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杭子牙
我非常乐见布林肯访华,对一直高烧不退的中美关系,它是一剂退烧良药!
尽管访问改变不了中美关系的对抗态势与长期趋势,但是双方在离婚前能找个机会坐下来沟通,不发生冲突,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一件好事!
我也一直在关注全球各大媒体对布林肯访华行程的报道,它是过去几天国际媒体最关注的热门新闻。从16日布林肯登上飞机开始,到18日、19日在北京的两天访问过程,这位国务卿先生与中方的每一点互动,都被国际媒体与外交界放大审视,进行了很多解读。
从中美双方的评价看,布林肯访问似乎也达成了一些效果。
拜登当地时间19日对布林肯此行作出回应,称“我们走在正确道路上”。路透社认为,拜登是在暗示布林肯之行取得了进展,法新社则评论称,这是拜登对布林肯访华进行积极回应。
中国方面,布林肯与中方外交团队的互动也获得了中方领导人“这很好”三字评价,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在介绍访问情况时也表示双方“达成了一些积极共识和成果”。
相比过去多年双方之间针锋相对的言辞攻伐乃至指名叫骂,双边关系能出现这些积极变化,真是太好了,也太不容易了!
但是,即便如此,几乎所有媒体与外交观察人士,在谈到中美关系的未来前景时,都持悲观态度,都对中美关系能否回归和谐状态表示怀疑。
这是因为,中美冲突是一个新兴大国与守成霸权之间的冲突,随着中国崛起,原来的良性竞争已经上升呈现为结构性冲突,到了地区与国际权力争夺的层面,更是两种不同文明体系、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的竞争,而且已没有足够大的共同利益可以让双方放下竞争。
事实上,驱动拜登政府做出安排布林肯访问中国的主要动机,尽管在白宫表述中一直是要为中美竞争装上“防护栏”,“防止中美竞争变为冲突”,但实际上,拜登政府的短期目的非常现实,为了APEC。
APEC将于今年11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因为俄乌战争和对俄罗斯的国际制裁,被国际刑事法庭(ICC)全球通缉的普京肯定是去不了。如果中国也不去,APEC还开个啥?
就好像你们单位花大价钱,做足了对外宣传,打算在年底开趴办个场子,结果到时候一个大咖都没到,东家的面子往哪儿搁?
所以,气球事件后,拜登政府迅速放低姿态,表示希望推动恢复布林肯访华,其目的就是为尽快让气球事件翻篇,为邀请中国参加APEC创造条件和氛围。
这就是拜登这个人的特质,他是个现实主义者,原则性不强,但务实而灵活,有点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与灵活身段,在没有把握一击必中的情况下,宁可暂时放低姿态,把事态管控在非冲突状态下等待出手机会。
相对而言,布林肯因为其学者背景,有点更偏向理想主义。从布林肯对中美关系的对抗性质及希望达到的终极目的看,我有一定把握相信,他本人缺乏缓和与中国关系意愿。
但是,作为国务卿,布林肯必须服从于拜登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与现实需要。
APEC后,美国将进入选举周期,选举大战将正式拉开帷幕。在民主党内部的激烈互撕以及与共和党的更激烈互撕中,中国议题一定会成为两党候选人的“拿分题”,在对中强硬已成美国普遍民意,遏制中国已成两党共识的情况下,受政治正确和选举需要驱使,拜登政府很可能会重拾强硬政策,至少会在选举语言与姿态上,对中国会更为强硬。
届时,中美关系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布林肯访华的“药效”将迅速消散。
中国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拜登的算盘怎么打,北京心里一清二楚。但是,从中方的角度,因为面临经济复苏压力与各种内外挑战,也需要缓和与美方的关系。
胡锡进在近日的博文中说,“如果中美发生战略利益对等、对双方都生死攸关的战争,美方将能够轻而易举开展为美国生存而对华一战的政治动员,并且能够将所有力量全都调动起来与中国进行生死一搏,如果形成那样的情形,我相信中方将不会有胜算。”尽管胡总对其它议题的评论被屡屡证伪,这句略显悲观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却不失为一个可能政治不太正确的理性判断。
所以,从中方的角度,虽然明知道拜登软化对中姿态只是权宜之举,布林肯访问只是为持续高烧的中美关系服下一剂退烧药,为了把中美关系的温度降下来,中方仍然愿意配合坐下来谈,以尽量推迟中美摊牌时间,抓紧时间为最终摊牌做更充分准备。
对布林肯的访华行程,我们还必须把视野放得更开一些。
要看到布林肯在访问完中国后,随即就登机转往英国访问,而同一时间,中国总理正在法德两国访问。
与此同时,就在布林肯访问中国期间,拜登的另一个重要助手,国安顾问沙利文也对韩国、日本和菲律宾进行了安全访问。
仔细审视中美围绕欧洲展开的争夺,以及美国和韩、日、菲律宾三国的盟友关系,就不难看出拜登在暂时缓和与中国关系的同时,仍把围堵与遏制中国放到了更重要、更长远的战略位置。
所以,中美关系就像一个染疾沉重的病人,导致其健康恶化的病因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还在继续强化,布林肯访华只是一剂退烧药,这只药能管多长时间?答案不言自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40311.html