐茵类分子的天价神话。从“自然的馈赠”到“里海珍珠”,再到“时光克星”,凭借垄断与噱头,它们被包装成“全球三大奢华享受”,狠狠收割了一波大众钱包。

二、河南出手,干翻天价钻石商?

然而,这些资本精心编织的神话,在中国力量面前,几乎全数崩塌。

2019年,中科院历时30年,在间接加热、合成压机等核心技术上取得关键进展,成功突破“人造钻石”培育技术,并选择河南豫东拓城试点推广。

贝恩咨询数据显示,河南制造的钻石,颜色和纯净度都远高于天然钻石,但价格足足低90%。凭借超高的性价比,这个面积仅1085平方公里的小县城,打败无数珠宝大商,包揽了全球47%的钻石产出。

钻石神话“终结”在河南:价格从10万元跌至270元,I Do宣布破产

在中国技术不断突破下,西方国家很快发现“发财”套路失灵了。水中“活化石”鲟鱼在我国人工养殖成功,30万1勺的鱼子酱变成200元/盒;每克2万元的“时光克星”爱沐茵类分子原料,价格更是跌到不足500元。

权威期刊《Nature》报道,该分子的补充能够改善机体精力与耐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水平,延长代表老化进程的端粒,被科学界视为21世纪生物技术进步的关键。我国研究团队历经10年,在酶法工艺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仅用5%的成本制备出净度含量更高的分子,被中科院称为“人体电池”。

过去,美国珠宝商协会等海外机构曾发文嘲讽“中国钻石全是‘科技与狠活’,难登大雅之堂”。但联邦贸易委员会,却出台新准则,认定人工钻石与天然钻石无差别,公开承认河南钻石的身份。据统计,国际钻石均价暴跌65%,钻石的“天价时代”就此落幕。

钻石神话“终结”在河南:价格从10万元跌至270元,I Do宣布破产

与之相对,国产分子原料也占领全球70%的市场,以美国为首的多家顶尖实验室向我们提出进口请求。数据显示,以该分子作为核心原料的“爱沐茵”,价格相比同类产品收缩近90%,但分子净含量却不降反升,在京东等平台的销售榜中,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的位置,美版同类产品受其影响,一度被迫降价生存。

在国产制造性价比的绝对优势下,曾经以豪华高端著称的钻戒龙头I Do门店宣布破产倒闭,前途未卜。

三、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在国产钻石的冲击下,不再仅仅只有天然的钻石才能代表爱情。婚恋市场中的老牌钻戒商I Do彻底宣布破产,而全球最大珠宝商潘多拉也放弃使用天然钻石,全部改用人造钻石,世界钻石市场被国产技术颠覆。

钻石神话“终结”在河南:价格从10万元跌至270元,I Do宣布破产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输出海外。我国首个海外高铁修建项目雅万高铁竣工并在G20峰会亮相,让全世界人民目睹我国科技进步;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亮相就斩获2500亿国内外订单,如今商业运营正式起步。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是势在必得。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38597.html

Like (8)
Previous 2023年6月18日 下午12:48
Next 2023年6月18日 下午12: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