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触底反弹”了吗?

本文转载自:观雨大神经(ID:guanyudashenjing)

作者:观雨者

应读者们的要求,今天特地来聊一下布林肯访华带来的影响,全文4800字。

中美关系“触底反弹”了吗?

美国国务卿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位,直接翻译过来是联邦秘书(Secretary of state)。

美国政府的首席部长,负责领导国务院(美国国务院的前身是外交部),地位比诸如国防部、司法部等其他部门的部长都高。

国务卿的具体工作主要聚集于外交事务,同时也会管理一些内政事务,包括掌管国玺、接受总统辞呈等等,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美国

我们知道美国是全球霸主,有大量的利益来源于海外,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外交事务的重要性很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内部事务”。

不过和真正的内部事务不同,外交事务充满了挑战和变数,所以国务卿这个官并不好当。美国在国际上碰到的各种“疑难杂症”都得由他来处理。

也正是因为平时干的都是具体的活,所以该官员的实权和影响力都很大,说他是美国霸权的真正操盘手也不为过。

基于这样的显赫地位,美国国务卿对于各国来说都是上宾。

而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来自国际社会的重视也让美国国务卿的每次出访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如果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他就会被美国内部视为“重大失败”。

为什么来?

布林肯这次来访并非“我方邀请”,而是“双方商议”,这说明布林肯这一次是主动将自己置于国内的压力之下,足见此次访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那么为啥此次访问会如此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低谷,亟需改善。

不过这个问题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美国这几年对我国打的那叫一个组合拳,又是经济制裁又是科技封锁的,还有挑动周边国家搞事等等,反正是怎么破坏关系怎么来。

出现这样的局面也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美国的核心利益来自于其全球霸主地位的稳固。

有了这个地位他才能低成本的掠夺他国财富,所以他对任何有可能威胁到这个地位的国家都天然有打压的需求。

第二,这几年美国国内出现了新保护主义的浪潮,最典型的就是拜登安全助理沙利文在5月份搬出的“新华盛顿共识”。

该“共识”明确反对全球化,严重质疑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主张加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基本就是跟之前的“华盛顿共识”对着干。

美国人一旦“反思”起来,就没公知什么事了。

搬出这样的保护主义思维,意味着美国正在走向全球化的反面。而全球商业协作的程度越低,中国对于美国来说就越偏向于一个对手而非一个贸易伙伴。

第三,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肯定不会和美国在所有国际问题上都保持步调一致。

大国间的矛盾客观存在。

第四,美国这种“立足于掠夺他国”的发展模式也决定了任何国家对于他来说都是掠夺对象或潜在掠夺对象,包括中国在内。

这些问题都是长期问题,不会突然得到改善,短期内着急也没用。

但布林肯此次的来访显然是比较着急的,我们并没有发出邀请,他还是非常主动地要赶过来一趟。

所以对于布林肯来说,肯定有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解决。

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时间上看出一些端倪。

布林肯到访的日期是6月18日。这是个特殊的日子,不过这个“特殊”并不是指父亲节,而是指拜登开始选举活动的第一天。

北京6月18日,拜登在费城的一场工会集会上发表讲话,正式拉开了2024年总统竞选活动的序幕。

对于美国政客来说,如果竞选赢不了,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

而竞选的具体工作就是拉票,拉票虽然需要噱头,但也得尽可能地维持一个平衡。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稳住基本盘,讨好中间派,同时少得罪其他人。

所以什么事都得有个度,过度了,得罪的人就会变得很多。

比如说虽然美国有部分人视中国为威胁,但也不可能所有美国人都希望中美关系无限制的恶化下去。虽然美国确实出现了保护主义的浪潮,但全球主义的势力也没有死绝。

当今世界的现实就是这样:美国的很多事情缺了中国就办不成,美国商人的很多钱缺了中国就赚不到。

打压中国,对于美国来说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

就在布林肯访华的前几天,美国著名商界领袖比尔盖茨先来了。他就是全球主义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些人来说,跟中国这样的大市场割裂是无法想象的。

其实美国这几年主动来寻求与中国合作的商界大佬有很多。

美国政府固然有维护霸主地位的“大棋”要下,但这些商界人物代表的也是美国现实利益的一部分,他们在美国这种“掀桌式外交”的冲击下损失非常惨重。

现在这些人显然对当前的美国政府已经不抱希望,干脆自己亲自下场来解决问题了。

很多人喜欢把美国政府比作“物业公司”,那么现在这么多业主已经开始甩开“物业公司”自己干活了,你们猜这个“物业公司”续约的前景乐不乐观?

拜登近期一直都希望能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其实是因为他太需要政绩来支撑他的拉票大计。

俄乌战争持续放血,政府债务突破上限,银行危机持续爆发,通胀和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改善…这些事件都不利于接下来的竞选活动。

其他的先不说,当下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美国在突破之前的债务上限后,马上要发行1.5万亿美元的美债,这其中有4500亿左右需要海外客户来购买。

这个世界上的国家虽多,但大客户可不多。

当然了,美债本身有价值,作为重要的外汇储备,各国多多少少都会买点。但到底是买多还是买少,这就要看两国的关系好不好了。

这一堆现实问题比美国的“霸主大棋”更为迫切。至少在短期内,美国更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然而因为美国之前的一系列操作,中美两国现在不要说互相合作了,连沟通渠道都关闭得差不多了。

布林肯此次访华的最大目标其实主要就是重建沟通渠道,至于其他成果,双方都没有太高的期待。

那么为什么两国明明有合作的需求,美国还会把关系搞得这么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理解西方国家的行为模式。

博弈大师

在当今的全球经济结构下,全球经济波动的周期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于美国的债务周期。

美国加杠杆的时候繁荣,杠杆加不动的时候萧条。

同时因为繁荣的时候美国能吃到第一口,萧条的时候它又会加大对其他国家的劫掠力度,所以美国的日子总是比大多数国家要好。

而受美国影响越大的国家,经济波动幅度也越大。

不管怎么说,现在周期到了,大家都不好受。

如果各国能在困难时期通力合作,虽然不能逆转周期,但至少能减少代价。

对抗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

这个道理很简单,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既然如此,那么双方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放下成见,搁置争议,先合作起来应对危机再说。

在这个逻辑下,只要不影响核心利益,我们是可以先主动释放善意、做出姿态的。

毕竟中国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早就成为了现行国际规则和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没有必要主动去破坏中美关系。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常规思维,只要我们主动开个头去释放善意,接下来美国应该就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然后大家就进入轮流释放善意的循环,两国关系从此走入正轨。

但在实践中我们很快发现西方国家用的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在他们看来,你只要主动释放了善意,就说明你对我当前的压力无力反抗,既然如此,那说明我的诉求还没到你的底线,我还能再多咬一口。

他们这是“你敬我一尺,我就再多要三尺”。

这种得陇望蜀的行为没有底线可言,他们可以一直吃到你散架为止。

这就导致对他们释放善意变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你的善意会被解读为“你扛不住了”,然后他们就会“趁机”再多砍一刀。

在这套逻辑下,那就只能换个玩法了:

  • 你一定要让他们占不到任何便宜了,他们才会考虑是不是可以停止攻击;
  • 你一定要反过来能够威胁到他们了,他们才会考虑是不是应该释放善意。

这套行为逻辑倒是非常符合博弈论的原理。

所以在美国的压力下,我们除了坚持别无选择。如果真让美国人觉得我们扛不住了,那我们的倒霉日子就真的无穷无尽了。

但反过来说,只要我们能坚持到美国自己都受不了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认真考虑我们的要求。

当然了,国家间的博弈是很复杂的,无论是“扛得住”还是“扛不住”,都是暂时的状态。

现在拜登团队要竞选,压力很大,于是连布林肯这种国际操盘手都显得乖巧起来。但等以后他们缓过劲来了,可能又是另一番态度了。

比如说去年11月份中美两国曾经达成过一个“巴厘岛共识”,这里面就包括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等内容。

结果半年下来美国愣是一个字都没做到。

所以国家间的博弈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说法,也不能指望一次会面就能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对未来双方的反复拉锯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也正是因为这种博弈的复杂性,我们现在对美国只能先从“听其言观其行”开始。

从整个访问的进程来看,布林肯应该是对我方的要求做出了一些承诺,至少是表达了积极的态度。

如果美国在未来能够拿出与之匹配的实际行动,那么双方的沟通渠道肯定可以保持畅通,接下来也会继续举行一系列高级别的交流和沟通。

可以说布林肯的此次访问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到底能不能实现“破冰”,还有待观察。

不过考虑到2个多月后就是G20,拜登非常想实现两国元首的会晤,所以至少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应该会拿出一个比较好的姿态。

与此同时,各国的心态也会变得微妙。

连锁反应

中美作为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秩序。双方紧张的气氛有缓和的苗头,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好事。

比如说新加坡就对此次的布林肯之行感到高兴。但也有例外的,就是那些之前急匆匆跳上美国战车,争先恐后地充当“反华先锋”的国家。

比如说韩国、日本、菲律宾。

其中最尴尬的又是韩国,因为它实在是跳得太狠。

韩国总统尹锡悦在6月13日才刚刚对中国驻韩大使表达了强硬的态度,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布林肯就访华了,只留尹锡悦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我这都冲上去了,你居然握起手来,这和卖队友/儿子/孙子有什么区别?

所以布林肯在来之前就专门和韩国外长扑振通了电话,对其进行了安抚。同时沙利文也专程去了日本,与日韩菲三国的安全官员进行会谈,这也是必要的安抚工作。

不过日本在这方面已经是老江湖,比韩国的经验要丰富得多。

1972年的时候,发现美国有转向苗头的日本就果断抢先一步与中国建交,这一动作比美国早了7年。

这一次岸田文雄也不甘落后,他在布林肯访华当天就公开表示了要与中国构建“具有建设性和稳定性的双边关系”。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更是早在6月10日就公开强调“中国一直是菲律宾的近邻和好朋友”。

相比之下韩国人是真的莽。

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无非是强者互相博弈,弱者见风使舵。

不过我们也要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跟班在进行策略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中国的实力和自己的利益,而是美国的态度。

指望这些国家能够客观的审时度势是不现实的,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和美国的绑定只会越来越深。

美国的跟班”和“其他国家”的区别在今后会越来越大,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判断他们的行为。

“跟班”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根本上是因为美国在新世纪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

谈到经济增长,我们都习惯了观察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增长数据,实际上美国在新世纪的增长也很快。

2000年美国GDP是10.25万亿美元,日本是4.94万亿美元,韩国是0.58万亿美元。

2022年美国GDP是25.46万亿美元,日本是4.23万亿美元,韩国是1.66万亿美元。

本来美国GDP跟日韩的差距只有几万亿美元,现在已经拉大到二十几万亿美元。

所以这些跟班对美国的依赖肯定是越来越强的。他们不会像其他国家那样为了自身利益左右逢源,而只会揣测美国“上意”,奋勇争先。

这些国家只有在自身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了,或者被美国打脸的情况下,才会开始像一个正常国家那样去思考问题。但这种状态往往又是暂时的,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又会回到依赖美国的路径上。

“抱大腿”是一种瘾,没那么容易戒除。

结 语

如果说观察国际关系的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的话,我觉得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矛盾体,哪怕是再明显的正确道路,它也做不到一蹴而就。

这个矛盾体调整前进方向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地撞墙回弹。

所以很多专家会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最优解,但现实中往往不会这么发展。

我们对中美两个大国的博弈和发展要保持耐心,不要幻想瞬间反转,也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一个国家要度过危机并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关键的其实是这两个字:韧劲。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3985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21日 下午12:44
下一篇 2023年6月21日 下午12: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